精華區beta Japan_Travel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圖文網誌版: http://blog.roodo.com/nosomutravel/archives/62779573.html 2018/03/26(一) 高松往返德島一日遊 05:50 起床,06:25 下樓吃早餐,大家約好 07:30出門, 走到瓦町搭電車,從高松築港走到 JR高松,搭上 08:23 的 JR快車往德島。 今早在德島看阿波舞、下午鳴門看漩渦,為爭取時間,還是要請大家早起 XD 高松往德島的車次很多,快車「漩渦號」一天16班,搭一小時就到,末班車到晚上10點。 週一早上沒啥人潮,前幾天德島辦的馬拉松也已結束,今天搭車時車廂都很空。 德島車站 08:23 到達德島車站,上個廁所、休息一下,我們就走過去找阿波舞會館。 我第一次來德島,出站時一邊觀察公車站(下午要去看漩渦),一邊找觀光中心,沿路留意 有啥好吃的 XD 德島是四國東北邊的小縣,以高山河谷和高松/高知隔開,德島市區其實是一個河中沙洲 , 可能因為層層封閉,形成許多特有的祭典習俗、飲食習慣,阿波舞就其中最知名的一項。 德島沿路都有阿波舞身影喔,郵筒、看板、水溝蓋、橋面的裝飾藝術等等。 Point: 阿波舞會館 https://awaodori-kaikan.jp/ 1. 從車站走過來約10分鐘,站前馬路走到底,在眉山山腳下的倒梯形建築就是。 2. 集合「博物館」、「表演場」、「纜車站」、「土產店」等多功能的待市區大景點。 3. 一樓是購票處與土產店,德島代表性的土產、紀念品都可在這買得到。 4. 二樓是阿波舞表演場,每天11,14,15,16整點有四場表演、每晚20點有一場夜間表演。 5. 三樓是阿波舞博物館,展示這個特殊習俗的歷史沿革、舞蹈演變、樂器結構、與3D小 電影。 6. 五樓是纜車站,6分鐘直達眉山頂,能遠眺德島市區、淡路島、大鳴門橋,天氣好時可 看到紀伊半島。 7. 遊客可根據自己喜好與時間,單買以上任何一個設施的門票,或挑其中2項、或買齊3 項的組合套票 (內容越多價格越高) 8. 下午去鳴門,我們就不搭纜車上眉山 (和鳴門大橋高挑遠眺的性質類似),只買「博物 館」+「表演場」套票,1000日円。 9. 阿波舞會館是一站全齊的觀光大點,離車站又近,對遊客來說很方便,若初次光臨德 島,我很推這裡當入門首站。 10. 阿波舞已是德島觀光招牌,感覺全縣火力都集中在這,他們一直想讓阿波舞更光更亮 ,看過表演就能感受到他們的熱情。 三樓 阿波舞博物館 距離 11:00 表演還有一小時,先逛三樓博物館 (進去時要秀門票 摘自 WIKI: 阿波舞起源於德島縣的一種盆舞,起源於16世紀, 在夏季時,德島縣內各地都會舉辦相關祭典,以德島市舉辦的規模最大。 阿波舞為以三味線、太鼓、鉦鼓、篠笛以二拍子節奏伴奏, 搭配舞蹈者的聲音及手部動作的集體舞蹈,但其並沒有特別固定的模式,相當隨興。 也被稱為「傻瓜舞」(阿呆舞),在一首民謠的歌詞中即敘述著: 「跳舞的傻瓜和看跳舞的傻瓜,同樣都是傻瓜不一起跳舞太吃虧了!」 作為德島縣代表文化,縣內多數中小學都會在體育課教授,並在學校活動中安排阿波舞節 目。 每年8/12~8/15,在德島市舉辦的「德島阿波舞」約有130萬觀光客參與。 