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Japan_Travel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照片及圖請見blog http://www.wretch.cc/blog/Doco/8776405 --------------------------------------------------- 足立美術館 http://www.adachi-museum.or.jp/ 事隔近一年,我仍忘不了與島根的一段情。 託友人之福,跋山涉水的山陰地方之遊, 勞駕島根縣廳幾位朋友招待了連續三日, 而與島根縣廳的面對面接觸, 不只是台灣與島根之間官方性質的跨國外交, (我們三位乳臭未乾的小妹妹怎有資格做外交來著) 而是真誠地以兩種不同的民族性,彼此交心。 (以日本保守且曖昧的民族性來說,實屬難得!) 幾位在島根縣成長的大哥大叔們, 真誠地熱愛自己的鄉土,並滿腔熱血地介紹給異鄉客, 值得大書特書的第一站便是─足立美術館。 足立美術館是島根出身的企業家─ 足立全康(1899-1990)所建造,於1970年開館。 主要收藏日本畫近代第一人─橫山大觀(1868-1958)作品, 大觀作品共130件,以及其他日本畫作品。 日本民族性追求與自然的融合,庭園造景自然成了日本建築中很重要的部份。 擁有一萬三千坪廣大庭園的足立美術館, 便榮登美國的日本庭園專門雜誌「Journal of Japanese Gardening」, 連續五年被評選為日本庭園第一名。 這座庭園之所以與眾不同,在於使用了「借景」這項技法。 除了近處的造景外,還利用遠處壯麗的山巒景色, 巧妙地與近處的造景融成一體, 這種借景所打造的庭園,不像後樂園、兼六園等迴遊式庭園,讓人邊遊園邊賞景, 而是讓人在室內透過整片落地窗, 將近景、遠景,如同觀畫一般,一次盡收眼底。 據說為了保存山巒的自然景觀,避免畫面中出現電線桿等物品煞風景, 足立先生不惜花上鉅本,將後面所有的山買了下來。 將所有立體景色壓縮成平面的作法,於日本美意識中古來便有之。 傳統日本畫雖有許多技法來自中國, 卻因為遠近法不同,初次接觸日本畫時,總感到有種奇異的不平衡感。 而傳統日本文學中多少也有「平面化」的傾向, 京大國文學大谷雅夫教授曾在課堂中提過, 中國詩歌喜愛詠水面倒影, 許多動機傳承自中國文學的日本和歌中,卻幾乎沒有出現歌詠「倒影」的例子, 又一例,和歌中使用「落花」一詞,的確是來自中國漢詩, 中國詩歌提到「落花」,多是引申聯想「亡國之悲」, 和歌中的「落花」,卻喪失了這種時間空間感,只重「當下」。 這種重眼前及當下的美意識, 不正就是日本庭園中的枯山水─透過一粒砂看宇宙, 或是借景所展現出來的「將萬物納於平面」的世界觀。 日本中世文學隨筆代表作─鴨長明『方丈記』,開頭有道: 「ゆく河の流れは絶えずして、しかも、もとの水にあらず。 淀みに浮かぶうたかたは、かつ消え、かつ結びて、久しくとどまりたる例なし。」 (逝川流水不絕,而水非原模樣。滯隅水浮且消且結,那曾有久佇之例。) 透露出日本人的「無常觀」─世事無常,不緬懷過去、不心繫未來, 一切只重當下的此時此刻─ 而此時此刻,便體現在足立美術館那一幅幅將山巒納為平面、 四季色彩皆異的窗外景觀當中。    在足立,另一個收穫便是橫山大觀的畫作。 之前雖接觸了不少日本畫,卻少有打動心弦之作。 與中國藝術相比,日本畫的寫實不如工筆、寫意又不如文人畫瀟灑, 還有讓我總是抓不住平衡的遠近法, 但透過橫山大觀的畫作,我對日本畫完全改觀。 橫山大觀,這名字下得真好,畫作正如其名。  使用「朦朧體」獨創日本畫風格的大觀(雖然當初備受批評), 重平面、重細部的手法仍然不脫日本畫範疇, 但在平面且細膩描繪的畫面上,以朦朧手法帶出主題─ 像是雲、霧、水、甚至是光線─畫面便立即被賦予了生命力。 1940年大觀創作一系列「海十題、山十題」,其中的這幅「雨霽る」, 佇立在畫作之前,似乎再靠近一步,便能沒入水氣之中似地,虛實交錯, 且隱約可見到後方白茫山頂,便是日本人心中永遠的富士山。 足立美術館所展現的,不論庭園或畫作, 是萬物歸於一塵埃、或平面之中見宇宙,皆是最具象徵性的「日本之美」。 -- http://doco.kghs.net  京都生活‧音樂創作‧繪畫‧戲劇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71.161.182
GMA:足立美術館真的非常漂亮 05/10 00:08
seamania:推一個足立美術館 而且到安來或是米子車站都免費接送! 05/10 23:20
Doco:對了而且外國人半價喔 :D 05/10 2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