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Learn_Buddh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以下是我在網路上看到的觀音法門, 覺得自己頗為受用,因此分享給大家: ------------------------------------------------------------------------- http://www.guyan.org.tw/rule1.htm 觀音法門 奕睆居士 什麼是觀音法門?在楞嚴經裡面說得很清楚,我現在念一下:「爾時觀世音菩薩,即 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 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 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 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 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 生同一悲仰。」   這就是楞嚴經所提到觀世音菩薩的修持法門。觀世音菩薩和文殊菩薩一樣,本來都是 佛,倒駕慈航來說法、度眾。而且,在楞嚴經中提到的25種圓通,就是 25位被公認在修 行上得到最大成就,達到無學位的菩薩,每一位都在世尊的面前,報告他修行的方法,是 怎樣入門!怎樣成就!我們知道觀世音菩薩祂是壓軸的,25個圓通當中祂是最後一位報告 ,報告之後,佛又請文殊菩薩作一個結論,這25種修行方式,到底哪一種最適合眾生。後 來,文殊菩薩還是肯定,只有觀音法門,是所有的法門之中,最方便又最究竟的。我們在 這裡修,就是修這個觀音法門,因為這個因是從觀世音菩薩的緣而來,所以,我們修觀音 法門的過程當中,有禮佛、有繞佛,我們恭念觀世音菩薩名號,持誦觀世音菩薩的心咒, 這一方面是感恩,一方面是相應。藉著這些音聲、動作,主要還是在修觀音法門,所以, 這兩天,我們還是依著耳根來修持,不管你在念、你在拜、你在靜坐,完全依著耳根來修 持。   所有的法門都是在找本覺─如如不動的本性。六根對著六塵,當根塵相觸的時候,有 礙和無礙有很大的差別,觀音法門會是最殊勝、最究竟的,最主要是因為它最無礙,而且 實際在根和塵相觸的時候也無礙,在這裡我們很容易就可以了解,因為聲音,是藉著空來 現前,藉著因緣來現前,而且它現前的當下就消失了,這和色境不太一樣,你說眼睛看東 西,看一張桌子在那裡,再怎麼看它還是在那裡,但是聲音呢?剛才那個聲音,你才想要 再去聽它,就已經沒有了,每一種聲音都一樣,瞬生瞬滅,完全是這個樣子,所以,在這 裡,很容易可以去照見境的空性。從所觀照的對象,就是境,了解境是空之後,再回來看 這個能聽的是什麼,這個能聞的耳根,到底是什麼?我們今天所修的法門便是這樣,一開 始先聽外在的聲音,在聽的時候,千萬不要去分別,不要去認識,那些都是妄想。你只要 聽就好,只是聽,剩下的都不用反應,聽之後慢慢、慢慢去找到底是什麼地方在聽?是什 麼地方知道我在聽,這個能夠知道的東西,到底是什麼東西?一層一層地深入探討,就是 我們剛才念的內容。 靜坐   靜坐的前行,先把坐的姿勢調整好,此時雙盤、單盤、散盤皆可,然後深呼吸,把腰 挺直,把身心放輕鬆,自自然然地坐,自自然然地聽,不去作任何的分別。我們靜坐時, 最直接的反應是身體會有脹的感覺。身體之所以會有膨脹的感覺,是因為我們內氣充盈, 若我們身體裡面有很多氣,則體內要做任何事便毫無阻礙,裡面的氣越大則要補充身體缺 乏的東西就越容易,事實上每個細胞的新陳代謝都必須要有氧氣參予其中。 --------------------------------------------------------------------------- 【我的註解:有一次,我有感受到這種脹的感覺,全身似為一顆氣球,圓圓的, 身體的形狀界線不那麼明顯了,但這顆氣球似乎自己有呼吸,一脹,一縮。 後來起身,覺得身心特別輕鬆。】 ---------------------------------------------------------------------------   靜坐時,可以使整個身體的空氣飽和,每一個細胞的新陳代謝就會特別好,所以,就 越有條件保持身體的健康。修行好的人,都童顏鶴髮,走路像輕風吹動般,沒有什麼重量 ,這都是修行而來的,他們的身體即使看起來有老化現象,但他的自主功夫反而越來越高 。孩童雖然身體柔軟度夠,但還是有業力,他所表現出來的是一種動物性的動作,一個透 過修持的人,他就能把這種動物性完全操控演化成人性。所以,有修行的人和沒修行的人 ,若身體柔軟性相當,但他們各自的柔軟內涵並不一樣,有修行的人,不僅身體柔軟,心 也柔軟,沒有修行的身體雖柔軟,但有時心卻是相當剛硬的,就像有些瑜珈的學者可以把 身體練得相當柔軟,但心卻未必也能柔軟,如此則當受到稍微數落,心就會禁不住而動了 怒,實際上一個人心的改變比身體的改變更為重要。以上是靜坐的自動功能,非刻意造成 !    繞佛   接下來這支香是繞佛。我們先把繞佛的方式介紹一下:我們把自己想成就是因地的觀 世音菩薩,在行進的過程中,一面念「嗡嘛呢啤咩吽」一面走,每一腳踩下去都是一朵蓮 花,一邊念一邊觀想,嘴在念,耳朵在聽,還是沒有離開我們用「耳根」修持的法門,對 我們所有的動作,身體的動作,口的持誦,耳朵的聽聞要隨時保持了了分明,保持得很清 楚。同時從心放光,上供十方佛,並得加持,下施六道有情,並得供養!   大概可分成幾個過程,首先是對外境的把握,我們修觀音法門,先在聲塵上用心,但 對聲塵用心,不必心跑出去,也不必耳朵跑出去,完全隨緣。什麼聲音來到耳朵,聽,清 清楚楚就好,不必想這隻鳥大概有多遠?是從這邊飛到那一邊?那些都是我們想的,那都 不是第一念,先前的了知是正念,再接下來的就是妄想,與實相無關。所以,這兩天之中 要把外面的事情完全放下,外面的事,包括家裡的事和這裡的事。在這裡的事,除了你 的身心以外,統統放下,這樣來了解我們的身心到底留下什麼?我的身體是什麼?我的見 聞覺知是什麼?我們一般說見聞覺知,簡單的說,見就是眼睛看到的,聞就是耳朵聽到的 ,有的還加上鼻子聞到的,舌頭嚐到的,覺指身體對外塵的接觸,知是指對心的認識,任 何根和塵的接觸,不管是耳朵聽到的或是眼睛看到的,到最後都是要經過心來了知。但是 我們一般都是在這個地方打妄想,離開當下的了知,進一步去分別,聽到聲音時,我們會 去分別這個聲音好聽或不好聽,就開始有好惡,要聽還是不要聽,不要聽心裡就散亂,要 聽就起貪欲,就被聲音吸引走了,不想聽也會讓你的心不平靜,所以,不管你要聽、不聽 ,都造成你的心來離開本位,你本來那個明明了了的心,離開本位,就成了無明、迷糊, 這個法門就是在訓練我們如何脫離根塵的糾纏。    修行就是在轉化行為,如果對我們的身心都沒有辦法使它變化,說是在修行,那是空口說 白話,沒有意思。所以,學佛,如果只就經典的了解,對我們就沒有什麼實質上的幫忙。 要吸收它、消化它、運用它。   我們常說「深入經藏智慧如海」這到底在說什麼?要怎樣消化,消化什麼?消化你的 起心動念。剛開始經文是一種知識,這種知識經過你的消化之後,對你的起心動念的對治 才有依據。所以,你若停留在知識階段,就無法處理你的煩惱,一定要消化了以後,了解 到這樣的煩惱可以如何對治,這個時候,佛法才變成有用的東西。這要透過實際來考驗, 透過實踐來印證,才能達到修的境界。   “修”就是要把所知拿來實踐,結果證實就是這樣,這個時候信心自然就建立起來, 疑惑就去除,轉無明為智慧。到這個程度以後,人家說的對或不對,你就了了分明。我們 每個人,所謂自在,就是對什麼事都了了分明,不動心,不會人家說什麼就是什麼,我們 常說這個人沒定性,耳根很軟,人家說什麼就聽什麼,這在禪宗就說是「腳跟還沒有站穩 」,根本沒有自己的那一份,就是對自己都沒有自信,要修到有自信了以後,才是你修持 的開始,一定要修到有自信,才有辦法開始修持。   自信是信什麼?不能是信你的習氣,不能是信你的妄想,要信你的自性,信你的正念 ,這才是自信。在這兩天的修行,實際上就是讓你去找自性,找找看自己的心是什麼樣子 ?自己的身體是什麼樣子?要達到做什麼我都了了分明。一般我們做什麼都無法控制,發 生什麼事都不知道,所以,就毫無把握,我們在每一個行持、每一步、每一句,都要清清 楚楚。 禮佛   怎樣在同一個動作中,達到最大的功用,我們往往會說「禮佛一拜,罪滅河沙」,可 以滅掉的罪,就像恆河中的沙數量那麼多;「念佛一句,福增無量」,增加無量的福,因 為每念一句佛,就增加一份的光明智慧,增加一份的定力,增加一份的福報,所以,這是 不可思議的。我們說「千年暗室,一燈即明」,這間房子已經一千年都是黑暗的,但是要 破這個黑暗,只消一盞燈。只要點一盞燈,幾千年的黑暗,瞬間就消失了,同樣的道理, 我們念一句佛,就能破千萬劫以來的無明,這句佛號要怎麼念?當然,是要以清淨的心, 以了了分明的念來持念。 ----------------------------------------------------------------------------- 【自我懺悔:至今,我尚未能以清淨心來持念續念,常常妄想雜念紛飛。 但偶有稍微靜心的狀態下持念,真有無法言語的感受力存在。】 -----------------------------------------------------------------------------   我們在禮佛的過程當中,同樣是一拜,怎樣達到實相的禮佛?我們一般認為有一個在 拜的我,有一個被拜的對象,有一個在拜的行為,這叫做三輪,能禮、所禮,以及禮佛的 動作,這叫做三輪。當然,我們每一次拜下去的時候,可以消業,也可以增福。消什麼業 ?像我們剛才坐得很好,感覺身體很輕安,好像每個細胞都可以轉化,禮佛,其實也就是 一種動中禪,這其中當然還是要保持一顆很平靜的心、很平等的心、了了分明的心。   身心把它放得很柔軟、很輕鬆、很恭敬,這樣來禮佛,就是一種動中的禪,每一個動 作都了了分明。最好在拜之前,照普賢菩薩行願品中那樣的觀想,那樣的拜,首先,我們 可以觀想在我們面前有我們最恭敬的菩薩、最恭敬的佛,和這尊佛菩薩有關係的都在祂的 身邊,例如我們現在把觀世音菩薩當做你禮敬的對象,和觀世音菩薩有關的都可以把它觀 想在面前,例如: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你可以把它觀想在觀世音菩薩的頂上 ,觀世音菩薩教化遍十方三世,亦遍十法界;故與其有因有緣的聖者或眷屬無量無邊,其 教化的剎土也是無處不現,故可任你觀想、想像。   你可以觀想在觀音的右邊有十方諸佛,在後面有種種經典,在左邊可以觀想有很多聲 聞緣覺,在前面有護法空行除諸障礙,大概你要頂禮的對象就是這些。有佛、有法、有依 法奉行的聖者,有可以幫助我們排除一切障礙、魔難的修行者。   再來,就是「能禮」,就是我,不是只有我在修行,我是和一切眾生在一起修行。我 們可以這樣觀想:在我的面前是對我恩惠最大的人,例如:師長、父母、師父,都可以觀 想在我們的面前。在我們的後方是我們的眷屬、學生,右邊是同修的師兄弟、左邊是六道 眾生,只要你想得到的,都儘量去想,我們是為了這些眾生,為了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 苦,而來修行。