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Learn_Buddh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何謂端曲?今人見謹愿之士,類稱為善而取之;聖人則寧取狂狷。至於謹愿之士,雖一鄉 皆好,而必以為德之賊;是世人之善惡,分明與聖人相反。推此一端,種種取舍,無有不 謬;天地鬼神之福善禍淫,皆與聖人同是非,而不與世俗同取舍。凡欲積善,決不可徇耳 目,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純是濟世之心,則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 純是愛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憤世之心,即為曲;純是敬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玩世 之心,即為曲;皆當細辨。 ============================================================================== 心得: 今天這段文為我們介紹善的第一個作用,端曲。我們先看這一段原文,怎樣叫做端曲呢? 現在的人,看見謹慎不倔強的人,大都稱他是善人,而且很看重他;然而古時的聖賢,卻 是寧願欣賞志氣高,只向前進的人,或者是安份守己,不肯亂來的人。因為這種人,才有 擔當;有作為,可以教導他,使他上進。至於那些看起來謹慎小心卻是無用的好人,雖然 在鄉里,大家都喜歡他;但是因為這種人的個性軟弱,隨波逐流,沒有志氣,所以聖人一 定要說這種人,是傷害道德的賊。這樣看來,世俗人所說的善惡觀念,分明是和聖人相反 。我們先看到這一段,在以前時代來說,以聖賢的標準,謹慎原本是好事,但如果謹慎過 頭變成倔強,那反而變為固執成見,無法聽從別人的意見,無論善惡都無法接受,這一點 也是我們要警覺的,自己如果太過於固執己見的話,往往最後吃大虧的人是自己,尤其是 求道之時,往往自己心中對於新事物會提出自己過去所學的經驗或道理來批評其他人是錯 誤的,這種學習最後真的吃虧是自己,以前有一位學佛前輩曾經對我說過,我們無論學習 世法或出世法,最重要的是學習的動機,是真正要幫助自己,幫助別人走正路,而不是走 邪路,這句話我一直緊記在心,學問豐富故然好,倘若裡頭沾了一點滴自己的名利,那如 同整瓶醍醐滲了一點滴毒藥一般,整個變質了;所以學習任何學問,動機一定要正,佛法 也是如此,學習佛法並不是要與人辯爭,而是要可以遇到有緣人能以更多善巧方便與他分 享,而底下看到聖賢人的標準是欣賞志氣高,肯上進或是安份守己的人,我們也以三國的 諸葛孔明來說,何以在三分天下之時,孔明寧可住茅廬,也不出山解救天下百姓?古人真 的相當謹慎,尤其是這些真正留名青史的人物都思慮縝密,因為稍有不慎反而會推天下百 姓於水深火熱中,輔佐的君主若能真正利益百姓,那輔佐的人也沾光;反之則異,所以我 們學佛的同修,常常要反省自己的謹慎究竟是為己利還是他利。 而下文也指出在一個鄉里,大家都喜歡他,但卻隨波逐流,沒有志氣,這問題讓我也想 到曾經有朋友問過普賢十願裡的"恆順眾生"該怎麼落實才不至於濫慈悲?如果一味隨順別 人,不就變得自己都沒有原則嗎?恆順眾生是恆順眾生的性德,他造作善,真正利益眾生 ,我們有能力也出一分心力,幫助他;他造作惡,我們改正自己的缺失,能從這邊落實, 慢慢再往上達到染淨不著相,這就真正達到圓滿,一開始我們要依佛法十善為標準來落實 ,決定不是沒有原則就恆順眾生,這樣善惡都恆順,真的就變成這原文中聖賢人所鄙棄 的賊。現代這情況也很類似,往往自己吃虧,身邊的朋友會說這是愚笨的行為,其實天底 下哪有真正吃虧與占便宜呢?