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Learn_Buddh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罽賓國三藏般若奉 詔譯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 告諸菩薩及善財言‧ (到此感覺所po經文甚短,但其字字珠璣,所以每天會只po一小段,而搭配 宣化上人之淺釋,以供除讀誦外之參考研思^^) ----------------------------------------------------------------------------- 以下搭配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之普賢行願品淺釋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罽賓國是唐朝一個國名。三藏是經藏、律藏,和論藏。「經」是所有的一切經典。「律」是 戒律,「論」是論議。法師可以說「以法為師」,以佛法為師父,也可以說「以法施人」, 以佛法來布施於人,旨稱為法師。這位三藏法師是誰呢?他就是「般若」。「般若」是梵語 ,譯成智慧。為何不宜譯成中文,而仍保留其梵音?因它是五不翻之一——尊重不翻。奉詔 ,謂是奉皇帝之命今而翻譯這部經典,由印度文譯成中文。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意思是到達這種不可思議,沒有法子想像的解脫境界。本來解脫是沒有 境界的,有境界便不是解脫。那為何又說解脫境界呢?這個境界是個譬喻。根本是沒有一個 境界,因到了解脫時,便什麼都沒有的。 普賢行願品,何謂「普」?「道遍宇宙」曰「普」,意謂他的道遍滿宇宙;「德鄰極聖」曰 「賢」,意謂他的德性與聖人一樣。 行願品的「行」是修行的大行,「願」是指他所發的願是最大的,所以叫大行普賢菩薩。佛 教裡有四大菩薩:文殊菩薩在菩薩中智慧第一,地藏菩薩是願力第一,觀音菩薩是慈悲第一 ,普賢菩薩是行門第一。佛說法時是先由弟子請法。華嚴經是普賢菩薩為請法主,妙法蓮華 經是舍利弗尊者請法,楞嚴經是阿難尊者請法的。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 爾時是當爾之時。普賢即是道遍宇宙,德鄰極聖。菩薩是梵語,具足是「菩提薩埵」。菩者 覺也,薩者情也,菩薩是「覺有情」,即是覺悟的有情。所有一切眾生都叫有情。草木無情 但有性,有生性。「生性」便是儒教所謂的仁。仁就是性,又可說是道,也可以說是萬物之 母。人當然亦有此「仁」,否則不名之為人,仁者人也,合而言之為道。孔子所說之「仁」 ,就是一切草木都有這個「仁」,都有生機。在春天便能生枝長葉,如是乃至夏秋便會開花 結果,這是因有仁的性。花草樹木有仁,只是很小,所以當花被割斷時,它也發出一種畏懼 之聲,只不過人聽不見而已,若用一種科學儀器便可聽見了,這是很普通的現象。為什麼它 會發出聲呢?因它也有性,不過這個性不具足,只有一點而已。舉例說:若人有一百磅的性 ,花草樹木連一盎斯也沒有。為什麼花草樹木也有性呢?因它們生長時間久了,也會有一種 感覺。在中國有樟樹求戒,也有白果樹受戒等。為何它們可受戒呢?它們沒有情也會變成人 形去受戒,這豈不是矛盾?其實一點也不矛盾,這只是一種很普通的境界。因它們年紀老了 ,經驗也多了,又和人住在世界上,久而久之,就生出有一股人的性來,也就有仁了。有了 仁就有情感,有了情感也就想受戒了。在它們沒受戒前,不知做了多少壞事,後來知道所做 的事不對,便去受戒,甚至想要出家! 普賢菩薩教化一切眾生,不但度有情,連無情也要度;有情無情,同圓種智,同成佛道,因 此叫普賢。他願度所有的花草樹木,一般人只知度人,而他連沒有生命的也要度。菩薩二字 ,又可譯成「大道心眾生」,又叫「開士」,因他所有的都是公開,沒有自私心,沒有自利 心,沒有嫉妒,沒有障礙心。 