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Learn_Buddh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佛言:善哉!阿難,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 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善哉」是讚美之詞。阿難見佛勝相,而知非是世間欲愛所生,獨具慧眼,實在難得,故 應讚美。又善哉是安慰之詞,佛既徵得阿難病源在乎妄想,欲加斥破,先予安慰。又善哉 可以說是怪責詞,佛意是:汝阿難發心出家,竟然是用妄想攀緣之心。故言「善哉阿難」 。同時提出警告:「汝等當知。」眾生一向迷真逐妄而不知,阿難亦不知,甚至連定性聲 聞,權乘菩薩都不知。今佛將為開示,應當諦聽領悟,知道一切眾生,所以流轉生死的過 失。 「一切眾生」通括一切凡夫、外道、權乘菩薩,以及小乘聖人、九法界眾生。「無始」指 時間的久遠。一切眾生,自從無始時來,迷真起妄,依惑作業,因業受報;於受報身再起 惑作業,依業受報;如是惑業苦三,循環不息,致使生死相續不斷,苦惱無邊。其過失何 在?佛說:「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 「不知」即是迷,迷就是無明。出世三乘聖人,有根本無明。不知常住真心,見心外有修 有證,故變易生死相續;三界眾生,由根本無明繁殖枝末無明,不知常住真心,而執著四 大假合的身體為自我,故有分段生死相續。 眾生本具真心三世不遷,四相不改故言常,無相實相,如如不動,名住;一塵不染,一法 不立,是性淨;光明透徹,本自覺悟,是明體。 「常住真心」是法身,「性淨」即解脫,「明體」屬般若。故此真心,亦即是眾生性具三 德。以其常住故徧一切時處,即題中「大」字;以其體明,無法不照故,即題中「佛」字 ;以其性淨,無法可得故,即題中「頂」字。 常住真心是正因理心性,性淨是緣因善心性,明體是了因慧心性;故「常住真心」,亦即 是經題中的「如來密因」。佛本此密因而圓證三德,覺悟成佛。眾生迷此密因,而用諸妄 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諸」者多也,十二類生,各有八萬四千,塵勞妄想;概括而言,不外見思,塵沙,無明 三種。三界眾生用見思妄想,此想不真,故有同居土分段生死。二乘眾生用塵沙妄想,此 想不真,故有方便土變易生死。菩薩用無明妄想,此想不真,故有實報土,微細變易生死 。九界聖凡,皆錯在不知常住真心;用諸妄想,而成生死根本。若知常住真心,去妄從真 ;斯即是無漏湼槃,成佛根本。汝阿難等昔日不知,今聞佛說,則當悟知此常住真心,性 淨明體,不可再用諸妄想,即可與圓妙三觀相應,依之而修,一定成就佛果無上菩提。故 此文是為全經之總綱,以下開示,皆本乎此。 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明性,應當直心,酬我所問。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 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佛按阿難之請意說:「汝阿難今欲研究追求無上菩提,真實發明本具之佛性;就應當直心 ,酬我所問。」因為十方如來,皆同由一種直心之道故,能夠出離生死。 《維摩經》云:「直心是道場,能辦一切事故。」《華嚴經》云:「菩薩妙法樹,生於直 心地。」《大智度論》亦云:「直心之人,容易免苦;如稠林拽木,直者易出。」故修行 人,若能皆以直心,正念真如,於一切法不起分別;則心言直故,內外相應,因果一致。 如是自從發菩提心開始,乃至證菩提為終,於其中間經歷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十地 、四加行、等覺,五十五位真菩提路。經文略五十五位,故說「如是乃至。」 「諸委曲相」,指諸魔事,能障道業,不能直入聖位。故佛教誡阿難等,欲求無上菩提, 應當直心。果能心言正直,不起分別,如是從凡夫初心開始,於其中間,經歷十信、十住 、十行、十向、十地、等覺、直至妙覺位終止,一定可以遠離魔事,直趣菩提,永無諸委 曲相;否則,因地不真,難免果遭紆曲。 阿難!我今問汝:當汝發心,緣於如來三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為愛樂?阿難白佛言:世 尊,如是愛樂,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心,願捨生死。 「當汝發心,緣於如來三十二相」是佛按阿難所答。「將何所見?誰為愛樂?」是佛雙徵 問阿難,能見及能愛,即是審驗二種根本。能見的見精,即是常住真心,屬湼槃根本。「 愛樂」指以下七番所計之妄心,是生死根本。「所見」非指所見之境,而是指能見之見性 。佛問阿難:「將何為能見之見性?」意欲令其直悟見性,是心非眼,知湼槃根本。 無奈阿難示同凡情,故答言:「如是愛樂,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 故我發心,願捨生死。」顯然仍執著妄想分別為心,未悟見性是心非眼。因為阿難以識為 心,認見屬眼,無異是認賊為子,將妄作真。依此愛樂妄想之心修行,欲成菩提,縱經塵 劫,終不可得。 佛告阿難,如汝所說,真所愛樂,因於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 。譬喻國王,為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使汝流轉,心目為咎。 佛先牒阿難妄情所答,然後舉喻說明。故告阿難,若「如汝所說,真所愛樂,因於心目」 ,則汝阿難首先應該知道「心目所在」,若然不能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因 為塵勞是煩惱因,生死是塵勞果;塵能染讁人的身心,勞則令人身心不安,煩惱能擾亂人 的自性,生死更令人痛苦。故修行人欲成菩提,當先降伏塵勞;然欲想降伏塵勞,又非知 心目所在不可。 譬喻國王,被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若兵不知賊之所在,何止徒勞無功 ,反而有全軍覆沒之憂。「國王」喻本覺真心,「賊」喻煩惱妄想;「王為賊所侵」喻眾 生真心為煩惱所覆。「發兵討除」喻起始覺妙智,精修圓妙三觀。「是兵要當知賊所在」 喻欲修三觀,先當知煩惱所在;若不知煩惱所在,雖終日修行,徒與煩惱為伴,無從降伏 ;幸則只能證二乘聖果,不幸則墮落天魔外道。此是佛明確的開示,欲修先悟,始克有成 。 本經二十五聖,皆知煩惱所在,發智慧兵,討煩惱賊,得證圓通。被陰魔所乘之行者,皆 由不知煩惱所在,而墮天魔外道;其中最後二種,雖能證二乘聖果,但非究竟。因其不知 ,心目所在,「違遠圓通,背湼槃城,生纏空種。」 「使汝流轉,心目為咎」,是佛指出生死湼槃,迷悟關鍵所在,心目本無過咎,咎在不知 ,不知即迷。若能知面上的眼睛並非見性,身中愛樂之心,亦非真心,便能遠離過咎。 經文似漏一句,應說「使汝流轉,皆由不知,心目為咎」,如是望前文「若不識知心目所 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望下文「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又 「為彼所轉,溺於婬舍,當由不知,真際所詣」,今因不知心目所在,執眼能見,心能愛 樂,攀緣執著,取捨作業,流轉生死,故說「心目為咎」。 至佛於四科七大之中,皆責阿難不知心目所在,及佛會四科七大皆藏性後,阿難等始「各 各自知,心徧十方,見十方空,如觀手中,所持物葉。悟得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 ,妙明元心,了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至此阿難及法會大眾,方知心目所在, 堪修圓妙三觀,方可降伏煩惱,圓成佛道。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7.4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