很多觀念確實古聖先賢的道理不一樣了,但是自己落實下手 需要時時警惕,是否合乎聖賢之道,還是匹夫之徑?這是我們要時時觀照自己心行,慢慢 能夠與聖賢道相應。 再看下一段文,俗人說是善的,聖人反而說是惡;俗人說是惡的,聖人反而說是善。從這 一個觀念,推廣到各種不同的事情來說,俗人所喜歡的,或者是不喜歡的,完全不同於 聖人。那還有不錯的嗎?天地鬼神庇佑善人報應惡人,他們都和聖人的看法是一樣的,聖 賢以為是對的,天地鬼神也以為是對的;聖賢以為是錯的,天地鬼神也認為是錯的,而不 和世俗人採取相同的看法。所以凡要積功德,絕對不可以被耳朵所喜歡的聲音,眼睛所喜 歡的景象所利用,而跟著感覺在走;必須要從起心動念隱微的地方,將自己的心,默默地 洗滌清淨,不可讓邪惡的念頭,污染了自己的心。這段開示非常重要,所以佛在經上告誡 我們在未證得阿羅漢果之前,都不能相信自己的意思,這自己的意思指的就是成見,不管 是動念頭還是行為,決定要依佛戒律的標準來達到,所以我們還沒到這功夫,世間人對於 善惡是非的觀點往往偏執於一方,無法圓滿,故對於世間人的言論,還是依四依法的標準 來看,若他說的符合四依法,符合十善的標準,那我們可以隨喜,可以遵從;反之,我們 禮敬他,但不要批評他,而鬼神何以完全依照聖賢人的標準,我們看到世尊就非常明顯 了,世尊的心行含攝十法界眾生,無一不包括,所以自己一定要學習世尊以身教攝受眾生 ,心量要放大,這裡也有人會有誤會,認為心量大就野心大,所以許多家長常教小孩野心 要放大一點,野心是為自己利益的驅動泉源,這種心行使不得的,心量是包容眾生的心行 ,無論善惡,都要包容,這樣自己的心量慢慢就會拓開來,因此我們落實因果教育或是十 善就從起心動念處落實起,這句開示相當重要,也點出我們要從哪裡下手,就從心地轉變 起,在改過之法中,我們學習到從心上改過是最上乘的功夫,這裡教導積善也是同樣道理 ,從心上落實也是最快速的方式,一轉變一切就都轉變了,倘若心上還做不到,先從理上 落實,明白行善的道理後,行善亦能踏實,倘若理不明白,那就從事上逐一落實起,這曾 經跟諸位朋友分想過一位朋友的例子,他平常很樂於捐款,但有時候看到乞丐往往會有所 懷疑或是捐出去後質疑其真假與否,如果你行善對於你有懷疑,甚至讓自己生煩惱的事情 ,那寧可不做,做自己決定沒有懷疑的善事,從事上逐一落實,將自己心量慢慢拓開,否 則即使行善待煩惱,將來受善報,這果報還是帶著煩惱,反而造罪業,行善隨緣隨分去做 ,絕定不要攀緣,覺得自己很免強去做了,做了又懷疑,那不如不做,這攀緣修福,將來 受報時都帶著五毒煩惱。 接著看最後這一段,所以全是救濟世人的心,是直;如果存有一些討好世俗的心,就是曲 。全是愛人的心,是直;如果有一絲一毫對世人怨恨不平的心,就是曲;全是恭敬別人的 心,就是直;如果有一絲玩弄世人的心,就是曲。這些都應該細細的去分辨。這裡就將直 曲解釋的非常清楚了,直,一絲毫為自己的利益皆無,完全利益眾生;曲,有絲毫利益己 利,九十九分利益眾生,所以這標準很嚴格,一開始無法完全做到,我們可以從自己的利 益淡掉幾分,慢慢淡而化之,這就有進步,時時刻刻想這樣做法對眾生是好是壞,是好, 即使犧牲自己身命也無所謂;是壞,即使自己有大利益也要放下,這就是行菩薩道了,今 天這段文就跟諸位朋友分享到此,下一次我們從陰陽這段開始,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24.178.154
meblessme:狂狷一不小心就進水桶了! 03/03 13:53
loxyz:阿彌陀佛 03/03 21:11
onesadman:推 分析的很詳細 03/03 21:12
jackyshih200:阿彌陀佛 03/04 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