摩訶薩,即是大菩薩。這一位普賢菩薩是菩薩中的大菩薩,不是小菩薩。最初發菩提心便是 小菩薩,當發菩提心久了,就是大菩薩。最初受菩薩戒是個小菩薩,當菩薩受戒久了,又依 戒修行,便是大菩薩了。 稱歎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 普賢菩薩稱揚讚歎如來最殊勝的功德。何謂稱揚?稱是稱呼,稱呼佛、世尊;讚是讚美讚歎 ,讚歎如來的功德殊勝。何謂如來?如來是佛的十號之一。所有佛以前有很多名字,因太多 人不易記,乃減少至一萬名,一萬名號還是不易記,再減少至一千個名,一千個名仍是太多 ,乃減至一百個。因眾生記憶力不強,所以最後減少至十個名號了。如來的「如」是不動之 意,即是靜。「來」是動之意;意謂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如來是「乘如實之道」,這便是 靜;「來成正覺」,這便是動。雖名稱上有動有靜,但在佛的本體卻是非動非靜,動靜不二 ;動即是靜,靜即是動。怎麼說呢?因動是從靜中生,而靜是由動中顯出來,所以動靜不二 謂之如來。 普賢菩薩在前一品讚歎如來的功德,是勝過一切功德,為一切功德所不能及。如來的功德說 也說不完,講也講不盡。雖然是說不完,講不盡,可是普賢菩薩用他廣大的行願,來讚歎如 來殊勝的功德。甚麼叫功德?功是要立的,德是要作的。甚麼叫立功?例如,一個學校裡, 有一位教師,對學校盡心竭力,而在薪金所得以外,還做很多職責以外的事情,這就是功。 德是做對一切人有好處的事,助人不求代價,施恩不求報,這便是德。德有大德小德之分, 不是說作德要作大的,小的德就不作。甚麼叫小德?凡是對人有很小的利益,雖是對人有很 小的利益,也要去做。你做得多了,德性自然就大起來。你若是不做,便永遠不會有德的。 所謂「道是行的」,修道是要修行,不是口頭上說修道,一天到晚念著修道,卻始終不修行 ,這便叫「口頭禪」而已,沒有用。「德是作的」,德是要去作,不作便不會有德。所以說 「道是行的,不行何用道;德是作的,不作那有德。」如來的功德是不能讚歎窮盡的。普賢 菩薩讚歎如來功德後,告訴在華嚴法會上所有無量無邊的諸菩薩及善財童子。「諸」字可說 是很多,也可說是很少,可作「多」字講,也可作「一」字講。作為語助詞時,是幫助語氣 ,那就是一個菩薩,按諸字之義,那便是很多了,「多」即是「諸」,也即是很多很多的菩 薩。在華嚴海會上不能作「一」字講。為什麼?因為有無量數目那麼多的菩薩。善財雖是個 小孩子,但他的神通妙用很大,不可思議。善財童子有五十三位師父,對中國佛教有很複雜 的影響。怎麼複雜呢?佛教徒皆學善財童子的樣子,說:「善財童子有五十三位師父,那我 最低限度也要有十個、二十個,或三十個了。這不是太多吧!」——這種行為是最迷信、是 最不正確的。我最反對這事,我並不是怕我的徒弟去拜其他法師為師父,而這是佛教一種最 壞的風氣和習慣。怎麼善財童子有五十三位師父並不是最壞,而中國人拜三、四十位師父卻 是最壞呢?凡事皆有它的真理。善財童子之有五十三位師父,是他第一個師父教他去拜第二 位師父為師父,並不是他自己聽說某某人有道德,便偷偷不稟告師父,而去拜另外一人為師 父。這樣子叫作「拜了一個師父,背了一個師父。」「背」就是違背之意,你若是對師父好 ,為什麼要違背師父呢?好像我們有一位父親就夠了,只有釋迦牟尼佛可作我們第二個父親 。我們總不可以去找七、八位那麼多的父親。師父是我們出世的法身父母,那你拜那麼多師 父做什麼?善財童子把他第一位師父的學問、道德、神通妙用學完了,他的師父已沒有什麼 可以教他,便教他到南方再去拜某某人為師父,因此他又拜了另一位師父,拜了這師父,又 把他的本領和一切能力學完了,這個師父又介紹他再到南方去拜某一位尊者,或是某一位菩 薩,或某一位比丘為師,說:「他的道業比我更高。」這是他師父叫他去拜師父,而不是他 偷偷摸摸去拜別人做師父。如是乃至第五十三位師父,他完全把他們的神通妙用學習運用在 自己身上,所以善財童子的神通妙用是非常之大。