除德島縣以外,在日本許多地方以當地的「德島縣人會」為中心也辦了許多阿波舞的活動 , 東京杉並區自1957年開始舉辦「東京高圓寺阿波舞」,已有60年歷史,每年約有100萬人 參與; 其他在東京的下北澤、中目黑、三鷹市、初台、神樂坂等地也都有舉辦阿波舞活動超過40 年的歷史 @@ 在埼玉縣越谷市的「南越谷阿波舞」每年約70萬人參與,神奈川縣大和市「神奈川大和阿 波舞」約40萬人參與。 有關德島阿波舞的起源、變化、樂器、舞蹈團體,在這邊都有展示與介紹。 阿波舞的型態有三種演變: 最原始的江戶時代、二次戰後的復興期、與近代快版。 等下看表演時,台上也會展示這種型態的舞姿與曲風差異。 資料館裏頭也有3D小電影,可體驗看八月祭典時的熱鬧氣氛。 二樓 阿波舞表演場 逛到10點多,我們就到二樓等待入場,像看電影一樣 XD 表演場可容納 250人,由33個專業舞團輪演,一天一團,我們今天看的團叫「阿波之風」 。 每團的成員/風格/表演都不同,就算你長住德島、每天進來看,也會看到不一樣的阿波舞 。 入座後,準點開演。 團長首先歡迎大家來德島,並簡單介紹今天的表演順序。 「三個時期的舞風變化」→「樂器組成」→「觀眾帶動唱」→「現代版快舞」。 這團蠻會帶動氣氛的,團長會先和大家哈拉,了解觀眾背景: 「有沒有人是來參加前幾天馬拉松的?」(很多日本人舉手) 「喔喔這麼多人來跑步喔,等下跳舞也要全力以赴喔」(日本人都在笑) 「有沒有海外來的朋友啊?」(我們五人舉手) 「哎呀台灣來的貴賓,歡迎歡迎」(哈哈) 阿波舞演變 團長依序介紹三種時期的代表舞姿,團員各跳過一輪給大家看, 觀眾們就能大概知道從古至今的演變樣貌: [古代風格] 原型是盂蘭盆會(日本清明節) 為了慰靈先祖而跳的。 節奏緩慢,舞姿柔美,手的動作不會高過肩膀。 頭上草笠圓平、光腳不穿襪、平底木屐。 [戰後風格] 1940~1960年代 世界大戰時曾被中斷四年,德島市區也被慘烈轟炸過。 戰後為了脫離低迷氣氛,當地重振阿波舞,改良的更為輕快活潑, 此時草笠收窄變尖、後端翹起、木屐也出現高高的鋸齒。 [現代風格] 1970 大阪萬國博覽會之後 為了對國際推廣 (曾在萬博表演過),阿波舞加入現代元素,產生巨大變化, 節奏飛快輕盈、手高舉、腳高踢、尤其團體表演更具活力,整體氣氛更歡樂高揚。 現在在祭典看的大多是現代舞,五花八門,創意百出。 介紹樂器 這個很有意思,團長一個個介紹,樂手就一個個吹奏與打擊給大家聽, 觀眾聽了都 喔喔喔原來如此,原來這就是XX樂器發出來的聲音。 今天表演都是現場演奏,不是放錄音帶喔 (好厲害) [三味線]: 控制節奏起伏、轉折的傳統樂器。 [笛]: 笛音非常明顯,清揚優雅,穿透力強。 [鉦]: 手持的小型樂器,金屬敲擊聲很突出。 [締太鼓、大太鼓]: 兩種鼓都是聲音低沉、穩定節奏用的樂器。 阿波舞教學 觀眾從這邊開始互動參與,這段超好玩 XD 1. 阿波舞從頭到尾都是二節拍、舞步也隨著二節拍而跳。 2. 最大特徵「同手同腳」,同一方向手伸出來時,同隻腳也要伸出來。 3. 阿波舞是「歡笑的舞蹈」,跳的人要面帶微笑、看的人也要面帶微笑。 看起來動作很簡單,其實跳起來沒那麼簡單。 