在這裡尤其不要忘了你的冤親大德,我們一切的痛苦從冤親大德而來,我 們一切的功德也從冤親大德而來,你要修忍辱、修布施、修平等心、修慈悲喜捨,如果沒 有這些人來給你考驗,就沒有辦法圓滿我們的資糧。   所以,在禮佛的時候,要將我們的冤親大德觀想在我們的身邊,當作我們的師兄弟一 樣,一起來修持,一方面是要去除我們的分別心、瞋怒心,把他們觀想成為我們的師兄弟 ,是一起在修行的同伴,另一個方面要以感恩的心來禮佛,千萬不要去和貪瞋痴相應,這 樣我們每修一個法,過去的這些業力、這些冤債就會慢慢的消減。禮佛的時候,就這樣觀 想。   至於以實相禮佛,「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今影現如來前」,這一切 全部都是我觀想出來的,一切都是心所造,都不離如來性海。在此我所觀想出來的一切, 我都頂禮。你可以想出多大的境界,就儘量的想。實際上一切的法界,就是你心所含的內 容。心所含謂之法,心所含的範圍謂之法界。一個修持愈高的人,他的法界愈大,他的心 也就涵容的愈完整、愈圓滿,所以,修行就是怎樣勘破執著,將對立消除,到最後,我們 所謂的進入佛的法界,完全進入覺性,去到哪裡都沒有障礙。去到哪裡都行四無量心─慈 悲喜捨,這樣你就進入佛的法界。所以,只要能徹底的放下習氣和分別,我們隨時都可以 進入佛的法界。   所以,我們在禮佛的時候,儘量這樣做,不管速度,你要拜多慢都可以,要拜多快也 可以,看你是要有什麼作用。有的人坐到昏沉了,那麼做幾個大禮拜,很快的拜幾下,讓 自己有點喘,這樣精神自然就會好轉,若你身心正調得很柔軟很順,那你就慢慢拜就好, 慢慢地拜,把這些法喜都迴向給在這裡跟你一起拜的眾生。一邊拜一邊體驗身心所起的變 化,有喜則迴向眾生,有苦則安然忍受,但願我所受的苦能讓眾生離苦得樂。這樣愈拜身 心會愈柔軟,法喜也會慢慢產生。   現在請諸位起立,大家照自己的方式去拜,沒有什麼規矩,拜快拜慢都可以,如果拜 得累了,你也可以跪著或者繼續靜坐都可以。保持清清楚楚的聽聞,將我們的心專注在聽 聞的境界,但是不要黏上去,不要分別,繼續保持。   拜下去的時候,觀想得清清楚楚,起來的時候也一樣,從上面一節一節地放鬆,一直 放鬆到尾椎,必須要對我們的身體每一個地方都清清楚楚,每一個地方都去讓它運動到, 這樣的話,念頭若到,氣就會活絡,就會促進新陳代謝。腳背要拗彎到,腳底要翻腳掌, 有的人沒有坐下去,要坐下去,坐得下去就儘量坐下去,會酸會痛,會酸痛都是加持,不 要怕酸痛而不敢做,身體儘量放軟,儘量貼平,額頭要貼在地上,動作不必太快,對每一 個動作都清清楚楚,以這種原則為準。不是要拜幾拜,一拜之中就已經禮千萬佛,一拜就 已經功德無量了,所以,不用貪多,慢慢拜,要拜得清清楚楚。 ----------------------------------------------------------------------------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慈大悲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 南無地藏王菩薩摩訶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63.30.94.100
coldfeeling:目前我想修、想持的就是這個法門,但多說無用, 05/15 16:19
coldfeeling:一切以我所做所為 為準。 05/15 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