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Learn_Buddh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阿彌陀佛 諸為同修朋友,大家好,今天為各位分享這立命之學最後一段原文: 余初號學海,是日改號了凡;蓋悟立命之說,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從此而後,終日兢兢 ,便覺與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戰兢惕厲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 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毀我,自能恬然容受。到明年禮部考科舉,孔先生算該第三,忽考第 一;其言不驗,而秋闈中式矣。然行義未純,檢身多誤;或見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 常自疑;或身勉為善,而口有過言;或醒時操持,而醉後放逸;以過折功,日常虛度。自 己巳歲發願,直至己卯歲,歷十餘年,而三千善行始完。時方從李漸庵入關,未及回向。 庚辰南還。始請性空、慧空諸上人,就東塔禪堂回向。遂起求子願,亦許行三千善事。辛 巳、生男天啟。余行一事,隨以筆記;汝母不能書,每行一事,輒用鵝毛管,印一硃圈於 曆日之上。或施食貧人,或買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餘圈者。至癸未八月,三千之數已滿 。復請性空輩,就家庭回向。九月十三日,復起求中進士願,許行善事一萬條,丙戌登第 ,授寶坻知縣。余置空格一冊,名曰治心編。晨起坐堂,家人攜付門役,置案上,所行善 惡,纖悉必記。夜則設桌於庭,效趙閱道焚香告帝。汝母見所行不多,輒顰蹙曰:我前在 家,相助為善,故三千之數得完;今許一萬,衙中無事可行,何時得圓滿乎?夜間偶夢見 一神人,余言善事難完之故。神曰:只減糧一節,萬行俱完矣。蓋寶坻之田,每畝二分三 釐七毫。余為區處,減至一分四釐六毫,委有此事,心頗驚疑。適幻余禪師自五臺來,余 以夢告之,且問此事宜信否?師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當萬善,況合縣減糧、萬民受福 乎?吾即捐俸銀,請其就五臺山齋僧一萬而回向之。孔公算予五十三歲有厄,余未嘗祈壽 ,是歲竟無恙,今六十九矣。書曰:天難諶,命靡常。又云:惟命不於常,皆非誑語。吾 於是而知,凡稱禍福自己求之者,乃聖賢之言。若謂禍福惟天所命,則世俗之論矣。汝之 命,未知若何?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即時當順利,當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 貧窶想;即人相愛敬,常作恐懼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學問頗優,常作淺陋想 。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 思閑己之邪。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 即一日無步可進;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閣 一生。雲谷禪師所授立命之說,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曠也 。 ============================================================================= 心得: 這一大段,了凡先生為我們開示了他改過行善的果報如何?第一小節,了凡先生初號學海,後 改號為了凡,而悟得立命之說,從此不洛凡夫窠臼,念念行行皆謹慎,在暗室屋漏中,常恐會 得罪天地鬼神,而遇到毀謗自己的人,都能恬然容受,我們先看這一段,這一段有一個很重要 ,也是我們修學能否成就的關鍵點,就是儒家說的"慎獨",說實在話,任何環境都是修行人磨 練自己心行的增上緣,我們在大家面前時,也許會表現出善的一面,念頭也因大眾的關係,會 有所設限,不敢逾舉,但往往最容易犯罪業的時候,也最容易疏忽的時候就是自己一個人的 時候,如果不相信因果的人,或不相信真的舉頭三尺有神明的人,往往這時候,很多惡習性, 不管念頭或行為都會表露無遺,而天地鬼神知道嗎?當然知道,鬼神跟天神都有報得的五通, 所以你心理想什麼,祂們都清清楚楚,那佛菩薩就更不用說了,是三明六通的境界,但獨自一 人雖是最容易疏忽,最容易放縱,但卻是修行人最好磨練自己心行的時候,如果好好把握慎 獨的境緣提升自己,那功夫會成就很快,所以我們也可以體會當年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 以眾靠眾的修行,無非希望如上述我們一開始說的修學環境,讓你再以眾靠眾的環境下,放 下貪瞋痴,慢慢再放下執著,而我身邊有一些朋友也會跑道場,但往往聽到他們說裡頭修學 不如法,再斟酌還要不要去?現在這環境確實很多這種情況,而遇到不如理不如法的道場時, 我們也不要去批評指教,因為它也有他攝受的對象,包括法師或領眾的居士都是如此,每一 眾生都有他攝受的因緣,我們禮敬他們,但這道場或弘護的人不契自己的根機,那就離開,也 祝福他們能修學成就,這時代確實真假修行人會很難辨別,依照佛說的四依法去辨別,依法 不依人,這點列在第一條,很明顯要教導我們,不要盲目崇拜偶像,而是要去學習他善的一面 ,隨順本性的一面,所以善人惡人都是老師,不能抱有只學善人,不跟惡人打交道,那你不就 又結怨了,將來還是冤冤相報;而第二點,依義不依語,我們前一篇心得分享提到不要落相於 文字,要去體會其"弦外之音",這弦外之音就是真實義,而真實義由什麼托顯呢?