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Kings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文轉錄自 NBA 看板 #1Cnzrn6C ] 作者: galin333 (The Zephyr Song) 看板: NBA 標題: [專欄] NBA財務陷入困境背後的秘密(上) 時間: Wed Oct 27 16:06:06 2010 圖文版 籃球邦 http://channel.pixnet.net/sport http://channel.pixnet.net/sport/article/basketball/thebostongarden/19890398 NBA理事長David Stern在上週NBA董事會後舉行了記者會,談到了幾件事:董事會同意擴 大即時重播機制的使用,金州勇士隊的轉手沒有被表決,不過大概在開幕戰左右就會通過 ,底特律活塞隊的出售大約40天到45天就會有答案,也就是11月左右,不過最重要的,是 他表達了對聯盟以及球隊財務狀況的憂慮,在集體勞資協議(Collective Bargaining Agreement,下稱CBA)談判正在進行的當中,Stern也提出了建議的方向。 根據David Stern表示,聯盟希望球員薪資總額下降大約美金(下同)7.5億到8億元,根 據聯盟副理事長Adam Silver表示,NBA現在每個球季花在球員薪資和福利的支出大約是21 億元,而這個球季預計的虧損大約是3.4億元到3.5億元,所以希望可以在下一份CBA削減 球員原先薪資的36%到38%。 可想而知的,這樣的數字球員當然不會接受,球員工會執行董事Billy Hunter說,NBA這 樣的立場讓人遺憾,球員不會接受老闆們提議的薪資硬上限(hard cap)、40%的薪資削 減、無限制的費用刪除和保證合約制度的廢除。他的聲明中同時表示,這可能會導致2011 年到2012年球季的部分或全部取消,換句話說,也就是封館。 除了球員薪資削減,Stern更提到了為了將比賽以最適當的方式呈現,依照現在的經濟環 境,有些球隊可能無法撐下去,所以縮減聯盟球隊的主題,可能也會出現在談判桌上,雖 然不會佔用太多時間。 不過與其把這個主題太過敏感,以致於Stern只匆匆提出,便回到支持小市場球隊,使它 們更能獲利、更有競爭力的原路,並且因此倡議一個更健康的收益分享機制。 除此之外,儘管老闆們想要設置「硬上限」,但是仍應該讓球隊簽下原有球員時有一些財 務優勢,以利達成現在的「鳥權」這樣的效果,NFL所採用的「特別標籤球員」( franchise player tag)制度【註】十分有趣,可能會出現在談判桌上。 【註】特別標籤是一種球團指定球員保證該球員擁有在全聯盟同一位置前五高薪球員的平 均合約,或者120%(可以超越)的前一季薪資來與該球員續約一年。一個NFL球團一年只 能指定一名球員為特別標籤,並且可以在連續的幾年內指定同一名球員。(資料來源:維 基百科 http://tinyurl.com/28webyl ) 但是球隊的財務狀況真的像聯盟說的這麼差嗎?球員費用要如何削減?小市場球隊可能被 縮減嗎?收益分享機制又應該如何建立? 九月底左右,聯盟才興高采烈地宣佈,因為今年暑假熱鬧的自由球員市場異動,新球季聯 盟多賣出了約50,000張季票,比去年增加的36,000張更多,原持有季票的球迷續約率達到 80%,也較前一季的75%更好。 這樣樂觀的新聞顯然跟Stern表示的財務虧損看起來有點差距,這是事情的全貌嗎?或許 我們該回到根本的問題:80%的季票續約率等於多少張季票? 我們曾經在【NBA門票價值知多少(下)】中討論過這點,聯盟中超過10支球隊每年賣出 超過1,0000張季票,而所有球隊都至少賣出3,000張季票,所以如果估計每支球隊賣出 8,000張季票,全聯盟每季就會賣出240,000張。