妙國民糾察隊曾做過德島特輯,當外地人問得德島人「你會跳阿波舞嗎」 幾乎所有德島人都回答「不會不會」,但一請他們跳看看,大家又能跳得精采熱烈 @@ 這是因為德島人認為要達到「阿波連那種專業舞者的水準」,自己才配說「我會跳阿波舞 」 但因為自小學校有教、活動不斷,幾乎德島在地居民都會跳水準以上的阿波舞。 好,剛剛大家坐著學會上半身的舞姿了,接下來下場一起跳。 團員就會一字散開,到觀眾區邀請大家一同上台同樂,哈哈, 不會跳也沒關係,團員都很專業、很會帶氣氛,會帶你跳得開心又有成就感 XD 這段真好玩,旅伴們也上去同樂,一群不認識的人跟著團員轉圈圈跳阿波了。 此時不分台上台下,大家玩成一團 XDD 和觀眾一起跳完後,團長謝謝大家熱情參加, 然後請團員表演一段自編的舞曲 (每團都有獨家招牌、秘密武器) 把氣氛再往上拉高,越來越嗨。 然後就第二段大家同樂,這時觀眾更放得開了, 不論男女老少、日本人或外國人,大家一起下場跳, 想要拍照的觀眾,也趁最嗨這段幫親朋好友們拍照留念。 L君超嗨,兩段都下場跳,跳一跳身上還多了夏威夷花圈 哈哈 頒獎典禮 哈哈哈,還有頒獎儀式 XD 團長會觀察最熱情投入的觀眾,挑出五位「今日我最嗨」,上台頒獎表揚。 L君榮獲亞軍,獲贈阿波頭巾一頂,喔喔喔(他整個下午就戴著光榮頭巾沒拿下來 XD 這團「阿波之風」的表演、解說、與觀眾互動都很優,高潮不斷,沒有冷場,精彩極了。 頒獎完,仍請受獎者保持高昂氣氛,一邊跳舞一邊下台 哈 結束後,團長帶全體團員上台鞠躬, 謝謝大家來德島、謝謝大家來看阿波舞, 希望未來也繼續支持這項傳統舞蹈,讓這個傳統能好好保存下去。 燈光變暗,原以為就這樣精采結束了, 沒想到還沒完,鞠躬的團員就定位,身形一轉, 台上響起快版音樂、燈光花海飛舞、團員用這段最高潮當作今日收尾, 天哪好精采好誠意喔,我沒想到阿波舞這麼有料,現場看居然這麼有趣。 要落幕了,台上氣氛自始自終都保持熱鬧歡樂, 直到簾幕蓋住的前一刻,團員都盡情地熱歌勁舞,超級敬業。 落幕後大家掌聲不斷(觀眾都笑成一團、很感動) 日本人沒有 Bravo 安可文化,但團員很俏皮地從幕簾後伸手搖扇,再次答謝觀眾。 好可愛喔,今天表演真是滿分,阿波舞不能亡,我也迷上阿波舞了。 若有機會的話,我也有點想八月時來參加現場祭典,感受一下當地人驕傲的阿波舞文化 了 @@ 觀眾散場後,我們還餘韻猶存地坐了一下,趁剛剛的感動還沒消退時。 出發前我本來不太期待阿波舞的 (其實德島這天行程差點被我砍掉,對不起 -.- 因為看 Youtube 或其他線上影片都覺得還好,沒想到現場好嗨,好喜歡這種氣氛。 目前進駐會館的33個團體都是專業舞者,都有一定實力,不用怕冷場。 來德島隨時可以看阿波舞表演,白天四場、晚上一場,全年無休,一定可以看到。 若純看表演,門票也才800日円,約台幣200出頭,不貴、且超有料,絕對不會失望。 好嗨喔,我寫這篇遊記時又嗨了起來,阿波舞超有魅力。 滿意地離開會館,走回車站找吃的,下午就搭巴士去鳴門看漩渦。 Day3 未完待續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0.250.98.15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Japan_Travel/M.1527762227.A.AF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