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Learn_Buddh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阿彌陀佛 諸位同修朋友,大家好,今天再為大家分享下面這段原文: 凡此十條,所行不同,同歸於善而已。若復精而言之,則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 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皆當深辨 。為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何謂真假?昔有儒生數輩 ,謁中峰和尚,問曰:佛氏論善惡報應,如影隨形。今某人善,而子孫不興;某人惡,而 家門隆盛;佛說無稽矣。中峰云:凡情未滌,正眼未開,認善為惡,指惡為善,往往有之 。不憾己之是非顛倒,而反怨天之報應有差乎?眾曰:善惡何致相反?中峰令試言其狀。 一人謂詈人毆人是惡;敬人禮人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一人謂貪財妄取是惡,廉潔有 守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眾人歷言其狀,中峰皆謂不然。因請問。中峰告之曰:有益 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有益於人,則毆人,詈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則敬人、禮 人皆惡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又根心者真,襲 跡者假;又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皆當自考。 ============================================================================= 心得: 從這段原文開始,而我們在前十篇左右的心得分享中,看到這十個事例都是行善積德的果 報,而從這段開始,我們要繼續專精其善的特性與作用,對我們是否真正行善與其作用更 加體會。了凡先生為我們介紹了善有真假、端曲、陰陽、是非、偏正、半滿、大小、難易 ,有這麼多的特性作用,因此為善若不窮盡其真正道理,而自以為做的是善行,哪裡知曉 竟是造罪孽呢?白費苦心,毫無利益。而這裡有提到了第一個特性,善何謂真假?從前於元 朝有幾位讀書人去拜見中峰和尚,這位是元朝一位明心見性的大德,我們現在普遍在做的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就是由這位大德編纂的,那我們往底下看中峰和尚與這些讀書人的對話 ,讀書人問道佛家講善惡的報應,像影子跟著身體一樣,人到那裡,影子也到那裡,永遠 不分離。這是說行善,定有好報,造惡定有苦報,決不會不報的。為什麼現在某一個人是 行善的,他的子孫反而不興旺?有某一個人是作惡的,他的家反倒發達得很?那末佛說的 報應,倒是沒有憑據了。這個問題我們先前也提到過,這也是當前許多人,不管學佛與否 都有這麼樣一個疑問,我們看中峰和尚如何回答,說道平常人被世俗的見解所蒙蔽,這顆 靈明的心,沒有洗除乾淨,因此,法眼未開,所以把真的善行反認為是惡的,真的惡行反 算它是善的,這是常有的事情;並且看錯了,還不恨自己顛顛倒倒,怎麼反而抱怨天的報 應錯了呢?這裡就點出其為何善惡分辨不清的根本原因,不知道反躬內省,卻頻頻怨天尤 人,反而招致更大的罪過,輾轉循環,身心更覺得痛苦,所以當前我們首要辨別的就是何 謂真善?何謂假善?那我們看讀書人對於中峰和尚的回答又提出怎樣的問題來,大家又說: 善就是善,惡就是惡,善惡那裡會弄得相反呢?這是很主觀的見解,如何照這些讀書人的 看法,那四聖法界與一真法界怎麼來的呢?步過從這些讀書人的回答,也可以知道古時候 對於善惡的定義很明確,雖不到佛家說的標準,但至少到做人的標準,這是可以肯定的, 做一個好人,真正要符合準則,這古時候絕大多數的人都可以達到,而我們現在這時代也 不懂如何做一個好人,身邊朋友有的認為只要我不做害人的事情就好了,這就是善,但他 心中那害人的事情通常都已經很粗的相了,譬如犯法、殺人這類的,要再講到細的,就容 易不知不覺就犯了,我們看中峰和尚如何回答這些讀書人?中峰和尚聽了之後,便叫他們 把所認為是善的,惡的事情都說出來。其中有一個人說:罵人,打人是惡;恭敬人,用禮 貌待人是善。中峰和尚回答說:你說的不一定對喔!另外一個讀書人說:貪財,亂要錢是 惡;不貪財,清清白白守正道,是善。中峰和尚說:你說的也不一定是對喔!那些讀書人 ,都把各人平時所看到的種種善惡的行為都講出來,但是中峰和尚都說:不一定全對喔! 那幾個讀書人,因為他們所說的善惡,中峰和尚都說他們說得不對,所以就請問和尚,究 竟怎樣才是善?怎樣才是惡?我們先看到這一段,中峰和尚這個對機的教導,我們要學, 為什麼中峰和尚不馬上回答這些讀書善的真假呢?