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Learn_Buddh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原則上您說的我大致上同意,但還是提出我的看法與更進一步的討論 引述: #1CiovSK7 (Learn_Buddha) 作者 AHJKL (hi) 看板 Learn_Buddha 標題 Re: [實修] "四雙八輩"實修運動 時間 Mon Oct 11 23:33:46 2010 ─────────────────────────────────────── ...... 雜(七二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七覺分。何等為修七覺分?謂: 念覺分,乃至捨覺分,若比丘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如是修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七三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謂覺分。 世尊!云何為覺分?」 佛告比丘:「所謂覺分者,謂"七道品法"。然諸比丘七覺分漸次而起,修習滿足。」 異比丘白佛:「世尊!云何覺分漸次而起,修習滿足?」 佛告比丘:「若比丘內身身觀住,彼內身身觀住時,攝心繫念不忘; (由四念處"內身身觀住",進而到七覺分"念覺分") 彼當爾時,念覺分方便修習,方便修習念覺分已,修習滿足;滿足念覺分已,於法選擇, 分別思量。 當於爾時修擇法覺分方便,修方便已,修習滿足,如是乃至捨覺分修習滿足。 如內身身觀念住,如是 外身、內外身, 受、心、法法觀念住, 當於爾時專心繫念不忘,乃至捨覺分亦如是說。 (此篇提到了如何由四念處到七覺分修習法門,意即(先提四念處) 四念處(住): "內身"身觀念住、"外身"身觀念住、"內外身"身觀念住 "內受"受觀念住、"外受"受觀念住、"內外受"受觀念住 "內心"心觀念住、"外心"心觀念住、"內外心"心觀念住 "內法"法觀念住、"外法"法觀念住、"內外法"法觀念住 四念處雖為四個(身受心法),但每個(身受心法)又可細分為"內、外、內外", 因此可為12個觀念住(4x3=12)。 七覺分: 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 如上述經文提到: "內身身觀住,彼內身身觀住時,攝心繫念不忘; 彼當爾時,念覺分方便修習,方便修習念覺分已,修習滿足;滿足念覺分已,於法選擇, 分別思量。 當於爾時修擇法覺分方便,修方便已,修習滿足,如是乃至捨覺分修習滿足。" 也就是說,12個觀念住中,每個觀念住都需以七覺分下去修習。 意即可分為12(觀念住) x 7(覺分)=84個修習。) 如是住者,漸次覺分起,漸次起已,修習滿足。」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引述《hvariables (Carl)》之銘言: : → AHJKL:詳見"雜(七三九)~(七四七)" 01/30 22:40 :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1/0026_024.htm 在您所引的經文,前面還有一段: ==== T01n0026_p0582b07(00)║    (九八)中阿含因品念處經第二(第二小土城誦) T01n0026_p0582b08(00)║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拘樓瘦, T01n0026_p0582b09(04)║在劍磨瑟曇拘樓都邑。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T01n0026_p0582b10(05)║「有一道淨眾生,度憂畏,滅苦惱,斷啼哭,得正法, T01n0026_p0582b11(01)║謂四念處。若有過去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 T01n0026_p0582b12(00)║悉斷五蓋、心穢、慧羸,立心正住於四念處, T01n0026_p0582b13(01)║修七覺支,得覺無上正盡之覺。 T01n0026_p0582b14(05)║若有未來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悉斷五蓋、心穢、慧羸, T01n0026_p0582b15(01)║立心正住於四念處,修七覺支, T01n0026_p0582b16(05)║得覺無上正盡之覺。我今現在如來.無所著.等正覺, T01n0026_p0582b17(02)║我亦斷五蓋、心穢、慧羸,立心正住於四念處, T01n0026_p0582b18(02)║修七覺支,得覺無上正盡之覺。 T01n0026_p0582b19(08)║「云何為四?觀身如身念處,如是觀覺、心、法如法念處。 皆下來便是如同大念處經般所講 ..... 上述雜阿含經(七三三)是四念處與七覺分關係一個很重要的篇, 經典中,常說"立心正住於四念處,修七覺支"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修法?關係如何? 雜阿含經(七三三)已有詳述。(如上) : (九八)中阿含因品念處經第二(第二小土城誦) : 「復次,比丘觀法如法。 : 比丘者,內實有念覺支知有念覺支如真, : 內實無念覺支知無念覺支如真, : 若未生念覺支而生者知如真, : 若已生念覺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轉修增廣者知如真,如是法、 : 精進、喜、息、定。比丘者, : 內實有捨覺支知內實無捨覺支知無捨覺支如真,若未生捨覺支而生者知如真, : 若已生捨覺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 : 轉修增廣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觀內法如法,觀外法如法, : 立念在法,有知有見,有明有達, : 是謂比丘觀法如法,謂七覺支。若有比丘、 : 比丘尼如是少少觀法如法者,是謂觀法如法念處。 : ============================================================================== : 任何如實覺知當下某部份五蘊的修法都是正確的四念處修法, : 四念處的所緣一定具有無常、苦、無我的特性,而且一定是生滅法。 : 你所說的七覺支是文字理論的七覺支不是真正的七覺支, 我提出八正道、七覺支等經文,您都說是文字理論,又說不是真正的七覺支 沒有文字敘述,哪來的佛經傳承?若未來世有人未證言證,說我已證,要如何去"檢視" 他有沒有證果 或者是自我感覺良好? 依法不依人,有佛經文字,才是法傳的開始。 透過"憶念"佛經,念法,才是"念覺支"的開始。(然後才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 念覺支在佛法中可是佔據著極大的重要性,舉凡念佛念法念僧、六念乃至十念, 皆是以念覺支為開始。 金剛經:"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何況非法?" 這個捨,也是七覺支的覺支。 故說
AHJKL:故說"四念處滿足已,七覺分滿足",因為是以七覺分去修四念處01/30 22:37
AHJKL:,七覺分也可修"不淨觀、隨死念、慈心....."無量法門01/30 22:39
AHJKL:詳見"雜(七三九)~(七四七)"01/30 22:40
: 真正的七覺支是心的七種狀態,這七種狀態的出現會對滅苦有幫助。 這點我同意,補充的是七覺支是一種次第的狀態,也就是"一個法門"的學習過程, 由""開始,由""結束。其中過程還跟隨著當事者當時的心裡狀態的不同而調適。 : 這七種狀態具有無常、苦、無我的特性,而且是生滅法, : 所以可當成法念處的禪修所緣。 : 但不是說修四念處一定要以七覺支當禪修所緣, 修四念處,不以七覺支,難道到了彼岸,要把"竹筏"拿上岸嗎? (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 當七覺支出現時可以七覺支當禪修所緣, : 也可以五蘊的其他部分當禪修所緣,
hvariables:至於如何區分安般念是在修初禪還是修四念處,01/30 21:46
hvariables:以禪修所緣是不是生滅法來區分,以氣息的出入長短為01/30 21:47
hvariables:所緣是在修初禪.以氣息的冷暖為所緣是在修四念處.01/30 21:48
請見諒,因為要一一回應觀點,故挑出來有疑問的地方,不是在針對您, 若不說可能正知見部分沒辦法討論。 根據經文所載,修安般是覺知氣息的出入長短,不是在 氣息的冷暖, 也許"可能"也有包含氣息的冷暖,但是前面是氣息的出入長短(根據大部分經文所載), "以氣息的冷暖為所緣是在修四念處" 應該修正為"覺知氣息的出入長短"是在修四念處,可詳見四念處身身觀念處安般諸經等 不再累述。 您要修初禪乃至四禪八定也可以,最後觀法無我,滅除欲貪,斷愛取有(12因緣法), 達到"滅盡定"。 在佛法中修四禪八定並非究竟,必修四念處,達到滅盡定才可以。 : 以任何部份的五蘊當四念處禪修所緣都沒有錯,只要能如實覺知就可以。 : 但如果你尚未親身體驗生滅法,就表示尚未親身體驗完整的七覺支, : 在這種狀況下就不能以七覺支當四念處的禪修所緣, 四念處是正見(無常觀),也就是觀五蘊無常苦空非我, 在身身觀念處,無論是不淨觀、安般念、墓觀....等 "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 透過七覺支,無論是十念,都可透過七覺分 ====== 雜(七四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修無常想,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云何比丘修無常想 ,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心口與無常想俱,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 、向於捨;乃至得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無常想,如是無常苦想、苦無我想、觀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盡想、斷想、無欲想 、滅想、患想、不淨想、青瘀想、膿潰想、[月*逢]脹想、壞想、食不盡想、血想、分離 想、骨想、空想,一一經如上說。 ====== : 只能以身體的感覺當禪修所緣。 : 所謂的三十七道品不是三十七種互相獨立不相干的方法, : 而是指修四念處逐漸滅苦到證得道果的次第。 這點我也同意,事實上我以前也說了。 非但"不是三十七種互相獨立不相干的方法",而且是環環相扣的法門。 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 以四念處為首,以八正道為圓滿,