就是從名相 ,文字來托顯,不由這托顯,真實義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所以從這些名相,文字來悟入第一義 諦;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就是上述所說明的,任何道場任何弘護都有他攝受的眾生,不攝受 自己,別人不一定不攝受,所以對於一切人事物都要恭敬,也是這道理,難道這輩子不攝受自 己就壓迫它,盡可能讓它消失,打擊它,那你是跟過去生中修學這法門的眾生而成就與因這 弘護的眾生而成就的眾生結怨,這是毀謗三寶的罪業,會墮阿鼻地獄的,所以在無論如不如 法,我們都不要去批評指教,還是專心在自己修學上用功,而廣義來說,能夠幫助自己在這一 生成就的,對自己還說就是了義,不能幫助自己成就的就是不了義,而成就的境界如何?因人 而異,有的眾生想成就阿羅漢果位,有的想成就菩薩果位,有的想成佛,所以了義與否,在於 自己的心量,不在經典,這點也是現在學佛很多人有的誤會,認為哪些經典是了義,哪些不了 義,而了義不了義就是佛說的"隨眾生心,應所之量",是在自己這邊,不在外面;而四依法最 後一點依智不依識,這點相當重要,現在要找證果的人,很難找的到,舉個例子,大家就知道 了,我們都知道擲杯用的是兩個半月形的紅色的杯,一擲地,需有兩個杯才能成相,只有一個 ,無論正反都無法成相,後來學佛後,看到世尊示現成佛,以何因緣感得世尊降生示現呢?定 有真正想成佛,成菩薩,成阿羅漢因緣成熟的眾生而感得世尊降生示現的因緣,知道兩個杯 才能成相,單有一個無法成任何相的道理後,再看現世要找證果的人,需有其相對應根機的 眾生才有此因緣,初果要在人天兩道往返七次才能出三界證阿羅漢果,由果來看因,七次人 天兩道往返,眾生需有真正落實五戒十善心行且有出離輪迴的心,才有此因緣能感得證果的 聖人來示現應化,而當自己的功夫能再向上達到上品十善且求出離心,能感得愈高位的聖人 來示現應化,所以其實關鍵點還是在於自己這邊,那目前我們要落實四依法的這一點,那就 將一切境緣通通轉成佛法來督攝自己的心行,但這又有問題,要怕你又執著佛法了,才能真 正體會世尊教導眾生末法時期,淨土成就的真正用心,還是擲杯的道理,阿彌陀佛的願力與 自己真正發願的心行如同擲杯的兩個杯,才真正能顯相,一切法裡頭,只有這一法你執著可 以脫離輪迴,其他所有一切法如擲杯只有一個,沒有另一個來應,還是顯不真相,所以這四依 法,我們簡單為大家介紹到這邊. 接著原文部分,從"到明年禮部考科舉"到"故三千之數得完",這段顯了改過修善的果報,因 為了凡先生真的痛定決心改過向善,所以這效果就顯著,力行三千善事圓滿,而下面這一段 為我們開示了一念也能行善,且效果還超過三千善行一件一件來做,"今許一萬,衙中無事 可行,何時得圓滿乎?夜間偶夢見一神人,余言善事難完之故。神曰:只減糧一節,萬行 俱完矣。蓋寶坻之田,每畝二分三釐七毫。余為區處,減至一分四釐六毫,委有此事,心 頗驚疑。適幻余禪師自五臺來,余以夢告之,且問此事宜信否?師曰:善心真切,即一行 可當萬善,況合縣減糧、萬民受福乎?吾即捐俸銀,請其就五臺山齋僧一萬而回向之"這 段我們略說一下,會對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自己會很謹慎小心,也會法喜充滿,我們看了凡 先生前面力行的三千善事,為什麼效果有,但不如天神指點他,只要一個政策下的對,一萬善 就圓滿了呢?原因在於行三千善時,念念還想著自己的利益,心量沒有拓開,所以雖行但效果 有限,佛法說的著相修福,然而天神指點他後,知道利益眾生,則一個政策足以抵萬善後,開 始心量慢慢拓開後,行善的果報就越來越顯著了,我們看到原文接著說了這果報壽命增長了 ,所以佛門有句話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句話是真實語,念念想眾生的利益,不要為自己 想,這句話很快自己會得受用,而壽命在福德裡頭是第一德,身口意三業無非色身的心行造 作,而壽命為這色身能保持的時間,由此我們也能體會"禍福無門,惟人自招"的道理,而接著 下一段"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即時當順利,當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貧窶想 ;即人相愛敬,常作恐懼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學問頗優,常作淺陋想"這個 作觀相當相當重要,這就是底下第四篇將會學習到的"謙德之效",當自己福報現前後,要如 何才能保持這福德呢?就是這段原文的開示,讓自己的心保持心平氣和,就是用第四篇教導 我們的方法來用功,謙虛學習,福德才得以長久,我們到第四篇會詳細說明,而原文最後一個 部分,就是幾天前有一位同修朋友所分享的印光大師開示的話,就是這立命之學最後的結尾 ,修行就是修掉"習氣"罷了,習氣斷了,真心本性就現前了,而習氣的薰習也不是一日就薰習 成,所以修掉習氣需要天天反省改過,才能漸漸不受習氣的影響,因循習氣,不僅不能利他, 自利也會被障礙住,所以修掉習氣也是我們當前最重要的課題,無論參禪,讀經,持咒,念佛, 拜佛其目標方向需正確,無非都是修掉無始劫來的習氣,才能起定心的作用,今天這立命之 學的心得分享,到這裡我們圓滿完成了,剛好春節連假也即將結束了,而實際上我們在這篇 裡頭有詳細分享了許多常見的問題與道理,對於大家日後無論是讀經念佛,或看三寶的視聽 節目,或祖師大德的電影或電視劇,都可以從中去體會其一言一行所表法的含意,對於自己 落實於生活會很有幫助,那下一次我們接續第二篇改過之法,這也是很重要的一篇,也謝謝 有緣的同修朋友在這段時間跟我一起修學落實這因果教育.阿彌陀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3.61.192.173
hallcom:用心認真文幫推!! 02/06 11:58
Insurance:阿彌陀佛~感恩分享! 02/06 13:07
Samus:因果好文 02/06 13:14
loxyz:大推! 02/06 18:27
AHJKL:心得文 02/06 23:11
onesadman:推 02/06 23:33
jackyshih200:阿彌陀佛,感恩~Y 02/07 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