而要讀書人先提出他們的意見看法後, 中峰和尚只用一句回答"不一定對哦",而不回答"你錯了",這裡頭都有很深的道理,以前 的讀書人真的就是士農工商的排列順序,所以士人往往堅持執著自己的已見為真理,因此 要與這樣根性的眾生真正談真理,須先順其意,但不能完全順,完全順的話,他就以為自 己是對的,接下來真正真理反而無法攝受,這也是一種善巧方便,但前提是這些讀書人是 真正好學,從他們來"謁"見中峰和尚,就能看得出來,"謁"這字是下對上一種恭敬,通常 這字是對皇帝,謁見帝王,這歷史很常聽到,所以看到這些讀書人是以對皇帝這樣恭敬的 心來見中峰和尚,也說明其來請法的用心,所以中峰和尚知道這些讀書人真正想學,而又 要給對方臺階下,因此用"不一定對哦"這話來回答,而且我們看到問了第一次還沒回答, 再問第二次也還沒回答,這是考驗他們的耐性,也就是忍辱的功夫,我們知道中峰和尚是 參禪的,參禪最重要的是保持疑情,疑情跟疑惑不一樣,疑情是對於聖賢的道理,沒有執 著分別,毫無疑惑,但目前自己功夫未到,所以將之保持;但疑惑是阿開始就對聖賢道裡 產生懷疑,起了執著分別,所以中峰和尚以這樣的回答要讓這些讀書人保持疑情,禪宗的 疑情或參話頭是不能說破的,疑情到極至了,就開悟見性了,這種功夫就是要你將念頭全 部集中在你的疑情上或話頭上,這是修禪定,到一定的機緣,就開般若智慧了,所以我們 看到這幾行對話就是六度行。 那我們看底下中峰禪師怎麼回答的?中峰和尚告訴他們說:做對別人有益的事情,是善; 做對自己有益的事情,是惡。若是做的事情,可以使別人得到益處,那怕是罵人,打人, 也都是善;而有益於自己的事情,那麼就是恭敬人,用禮貌待人,也都是惡。所以一個人 做的善事,使旁人得到利益的就是公,公就是真了;只想到自己要得到的利益,就是私, 私就是假了。並且從良心上所發出來的善行,是真;只不過是照例做做就算了的,是假。 還有,為善不求報答,不露痕跡,那麼所做的善事,是真;但是為著某一種目的,企圖有 所得,才去做的善事,是假;像這樣的種種,自己都要仔細地考察。這一段開示相當重要 ,為我們點出善與惡的分別來,為公是善,為私是惡,而學習佛法無非就是希望能早日成 佛,那就一定心量要大,不能一下完全不想自己,那就先想自己的親人,為他們奉獻在所 不惜,再擴大範圍到身邊朋友,這些我們說都事先以企圖有所得為前方便,慢慢轉為為眾 生利益,不求回報這就轉假善為真善,一般人學佛一開始大都由假善入,也就都有所希求 ,所以這很正常,無論是為自身利益亦或家人的利益而入佛門,我自己也這樣入門,但慢 慢將這心量擴大,先將自己的利益折半,不能完全放下,先折半,有什麼好的東西,無論 吃的或用的自己保留一些,在一些布施給其他人,慢慢將自己好的也願意奉獻給其他人, 這就進步了;而有些我也聽過是自己家裡過期的東西不願意吃,就能去給車站的乞丐或流 浪漢吃,這是不如法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都不願意了,怎叫別人願意呢?這果 報將來也是要受眾生不歡喜之物的施捨,來維持你的身命,這樣的舉止不要發生才好,過 期的東西,就不要再分給其他眾生食用了,這種心行不善,應該要將自己覺得最好的東西 布施給眾生,將來眾生也會將再好的東西布施於你,這最好的東西,莫過於正法的布施, 而維持身命的布施也一樣重要,沒有身命要如何繼續修學呢?所以中峰和尚這段話,我們 要時常反省,自己是真善還是造惡?那這一段文我們就分享到這裡,從底下開始,要介紹 善的特性以及作用,對我們修學會很有幫助,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251.189.171
hallcom:隨喜^^ 你讀一定很恭敬 所以有那麼深的體會 03/02 20:28
AHJKL:中峰和尚:"你說的不一定對喔!"。 03/02 21:50
AHJKL:試以矛盾,那中峰和尚說的是不是也"你說的不一定對喔!"? 03/02 21:51
AHJKL:"有益於人,則毆人,詈人皆善也;"老師長輩常說,打你是為你 03/02 21:52
AHJKL:好,事實上很多當年被打的同學,有些人格已被學校功利主義 03/02 21:53
AHJKL:所扭曲。 03/02 21:53
AHJKL:因此我的看法是:若發心者出於十善:不貪嗔癡、不殺盜淫、 03/02 21:54
AHJKL:不兩舌妄語惡口綺語。 03/02 21:54
AHJKL:而接受的人,也因此不生起十惡:貪嗔癡、殺盜淫、兩舌妄語 03/02 21:55
AHJKL:惡口綺語。才是真正的善與惡 03/02 21:55
AHJKL:若有益於人,但歐人者生起"嗔心、殺心",則不可 03/02 21:56
AHJKL:如同佛法以攻擊、指責、嘲弄不尊重他人等來討論,雖然他們 03/02 21:57
AHJKL:會說自己是出於一番好意,但是自己已生"貪嗔癡、口業", 03/02 21:58
AHJKL:被接受者也可能因被攻擊、指責、嘲弄不尊重他人而生起十惡 03/02 21:58
AHJKL:,雖然表現上看起來是為您好,但還是有待討論的。 03/02 21:59
AHJKL:我的看法比較頃向於雙方十善業,尤其是"意三業" 03/02 22:00
AHJKL:以上我的也是"我說的不一定對喔!" 03/02 22:11
onesadman:推 03/03 07:07
loxyz:阿彌陀佛 03/03 08:23
jackyshih200:阿彌陀佛 03/03 12:08
mark183:阿彌陀佛 03/03 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