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Learn_Buddh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阿彌陀佛 諸位同修朋友,大家好,這次我們為大家介紹這一個主題為官篇,為官者如何落實戒淫, 這部分有五則(四法一戒),我們分別節選其中一法一戒來與大家分享,在進入正文前,還 是都有個總結先論述,因此我們依其次第,先由總結開始,再者一法,最後一戒,原文如 下: 勸有官君子(共五則四法一戒 附吏役) 均是人也,或勞心,或勞力,或安富尊榮,或食貧守困。豈天道之不齊哉?抑亦自有以致 之也?《詩》曰:「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今世 富貴之人,大抵宿生修福之士;子孫享榮華之報,皆是祖父有厚澤之遺;理所固然。但享 福之時,又須修福,譬如耕田,年年收穫,即當年年下種。若自逞威權之赫,縱心花柳之 場,豈非得人爵而棄天爵乎?所難者,順境常樂,樂則忘善,忘善則淫心生耳。此處若能 驀地回光,便是福基深厚。 ------------------------------------------------------------------------------ 韓魏公(《宋史》) 宋韓魏公琦,執政時,買妾張氏,有殊色。券成,忽泣下,公問之,曰:「妾本供職郎郭 守義妻,前歲為部使者誣劾,故至此耳。」公惻然,使持錢歸,約以事白而來。張去,公 白其冤。將調任,張來如約,公不令至前。遣人告曰:「吾位宰相,不可妾士人妻。向日 之錢,可無償也。」還其券,反助行貲二十金,使復完聚。張感泣,遙拜而去。後公封魏 郡王,諡忠獻,子孫昌熾無比。 〔按〕昔司馬溫公(*司馬光)未有子,夫人為置一妾,乘間送入書房,公略不顧。妾欲 試之,取一帙問曰:「此是何書?」公莊色拱手對曰:「此是《尚書》。」妾乃逡巡而退 。總之,欲心一淡,便有把持。韓公本領,全在寡欲耳。 ------------------------------------------------------------------------------ 劉差某(其兄向王姓者說) 順治壬辰,江甯役劉某,往江北拘人,拘至收禁,須十餘金可贖。囚云:「我有一女,汝 囑我家賣之。」劉諾,過江與其妻商議。賣得二十金,盡付焉,劉竟自取。囚知之,一慟 而卒。旬日劉病,自言囚在東嶽訴我,我舌將為鐵鉤鉤矣。須臾舌出數寸,七竅流血而死 。 〔按〕公門正好修德,若劉差者,會見其入三途矣。 ============================================================================= 心得: 我們先看第一篇文,說明為官者應落實戒淫的必要性及其因由,同樣是人,有的勞心,當 官治理他人。有的勞力,終身受人役使。有的享受榮華富貴,有的忍受貧窮困苦。這難道 是天道不公平嗎?其實還是由自己所招致。《詩經》說:“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周 易》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今世富貴的人,都是前生修福行善所得。子孫能夠享 褔,全是因為祖上積德所致。這一切都遵循著必然的因果法則。然而享福的時候,還要注 意繼續修福。就像耕田種地,年年收穫,還要年年播種。如果仗著權勢尋花問柳,豈不是 孟子所說的得人爵而棄天爵嗎?難的是處於順境,容易沉溺於享樂之中,因此而喪失善念 ,滋長淫欲之心。若能於此時驀然悔悟,便是真正的福德深厚。這裡也真心希望大家對於 安士全書,希望每天都可以去閱覽,我花了些時間看了幾篇法戒錄的原文,從目前我們第 一篇為官、將士、為師者、求取功名者、欲求福者、求壽者、勸年輕人、勸遇難者....