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KITCHA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現在(副刊) 2002-03-29 《走過新謠的歲月》:新謠夢的延續   年輕人不認識卻肯定新謠 -------------------------------------------------------------------------------- ● 黃靖晶   華族文化節壓軸《最愛音樂會──走過新謠的歲月》兩場近4000張門票全部 賣完,可見新謠魅力依然。   新謠唱將在昨天的記者會上,希望“繼續做夢”,而21世紀的年輕人雖然對 他們認識不多,卻肯定新謠的價值。   “新謠像一場夢,972最愛頻道把大家招回來,繼續做夢。”昨天,巫啟賢 在《最愛音樂會──走過新謠的歲月》的記者會上這么說。   由新傳媒集團的972最愛頻道主辦的新謠演出,于3月29日及30日,晚上7時 30分在嘉龍劇院演出,這也是今年華族文化節的壓軸。兩場演出近4000張門票, 在10天內賣完。   闊別多年,分道揚鑣的新謠拓荒者再度聚集,在記者會上他們分享了將同台 演出的感觸。出席者包括許環良、巫啟賢、吳慶康、潘盈、雅韻小組、陳潔儀、 潘越云、蔡淳佳等人。   許環良覺得新謠像是同學會,并希望以后有機會再辦新謠節。而陳潔儀因 能參與演出而深感榮幸,她說:“沒有先輩的耕耘,就沒有我們新生代這一輩。”   新謠的鼎盛期是上個世紀80年代,是當時年輕人愛哼的旋律。21世紀的年 輕人對新謠認識有多少?   找來活躍于大專學府歌曲創作的學生,和新一代音樂創作人談新謠。他們 雖然對新謠歌手與歌曲略知一二,卻對新謠的背景與受歡迎程度,多以“不知 道”、“不清楚”回答。   覺得新謠很遙遠   陳殿中(21歲,國大二年級)坦言對新謠的認識很少。他知道新謠指新加 坡人創作的歌謠,較熟悉梁文福的作品。   在李穎琳(22歲,國大三年級學生)印象中,新謠是指新加坡80年代的音 樂文化。穎琳首次接觸新謠是在初院的校內演出,老師安排她唱《邂逅》,這 首歌啟發了她寫歌的興趣。   “多數人會覺得新謠很遙遠。”何彥函(22歲,南大一年級)說,而他第 一次聽新謠是8歲那年。彥函對梁文福的歌曲較有印象,并認為梁文福像新加 坡的黃舒駿,作品很生活化。   馮時澤(25歲,南大三年級)從新廣(新傳媒前身)電視劇的主題曲,如 《小飛魚》、《生活歌手》和《青春123》等,知道新謠存在,他印象較深刻 的歌手是顏黎明和巫啟賢。   林俊杰(21歲,本地音樂版權公司大石的寫曲人)的作品包括張惠妹的《 記得》,他認為,新謠讓人聯想到陳舊,因為它代表80年代的音樂。問他知道 哪首新謠,他想了許久,才說出《細水長流》。   葛佳慧(24歲,大石創作音樂人)對新謠的印象,是一群愛創作的音樂人 在搞音樂。佳慧欣賞梁文福歌詞的詩意,并對他的近期作品如《沒有人》、《 每次醒來》較熟悉。   對于年輕人對新謠的“不知道”和“不清楚”,新謠出身的黃元成、許環 良、梁文福和巫啟賢不約而同地說,是“在預料中”、“無可厚非”、“很自 然”和“合理”的。 應該整理新謠資料   “反而是華族文化節的新謠演出票房那么好,讓我驚訝。原本我還擔心沒 人看,我們失去了號召力。”黃元成說。   巫啟賢說,新謠時代賣得最好的專輯是《明天21》,銷量約5萬張。當時 的聽眾可能過后就不再聽新謠,但回憶猶存。或許,他們是想找回當年的感覺 ,看看新謠是否能夠再度感動他們。   許環良認為,應該有人整理新謠的資料,讓年輕一代認識到,新謠是本土 當代音樂人重要的一部分。   受訪的年輕人盡管對新謠認識有限,但他們都認為,與現在商業化的創作 風格比較,新謠是“清新、朴素、單純”的。新謠曲風純朴,歌詞涵蓋面廣, 包括探討社會現象,描繪年輕人的抱負、理想、友情和愛情等。□   但作為流行音樂創作人,俊杰和佳慧都不覺得新謠是個包袱,如俊杰所說 ,現在很少音樂人會談新謠,但佳慧卻也不覺得新謠已落伍,反而具有參考價 值,因為現在的創作,就是少了新謠的那種詩意。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13.21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