代回之前提到的80%續約率,就是每年大 約有48,000張季票未續約,這個數字跟新增的50,000張季票差不多,所以結論就出現了: 聯盟的門票銷售只能說是持平,比去年略好,但是稱不上大幅進步。 這樣說來,除了球員薪資成本節節上升,季票銷售量僅能持平,似乎也是球隊虧損的原因 之一,但是單單如此,還不能立刻就把球隊「巨幅」虧損和這些劃上等號。 球隊內部的財務資訊,除了聯盟和球隊人員外,通常很難得知,一般來說,Forbes雜誌每 年對於聯盟球隊價值的評比是一個參考指標,也許不完全精準,但應該不至於有太大差距 ,但是根據近幾年該雜誌的統計,聯盟中有些球隊的確在虧損,不過並沒有Stern所說的 如此誇張。 以去年為例,Forbes統計顯示共有12支球隊出現赤字,但是30支球隊合計的營業利益 (Operating Income)卻是正的2.3億元,儘管像是達拉斯小牛隊和波特蘭拓荒者隊等五支 球隊,去年營業利益虧損超過1.3億元,但洛杉磯湖人隊、芝加哥公牛隊和底特律活塞隊 等球隊也賺了大約5億元。(如附表) 而過去五年的30支球隊合計營業利益如下:(如附表) 這跟David Stern的數據落差很大,問題可能在於計算基礎的不同,Forbes雜誌的營業收 益計算的是EBITDA(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 Depreciation and Amortisation ),也就是未計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的利益,如果球隊因為興建場館背負了很多債 務和為此融資的利息支出,還有設備及器材折舊,都沒有算在內,但是因為球場興建的成 本很高,這部份其實也是球隊主要的支出項目。 如果回到上面那張去年的統計數字,可以看到某些球隊的負債/價值比(Debt/Value)相 當高,比如說紐澤西籃網隊、夏洛特山貓隊、華盛頓巫師隊、紐奧良黃蜂隊和曼菲斯灰熊 隊,這些球隊的負債/價值比都超過五成,籃網隊甚至高達七成,這些都很有可能來自於 興建場館的債務 至於球員費用,這是球隊最主要的單一費用項目,如果根據Forbes的計算,近五年來NBA 每年花在球員的費用大致如下:(如附表) 大約是以每年1億元的數字往上增加,到去年大約是22.6億元,跟聯盟官方透露的數據相 去不遠,不過如果同樣回到上表顯示的去年數字,大部分的球隊其實是落在7,000萬元附 近,上季的薪資上限大約落在5,800萬元上下,因為前者還要加上紅利和其他福利,所以 比薪資上限大約多出1,200萬元,但是並不是太過誇張的數據。 在虧損的幾支球隊中,只有達拉斯小牛隊(9,900萬元)、波特蘭拓荒者隊(8,700萬元) 和密爾瓦基公鹿隊(7,600萬元)在球員費用的支出,超過了聯盟平均的7,550萬元。 如果聯盟裡多數球隊在球員費用部份的支出,大約跟薪資上限相符,可見球隊並沒有浪擲 銀彈,但是按照David Stern的算法,把負債、折舊和利息支出算進來的結果,聯盟每年 大約會虧損3.5億元,所以顯然現在的系統是出了問題,Stern的建議是把球員費用刪減掉 36%到38%,那麼他要如何下手呢? 更多籃球專欄 http://channel.pixnet.net/sport/basketbal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0.199.208.1
Jason0813 :把季賽場次增加三倍 10/27 16:10
onlysanji :看不懂 10/27 16:17