列 出如此多的頭目來,這表的意義是什麼呢?就是在各行各業、心有所冀者如何能達成心中 的願望,我們看到這編排與了凡四訓很類似,為們舉這麼多實際案例,為何印祖一生推廣 安士全書、了凡四訓、文昌帝君陰騭文、太上感應篇這類都記載了許多過去真實的案例, 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取證我們當代的眾生,相信許多人跟身邊朋友說六道輪迴、 三途這些,往往他們不相信,因為眼睛見不到,就認為沒有,所以佛法就很難引薦讓他認 識,只能先由這些真實案例來讓你相信,真有此事,這是印祖因應我們這代好奇心重、疑 惑心重一類所採取的做法,好奇心、疑惑心重,持戒也使不上力,會懷疑戒律的真實性, 那後頭的定慧更不用說了,所以也真心希望有緣的朋友可以多看這類善書,多講給身邊朋 友聽,慢慢再導歸到佛法。那我們看這段文,這段文的性質是總勸,為官者何以要守持戒 淫,引用了詩經上的話,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永言"的意思就是恆常的道理,所以這句 是說明命運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跟他人不相干,而一生的榮辱,都是過去造作感得的 ,也就是滿業感得,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感得這生的受用,如果這生享福卻不繼續 修福,反造罪業,那福報很快就用完了;這一段我們要細說,有許多我們平常容易忽略掉 ,我們講的手淫、眼淫,耳淫、意淫,這些六根接觸六塵時,淫心一起,眼前境界就轉成 淫穢的境界,往往我們都貪求那短暫一時的享受,多生多劫修積的福報就這麼報掉了,福 報報掉的同時又造罪業,這是非常冤枉的事情,六根不經意的想多看聽觸嚐聞片刻,福報 就報掉了,福報是我們一生當中的受用,感受與享受,說到福,那我們一般人會想到是" 樂"、"喜",認為"苦"、"憂"是苦報,實際上是如何呢?大家看現前社會,一般人認為的喜 樂是真樂嗎?憂苦是真苦嗎?我們都會認為是真樂、真苦,如果你懂得因緣果報,會知道現 在人所說的苦樂真假與否,真正的樂是清福,清淨心所修的福,所享的福,裡頭沒有五毒 煩惱,享福時還有這些煩惱都是過去生因地修福時還帶著五毒煩惱,一言以蔽之,就是還 有自私自利的念頭在修福,那享福的因緣果報就報在自私自利的境緣下,所以,如果你知 道自己當下淫心又犯,又貪美色、又有手淫了,就享想無始劫所修積的福德就報在這一時 犯淫之上,得不償失阿!我也聽過兩種說法,第一種是手淫很正常,如果積累太多,對身 體不好,這是一類;第二類是儒家講的食色,性也,是人性使然,所以喜好美色正常,這 是第二類,這話乍聽有道理,但我們看看世尊有說過這樣的話嗎?所以如果現前心行要依 人的標準,往往後頭都有副作用,還是要依佛的標準來規範自己的心行,第一類的朋友說 這話往往他有醫學報告作依據,但科學當前無法究竟得知其源頭,所顯示的都是片段的資 訊,用這片段資訊來當結論,諸位想想這如理如法嗎?就像我們數數目,有一個人往往從2 開始數起,不知道2之前還有1、0、及其負數,別人算數都從1開始,他就往往少了人家1 個單位,才知道要從1開始,卻還不知1之前還有0,數大到多大,小到多小,目前我們都 只能推算,無法去計量,所以都屬片刻的資訊;而第二類引用食色,性也,儒家的教學是 要我們要欲望上適可而止,佛家要斷欲,所以適可而止這是"人",做人的標準,而反觀現 前,我們捫心自問,你能適可而止的了嗎?再看現前的境緣是適可而止的顯相嗎?如果你自 己的答案是否定,那就達不到儒家的標準,也就是做人的標準失掉了,所以許多現代人的 觀念,往往都是為了給自己造作罪業所找尋的理由來支持,許多古聖先賢的話往往都詮釋 反了,這就非常可惜。 那我們底下第二篇講到我們能效法的事例,韓魏公(《宋史》) 宋朝韓琦任宰相時,買了一個妾姓張,容貌美麗。