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Learn_Buddh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心經是整理歸納過的修行綱要 第一句就說 觀世音菩薩 行了甚麼 證了甚麼 得了甚麼 -------------------------------------------------------------------------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 菩薩是 執行 高深的 般若波羅蜜多 而我看到的 般若波羅蜜多 的定義是 般若 - 定慧 聞,思,修,證。慧,明,清靜,遠離。 六度波羅蜜 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所以呢,我們讀經,是聞。 聽聞,知道了以後,不能夠就只是這樣就好。 後面還有:思,修,證。要思考,要修行,要驗證。 就像是作實驗一樣,先有個假說,經過訂出正確的實驗步驟,執行後,得證後才有結論。 證得了,得到了,清楚明白的知道了事情的因果,自然可以清靜,而遠離惡因緣。 好比 地藏菩薩本願經 閻羅王眾讚歎品第八 內所說的迷路人 迷路人誤入險道,裡面很多毒惡, 有個有智慧的人提點這個迷路人說: 「這條路很危險阿 不可以走的。」 而迷路人清楚知道危險了,自然就遠離了,而走上好的道路。 上面敘述是以智慧來套入「般若」的過程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也應該都可以套入... 我現在在這邊寫這篇文 應該只是在「思」的階段 要有實際依照佛經內容執行的動作 才算是「修」 而後在執行佛經上面說得動作時 所領悟的 才叫做 「證」 ----------------------------------------------------------------- 照見五蘊皆空 要先「有」修行了,「有」「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了,才照見五蘊皆空。 菩薩,菩提薩埵,bodhisattva, 我所查到的翻譯是 "覺有情" 菩薩是有情,有大慈大悲 才能夠發大願 在證空的時候也要小心不要墮入了,一切都虛無,一切皆無意義,頑空的概念。 wiki記載真實的一休和尚 認為禪宗的禁慾教條虛偽,自己喝酒吃肉,甚至出入風月場所, 作了不少描述他尋歡作樂,及後來對盲女「森」的愛情詩。 http://zh.wikipedia.org/zh-tw/一休 五蘊如何是空,心經在後面的一段有大概的解說。 ----------------------------------------------------------------- 度一切苦厄 八苦 – 身苦(生老病死),心苦(求不得,愛離別,怨憎會),五蘊熾盛苦 厄 – 天災,人禍,意外,邪魔等。 怎麼樣度 苦跟厄 我就不知道了 我不知道是 這些苦厄其實發生了,但是因為空觀,而心境內降伏了。 因為得到般若波羅蜜沒走入地藏本願經中說的「險道」 沒有了因果,所以碰不到這些苦厄。 或者兩者皆是呢? ------------------------------------------------------------------------- -------------------------------------------------------------------------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簡單說了,五蘊離不開空,五蘊本身就是空。 五蘊空無自性,無時間相,無空間相,無所執相。 而我看到聖嚴法師的註解如下 「 色身四大無常,沒有不變性,獨存性,實在性,只是假有,緣起,緣滅。 受,外境的接觸,苦受,樂受,捨受。捨受,只是感覺到而已,不苦不樂。 外境的觸後所產生的,瞭解,想法,判斷等的分析作用為想, 也為苦受與樂受做定意。 有了瞭解,分析,判斷,苦樂,種種想法後所產生對應的意志行為,稱行。 受,想,行的過程產生愛,取。 識統攝受,想,行,包含著受,想,行,所產生的口業,身業,心業, 為生命的主體,隨業無常。 」 「 在時空變化,事物生滅不息,由有到無,由無到有, 生只是暫時的生,滅只是暫時的滅,本質為無常,空相,故不生不滅。 物質由四大組成,當四大分離,該物質滅後,四大轉化回歸地球。並無增減。 不同的時空環境觀相同的事物,感受會不同, 這出自於人的,妄想與執著, 受,想,行,的作用, 本質為空,故不垢不淨。 」 看到心經這段述說的與聖嚴法師說得 這是「聞」 至於要怎麼思,修,證,空觀 可能要去翻看看 中觀部類 有沒有 思,修,證 的細節 -----------------------------------------------------------------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的原則.. 由五蘊開始,延伸到十八界,十二因緣。 當我翻到 瑜珈師地論的開頭大綱的時候我很開心 因為我覺得我找到了 怎麼分析 怎麼思,怎麼修,怎麼證 十八界的方法 後來讀攝大乘論 目前正在讀阿賴耶識 發現其實五蘊 十八界 十二因緣 都是有牽扯 而根本的道理就是 阿賴耶識 五蘊 [色] 外在物質 [受] [想] [行] 自身功能, [識] 阿賴耶識 十八界 瑜珈師地論中說得 五識身相應地 依是五根:眼,耳,鼻,舌,身 緣是五塵:色,聲,香,味,觸 種子依皆是阿賴耶識 十二因緣 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行],[六入],[觸],[受],[愛],[取],[有] 這邊跟前面的五識身相應地,以及五蘊的[受] [想] [行] 我們現在 現行可得 肉身與末那識的功能 攝大乘論 所知依分 中又說: 『 何緣此識,亦復說名阿陀那識? 執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自體取所依故。 所以者何?有色諸根,由此執受,無有失壞,盡壽隨轉。 又於相續正結生時,取彼生故,執受自體, 是故,此識亦復說名阿陀那識。』 輪迴相續時 阿賴耶識 入了名色 執受五識身相應地... -----------------------------------------------------------------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聖嚴法師在解說這句的時候提到: 「 不執四聖諦,不是離苦入滅離生死,而是在生死中不受生死轉。」 至於思,修,證,四聖諦的相關經典, 好像應該是所有只要是在大正藏內的經律論都有提到。 ------------------------------------------------------------------------- -------------------------------------------------------------------------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般若波羅蜜多是因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邊是果 我們只要確實的 行 般若波羅蜜多 這樣就好了 有什麼果 看個人造化.... ------------------------------------------------------------------------- -------------------------------------------------------------------------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 心經雖然短短的 但是其實涵蓋的內容 超 級 大 內容好多阿,所以我們要努力,總有會到達的那一天 .....這是 對我而言的 心經 -- 有時演員的演技超過導演,畫筆會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揮動, 同時讓藝術家和觀眾們驚訝,這是繆斯神的惡作劇。 劇終是悲劇也好,喜劇也好,將終幕的走向交給命運,很讓人期待不是嗎? Scythe Master, Phantom ~ Requiem for the Phanto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4.78.30.185
AHJKL:推心得,解釋的不錯。 08/12 22:48
flamerecca:抱歉提個問 第一個"行"是執行的意思嗎? 08/13 06:54
lilneige:文內的行 要想成執行 修行 應該都是ok的 08/13 09:46
※ 編輯: lilneige 來自: 58.34.154.193 (08/13 0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