eliczone :借轉 謝謝 10/27 16:23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0.141.241 > -------------------------------------------------------------------------- < 作者: eliczone (C'est la vie) 看板: Kings 標題: [轉錄][專欄] NBA財務陷入困境背後的秘密(下) 時間: Wed Oct 27 16:23:30 2010 ※ [本文轉錄自 NBA 看板 #1CnztjiB ] 作者: galin333 (The Zephyr Song) 看板: NBA 標題: [專欄] NBA財務陷入困境背後的秘密(下) 時間: Wed Oct 27 16:08:10 2010 圖文版 籃球邦 http://channel.pixnet.net/sport http://channel.pixnet.net/sport/article/basketball/thebostongarden/19949680 NBA理事長David Stern宣稱,因為聯盟「巨幅」虧損,所以建議球員每年費用削減超過三 分之一因應,他並沒有提出實際的作法,不過一般情況有兩種。 首先,Stern可以透過「第三方託管」(escrow)的制度,這是1998年勞資談判後在當時 的CBA裡安排的條款,簡單說來,現行的CBA中約定球員有權拿到「籃球相關收入」( basketball-related income,下稱BRI)的57%,但是由於每個球員都是各自和球隊談判 ,所謂的BRI也會逐季調整,所以設計出「第三方託管」機制。 NBA會從球員每張支票裡扣留一定比率的數額,將它集中到一個託管帳戶,直到聯盟決定 了當季的BRI是多少,也就因此可以算出球員該季總共可以拿走多少錢,舉例來說,現在 的CBA約定球員薪資佔BRI的57%,所以如果球員目前薪資總額已經超過這個數字,託管帳 戶就會把超出的部份發還給球隊老闆,相反的,如果球員薪資總額未達BRI的57%,託管帳 戶的錢就會還給球員,如此一來,就可以確保球員薪資不會超過應得的比例。 如上所述,目前的57%和「第三方託管」機制都是約定在現行的CBA中,所以倘若這個制度 大體維持不變,這會是達到削減球員費用最簡單的手段,根據一些相關人士計算,如果要 削減三分之一的費用,那麼球員薪資大概只能佔BRI的48%左右。 這樣的調整幅度當然頗為巨大,但是還有一個更激進的作法,也就是Stern附帶提及的縮 減球隊。 根據一些消息人士表示,如果聯盟可以回到獲利狀態,球隊老闆們對「縮減球隊」這個提 議懷抱開放性的態度,他們提到了競爭的均勢,球隊是不是在最適合的市場,還有如果真 的降低聯盟中球隊的數量,是不是真的可以改善財務狀況。 其實這個方案有很多負數,對那座城市來說,這是球隊歷史和光榮被抹滅,甚至會影響到 居民的認同度。對球隊來說,等於失去所有曾經建立的東西。對聯盟來說,對它的形象和 長期發展前景不利,對它在國際化跟全球化上的努力也相衝突。 但是儘管如此,如果可以藉由減少球隊數量換取不要封館,會不會是一個正確但痛苦的選 擇呢? 如果按照David Stern的邏輯,現行的聯盟運作機制有了很大的問題,而且運作的結果反 倒傷害了小市場球隊的老闆,因為他們得要不斷地賠錢,而這些賠錢的老闆為了自身的利 益,就會把損失轉嫁到球員身上,反正就算再玩下去也是虧損,如果能把損失移轉,就可 以少賠一點,而大幅削減球員費用就是這種原因下的產物。 因為這些老闆把自身的利益擺在第一,所以他們透過聯盟丟出削減球員費用的提議,要求 球員這邊讓步,確保大家還能玩的下去,對球員來說,這是相對不公平的談判,因為NBA 在職業籃球還是有近乎獨占的地位,球員可以有不同的選擇,但是勢必得面臨曝光率較低 ,或是薪水較差的問題,所以要不是接受調薪,要不就只能接受減少球隊,並導致可以進 入聯盟的球員名額更少的問題。 對某些老闆而言,這也是出售手中球隊或重新考慮本身財務狀況的時機,因為未來球隊可 能會變少,所以這個消息可以逼迫潛在買家及早出手,免得到時候可以選擇的標的更加稀 少,甚至如果留下來的球隊財務狀況都相對良好,恐怕出售的機率也不會太高。 對聯盟本身來說,如果需要犧牲一兩個城市的支持,用來換取不要封館,就可以保全聯盟 整體形象,維持大多數球迷的支持,和聯盟持續經營的能力不受質疑,想想實際的例子吧 ,當超音速隊從西雅圖搬走時,和1999年罷工封館時,哪個時期流失的球迷更多?