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LP_Dail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05/05/07 自殺新聞窮追 媒體主管該檢討 【記者曾美惠台北報導】藝人倪敏然自殺身亡,媒體皆大篇幅報導, 不只電子媒體一天24小時,每整點花半小時以上做所謂的「深度、 追蹤、連線」報導,平面媒體也用多個版面「全面性」的報導。媒體 大篇幅報導自殺新聞,昨天廣電基金對此召開座談會,與會人士皆認 為媒體高層主管要對這樣的新聞報導負最大的責任。 昨天的座談會邀請醫學、媒體、衛生署代表參與,針對媒體處理自殺 新聞進行檢討。廣電基金執行長林育卉指出,近日來倪敏然自縊的相 關新聞,占據了新聞報導相當大的篇幅,所有不該犯的錯媒體這次都 犯了,林育卉認為倪敏然自殺事件的新聞處理是負面新聞的經典代表 。 報導手法不及格 長期研究自殺防治研究的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研究員鄭泰安, 針對5月2日至5日台灣的13種日報及晚報進行質量分析。鄭泰安 指出,報紙媒體每天平均用1至2版的篇幅來報導此案,甚至有媒體 用5個版面來報導,占了報紙最多版面。 世界衛生組織在2000年對各類實務工作者提出的自殺防治策略與指 引,針對媒體專業人員提出多項建議,鄭泰安一一檢視這些原則,發 現平面媒體全數不及格。鄭泰安發現在不可煽情誇大、不宜詳細報導 個人資料以及避免刊登親友照片等方面,違規的報紙比率是高達100 %。至於不可把自殺動機說成無法解釋或是簡化成單一原因、不可把 自殺者描述成悲劇英雄等方面,違規的比例也有高達82%。 媒體成自殺幫兇 媒體應考慮報導對於自殺者家人及倖存相關人士的傷害,如大量曝光 倪敏然親友可能造成的傷害,結果報紙在此部分的違規率達100%, 所有報紙皆大幅報導倪家人及所謂的緋聞女友。鄭泰安指出,媒體應 該協助預防自殺,而非鼓勵自殺,根據研究,自殺有傳染性,媒體大 篇幅報導自殺,可能間接暗示或鼓勵民眾自殺,這些不當的報導方式 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甚至成為自殺的幫兇。 中山醫學大學通識教育處講師、前聯合報記者林靜靜表示,有媒體模 擬倪敏然自殺過程,從坐火車、買便當到自殺,還有媒體介紹童軍繩 的綁法,承載重量等,將整個過程鉅細靡遺的描述,這根本是「完全 自殺手冊」,教導民眾如何自殺。 林靜靜說,媒體在報導過程中,不僅不顧及死者的隱私與尊嚴,更用 各種方式旁敲側擊,想要挖到不一樣的新聞,多數人都怪罪新聞記者 水準不佳,但其實最應負責的是主導新聞方向的媒體主管。 對於媒體這樣煽情、灑狗血式的報導自殺新聞,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 執行長盧世祥認為,媒體對於憂鬱症、SARS等疾病應深入淺出的正 確報導,讓民眾了解,這是最基本的責任。 其次,盧世祥也指出,媒體處理自殺新聞應該眾是死者的尊嚴與隱私 ,對於自殺行為、過程、方法等不能過於詳細描述,因為自殺會感染 ,媒體大量、集中式的報導,會鼓勵民眾自殺。 此外,媒體也不能美化或醜化自殺者,對於自殺原因也不能自行揣測 ,因為媒體沒有能力解讀,也沒有權力自行推斷。盧世祥認為,媒體 是反映社會文化,蛋處理這種新聞不能過於激情、濫情,只能中性報 導真相。 健康人生聯盟執行長、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研究所副教授呂淑妤 則表示,媒體要自律,但也應該他律,世界各國對於媒體報導自殺新 聞有相當的規定,如南韓規定媒體處理服藥自殺的新聞,不能公布藥 名及劑量,以避免民眾模仿,這是規範新聞報導的必要手段。 收視率迷思不該 呂淑妤說,她曾與一些媒體高層對談,希望能改善新聞環境,不過有 些經理人也坦言,別人報了這則新聞,他們不得不跟進。未來他們會 持續與媒體高層溝通,希望建立起媒體導自殺新聞的標準。此外,她 也希望能打破收視率迷思,未來將針對閱聽大眾進行調查,了解民眾 對自殺新聞的看法,讓媒體經營者了解閱聽人真正想看的新聞為何。 她同時也呼籲衛生署應該站出來,教導民眾如何防治自殺,如何尋求 協助,面對疾病應該如何處理,不能默不作聲。與會的衛生署簡任視 察石美春表示,衛生署已經著手推動「全國自殺防治中心」,不過卡 在行政院沒有審議,希望近期內能通過,讓自殺預防工作能順利推動 。此外,石美春也建議民眾,衛生署設有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民間也 有許多單位可以協助,民眾有需要可打電話或親赴單位尋求協助。 靜態連結》》http://0rz.net/3e0mc 來信》》[email protected] 網站》》http://www.lihpao.com/ 授權》》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sa/2.0/tw/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92.192.15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