我們不要看他是個小孩子,他的本領卻很 大。中國人因受了這種影響,也各處亂拜師父,拜完一位,又拜一位,偷偷摸摸去拜師父, 這叫作佛教的敗類。所以我在中國或香港時,凡已經皈依過三寶的人,想再皈依我,我是不 收他們的。為什麼呢?我認為他們是佛教的敗類,因不是他們的師父教他們來的,而是偷偷 違背良師。皈依只可以皈依一次,而受戒是可受一戒、五戒、八關齋戒,或菩薩的十重四十 八輕戒。不可以東拜一個師父,西拜一個師父,到你死了,你究竟跟那位師父去呢?根本就 無所皈依,因你有太多師父了。在佛教裡我們是講真理。中國很多老佛教徒一生皈依很多次 ,你問他:「究竟什麼是皈依呢?」他把眼睛一睜,卻無話可講。皈依了幾十百次,卻不知 什麼叫皈依,你說這可不可憐?他說:「所有出家人都是他師父。」但我說他一個師父都沒 有,因為他的心不相信,那怎麼能得救?不相信,就不能得救,心裡相信,才能得救的。在 中國,比丘和比丘之間鬧意見,就是這個原因。這位法師的徒弟,跑到另一位法師去,這無 形中表示這位法師沒有道德,於是兩位法師生起意見,鬥起法來,本相露出,無明火大發, 如中國某些法師,就是為徒弟鬥得如水火,不能相融,因為徒弟偷偷摸摸去皈依,你怕我把 你的徒弟搶了,我也怕你把我的徒弟搶去。 善財童子雖然在華嚴經中,佔了很重要的地位,卻對中國佛教起了很複雜的影響。法師既明 知收別人的皈依弟子是不對,不合法的,為什麼還要收呢?就是為了攀緣,收一次徒弟可得 一點紅包,而紅包裡就是錢,為了這個錢,便把法師的心搖動了,明明知道不對,也要去做 ,你說是不是很複雜呢?為什麼呢?第一是為了童子,第二是為了善財。因是善財,便把人 心搖動了,財是好的嘛!又是這個小童子有很多錢,花花綠綠的錢,把修道人搖動起來,明 知不對的事情,又要去做,這是佛教中最壞的習氣,我希望美國佛教不要有此情形發生。 想要皈依,開始便要找一個好師父,既皈依後,就不要違背師父了,背叛師父,就是個叛教 徒。善財童子有五十三位師父,以致影響中國佛教有不正確和迷信的風氣。在美國佛教尚未 普遍時,不要令這種毛病流行起來,不要令人有這種習慣。例如基督教、天主教的受洗只是 一次,不會說這次未洗乾淨,再洗一次,洗來洗去卻是同一個人。在佛教裡也不需要皈依一 次又一次,說:「我頭一次皈依,大概佛不知道,所以我再來第二次。」那麼你頭一次皈依 ,佛若是不知道,那第二、第三次,千萬次,佛也不會知道的。為什麼呢?佛不是在那兒睡 覺,沒看見你皈依,佛是一位大覺者,只要你心中想真正皈依佛教,佛便已經知道了。所以 說:「感應道交難思議。」你若說佛不知道,你根本就不是信佛,根本也沒有皈依,就算你 皈依幾千萬次,也沒有用的。當你皈依師父後,一定要尊師重道,對師父畢恭畢敬。我講這 個道理,並不是要我的皈依弟子恭敬我,因我覺得他們對我已經很恭敬了。凡皈依後,切記 不要違背,或不恭敬師父。不恭敬師父是會墮地獄。墮什麼地獄?如地藏經說的「千刃地獄 」,不孝順師父的弟子,便會墮入此獄。有些徒弟不順師教,不依照師父教的道理,自己要 別開生面,依自己的意思。不但不順師教,而又誹謗師父,罵師父,甚至打師父,殺師父, 給師父毒藥吃,用種種方法害師父,這些事情是有的,你們勿笑,這世界什麼眾生都有。例 如:坐師父的凳子,玩師父的缽盂亦是犯過的。除非師父叫你做,你才做;師父沒有叫你做 ,你自己冒冒失失去做,便是犯過。這關係是很重要的。有師父帶著,做徒弟就無自由了, 故一切時,一切處,不能誹謗師父,勿背著師父互相談論,這也是犯口過,犯罪業的。 -------------------------------------------------------------------------------- -- 十方所有諸眾生,願離憂患常安樂,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餘。 -- ※ 編輯: Insurance 來自: 211.78.179.157 (05/16 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