這其中 的權衡就很明顯了。 那麼除了削減球員費用或是縮減球隊數量,是不是還可以搭配其他方法來改善聯盟財務狀 況呢?這時候就是「收益分享」(revenue sharing)機制登場的時機。 之所以說收益分享機制需要「搭配」使用,是因為這必須以聯盟某些球隊可以獲利為前提 ,依照David Stern的說法,依照現在聯盟的運作,如果真的有分享機制,所分享的也只 是虧損,而無法對真正需要協助的球隊帶來幫助,所以必須先讓聯盟中一些球隊有穩定的 獲利,這樣的分享機制才會成功。 但是這並不代表收益分享應該是大規模或無條件的。有些城市本就沒有足夠的財力/球迷 支持度/公部門支持,在這些城市設置NBA球隊,本來就應該要預期到會出現虧損。 Truehoops網站舉了幾個例子,紐奧良黃蜂隊是其中一個,猶他爵士隊可能是另外一個。 爵士隊老闆Larry Miller在買下球隊時,就知道他不會因此賺到錢,而他依然出手的原因 是希望留住球隊,以免以後不再有NBA球隊會回到鹽湖城。Larry Miller的兒子更說這筆 交易幾乎完全是「利他主義」。 換句話說,鹽湖城該不該有一支球隊,如果從單純商業角度來看,是值得懷疑的問題,這 個城市是不是有足夠的贊助廠商,這個城市的球迷是不是有夠深的財力,這些都應該考慮 ,但是Miller家族還是拿出錢來了,這是他們最糟糕的投資,但是可能是帶來最大滿足感 的。 除此之外,某些球隊老闆買下球隊,主要目的不是為了好好經營,而是為了附帶的利益, 比如說土地開發。曾經是杜克大學的球員,現在是不動產開發商的Brian Davis曾經想要 買下灰熊隊,不過他不只是要從經營球隊方面獲利,或許更重要的是幫助都市更新,建造 更多旅館,娛樂設施等建築。 如果這些老闆在買下球隊之前,就已經可以預期到未來的虧損,是不是還值得用所謂的「 收益分享」機制去幫助他們脫離泥沼。 需要與之清楚區分的,是這裡並不是說小市場就不該擁有NBA球隊,聖安東尼奧馬刺隊和 奧克拉荷馬雷霆隊的營運狀況都相對健康,球隊很有競爭力,財務上也有獲利的機會,可 見如果經營得當,小市場未必不能撐起球隊營運,但是如果有些模式已經演變成找到有錢 的金主,不計代價地砸錢,預想可以從業外獲得利益,這樣的營運模式是不是正常,反而 是需要先仔細思量的。 球隊老闆們必須承擔虧損的風險,如果他們不用心經營球隊,收益分享機制就不該成為他 們的免費降落傘,如果老闆願意承受虧損,那麼其他人都無從置喙,但是如果聯盟要介入 其中,情況就變得稍稍複雜點,甚至如果得讓一些不付責任的老闆退出聯盟,也似乎是痛 苦但不得不然的決定。 收益分享機制看來是勢在必行,問題只是在分享的比例為何,搭配的措施又為何?是削減 球員費用、減少球隊或是還有其他方法?不管如何,這些問題在二月底前都得有個答案, 因為封館的陰影已經步步進逼了。 更多籃球專欄 http://channel.pixnet.net/sport/basketbal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0.199.208.1
ForwardSpace:弄成四隊 之後每年打120場 10/27 16:19
coach :我認為絕對沒有一支球隊想要被裁徹 裁徹球隊反而會 10/27 16:21
welldone5566:射出來了 10/27 16:21
coach :造成反效果 失去賺門票的機會 甚至失去當地民心 10/27 16:22
eliczone :借轉 謝謝 10/27 16:23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0.141.241
eliczone:所以說我認為反而重點不在於市場大小 而是老闆怎麼經營 10/27 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