hvariables:修四念處圓滿,三十七道品都會圓滿.01/30 13:46
除了在四念處,您既然已經同意了其餘道品的存在, 那麼就應該知道聲聞乘中,修八正道才是圓滿,不是"修四念處圓滿", 是次序的問題。 四念處在五根、五力、八正道,是屬於"念"(念根、念力、正念)部分。 "念"又要以七覺分去修,故八正道才是圓滿三十七道品。 四念處是八正道之一(正念)。 引述 相應部:(八正道 內亦已包含其他道品)。 [一五五] 第七 虛空 ※ 二 「諸比丘!譬如空中吹種種風,吹東風、吹西風、吹北風、吹南風、吹塵風、吹 三 諸比丘!如是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者,則圓滿修習四念處,[圓 無塵風、吹涼風、吹熱風、吹小風、吹大風。 滿修習]四正勤,[圓滿修習]四神足,[圓滿修習]五根,[圓滿修習]五力,[圓 滿修習]七覺支。諸比丘!云何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者,則圓滿修習 四念處,[圓滿修習]四正勤,[圓滿修習]四神足,[圓滿修習]五根,[圓滿修習] 五力,[圓滿修習]七覺支耶? 四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修習正見。[……正 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依遠離,依離貪,滅 50 盡,迴向於捨修習正定。諸比丘!如是之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者,則 圓滿修習四念處,[圓滿修習]四正勤,[圓滿修習]四神足,[圓滿修習]五根,[圓 滿修習]五力,圓滿修習七覺支。」 : 以"精進"為例,精進就是一種心的狀態,精進的狀態會協助心努力深入目標不懈怠, 四念處之後就是"四正勤" 四正勤就是精進的意思。 : 這個目標就是四念處的禪修所緣。 : 修四念處的時候,精進的狀態逐漸成長成為"精進根", : "精進根"會逐漸成長為"精進力", : "精進力"會逐漸成長為"精進覺支", : "精進覺支"會逐漸成長為"正精進",然後就會證得涅槃。 我同意 :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2/0100_016.htm :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十六 : (三三○) : 佛告比丘: : 「善哉!善哉!色是無常,無常故即無我, : 若無有我,則無我所,如是知實正慧觀察,受、想、行、 : 識亦復如是。是故比丘,若有是色,乃至少時, : 過去、未來、現在,若內、若外,若近、若遠,此盡無我, : 及以我所,如是稱實正見所見。若受、想,若行、 : 若識,若多、若少,若內、若外,若近、若遠,過去、 : 未來、現在,都無有我,亦無我所,如實知見。 : 賢聖弟子見是事已,即名多聞。於色厭惡,受、想、行、 : 識亦生厭惡,以厭惡故得離欲,得離欲故, : 則解脫。得解脫故,則解脫知見。 : 若得解脫知見,即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 : 更不受有。」 : |||| : 只要修四念處,如實覺知自己當下的五蘊,正見自然會逐漸增加。 這點我也同意。 我還要補充的是,佛法不是只有四念處而已, 除了以四念處為首(正門)而修習,以此為一乘道(唯一通往正道的道路) 別忘了佛法以五戒"十善"為基楚, 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十善(身口意):離貪嗔癡、離殺盜淫、離兩舌妄語惡口綺語。 若遠離十善而修成佛法,終無是處。 也就是聲聞乘必包含五戒十善。
AHJKL:佛陀初轉法輪是四聖諦,苦集滅道,最後所說也是四聖諦和精進01/29 22:23
AHJKL:"修四念處是唯一能夠徹底消除所有煩惱的方法",嚴格來講還是01/29 22:23
AHJKL:不夠圓滿,因為沒有"緣起"--苦集滅道,沒有滅去苦因--集,01/29 22:24
AHJKL:又怎能"能夠徹底消除所有煩惱的方法"?01/29 22:24
AHJKL:透過八正道(道諦)來證得"滅諦"?01/29 22:25
八正道有包含五戒十善。 其中的正語:"離兩舌妄語惡口綺語",四念處可沒有包含"正語"。 正語在八正道中,以四聖諦來修達到出世間法。 正命(離殺盜淫的行業)、正業等,也都包含十善。這都是四念處中沒有包含的。 當然三十七道品都是互通的,在修習十善的過程中,還是要以四念處(七覺支)去修習, 已達到五蘊無常苦空非我的地步。 如果您要說以四念處去觀"離殺盜淫、離兩舌妄語惡口綺語",我不反對, 事實上或許作的到,但是所涵蓋也太大了,且四念處所記載的經文中,也未見 以修四念處"離殺盜淫、離兩舌妄語惡口綺語"的敘述。 在八正道中,正語、正業、正命,則有詳細包含。 故說八正道才是圓滿三十七道品,乃至"人乘(五戒)、天乘(十善)、聲聞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ㄨ▌ㄨ ▌ ▍/ ▌◢◤ ▌ ▌▊▄▉▄▄ ▍ ▌ ▌ ▍ㄨ▌ㄨ ▌ ▍ ▌◤ ▲ ▌ ▋ ▉ ▌ ▍ ◥▌ ▄▄▌ ▍ ▌ ◥▌ ▍ ◥▇▇▇ ▌ ▌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4.208.184 ※ 編輯: AHJKL 來自: 220.134.208.184 (01/31 2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