訂立契約後,這個女子忽然落下淚來。 韓琦問她是怎麼回事?她說:“我本來是供職郎郭守義的妻子,前年他被部使者捏造罪名 彈劾,所以才落到今天的地步。”韓琦為她感到難過,就讓她先拿著錢回家,等她丈夫的 冤情昭雪以後再來。張氏走後,韓琦為她丈夫申明冤曲,準備調任其它官職。張氏按照約 定來到韓琦的家中,韓琦沒有見她,而是派人對她說:“我身為宰相,怎能以士人的妻子 為妾?以前給你的那些錢不用還了。”便把契約還給她,又給她二十兩銀子作路費,使她 們夫妻重新團聚。張氏感激地流下眼淚,向韓琦遙拜後離去。後來韓琦被封為魏郡王,謚 號忠獻,子孫極為昌盛。 [按]宋代的司馬光沒有兒子,他的夫人為他買了一個妾,選了個時間送進書房,但司馬 光卻不加理會。妾想試探他,就拿起一本書問他:“這是什麼書?”司馬光表情嚴肅地拱 手答道:“這是《尚書》。”妾只好悄悄地離開。總之,只要欲心一淡,就能夠把持住自 己。韓琦能夠見色不亂,全在於他的慾念淡薄。我們看這段文,這段文節選韓琦任宰相時 的一段公案,這是真正大丈夫的做法,男女你情我願的情形下,關係才建立,這你情我願 是有條件的,符合法律規定,符合民情風俗,跟現代男友的速食愛情所建立的關係都完全 不一樣了,尤其是現代許多未婚懷孕或是奉子成婚,都走先上車後補票,好的越到雙方肯 承認,不好的還要墮胎,這都是給這社會很負面的教育,時尚年輕人有樣也學樣,才有這 樣多墮胎發生,我們看到這則,在細說古人會納妾,絕大都數不是因為政商關係的聯姻政 策就是為了要延續後代,不像現在,是要殺害後代了,只為逞一時之欲,後果都不堪設想 ,佛說親情不外乎四種緣,討債、還債、報恩、報怨,今天無論他是哪種緣份來投生到你 家,跟你有這四種緣份,討債的,他一出生,父母拉拔他長大後,正要出社會掙錢回饋父 母時,突然發生意外身亡,這都屬於來討債,父母欠子女的還完了,子女就走了;還債, 子女一生對父母沒有付出真正的關懷,都以金錢,或請傭人服侍父母,這都屬還債;報恩 ,子女一生對父母真正關懷照顧,這生真正能成就善業道業,這是真正報父母恩,莫過於 此;報怨,子女一生都讓父母憂心牽掛,子女在外為非作歹,父母常提心吊膽,這都屬於 報怨,現前我們舉這些例子,大家都好懂,因為幾乎每天新聞都在播這些消息,所以說, 來入胎到你家,都跟你有緣,你若將他殺害了,將來所結下的都是抱怨來的居多,所以我 們看到許多墮胎的男女,通常下場都不好,後面都會跟著嬰靈,這不僅會影響日常起居, 也會導致將來自己無論事業、身體、家人以及後代的許多意外或疾病,所以我們做任何事 情前,要先三思,想想這樣做法的後果如何,我們還無法做到像大菩薩那樣無心而應,那 就要好好守規矩,如理如法去落實心行。 那我們看最後一段文,這段是警惕我們,劉差某(其兄向王姓者說) 清朝順治壬辰年(1652),江寧的衙役劉某,到江北拘捕人犯,押回後關入獄中,需要十 多兩銀子才可以贖出。囚犯說:“我有一個女兒,請你通知我家裡把她賣掉來贖我。”劉 某答應了,過江與囚犯的妻子商議,把他家女兒賣了二十兩銀子,都交給了劉某,但劉某 竟然全部侵吞,據為己有。囚犯知道後,因悲傷過度而死去。過了十多天,劉某病倒了, 自己說:“那位囚犯在東岳大帝那裡告我,我的舌頭快要被鐵鉤鉤掉了。”不一會兒,他 的舌頭伸出幾寸長,七竅流血而死。 [按]在衙門當差,正是修善積德的好機會。但像劉某這樣的人,卻要墮入畜生、餓鬼、 地獄三惡道中去了。我們看這段,之後的節文,有列出"戒"的,我們都會將戒的部分都節 選出來,跟大家一起分享學習,這段文是說到在公門當差卻利用職務之便犯邪淫,致使囚 犯(也就是此女之父)悲傷過度而死,到東岳大帝那邊去訴說,結果此當差死狀悽慘,這也 警惕我們現前這社會,常會利用職務之便,或是權勢財富,或暴力來強奪脅迫他女邪淫, 許多時候都是已有家室、或有伴侶或仍是清白之身,往往在別人不願意的情況下,犯下這 樣的罪過,將來果報就是如此,現代人,尤其到ptt一些板上看了一些現在人,不管是不 是年輕,往往都追求刺激好奇感,想探索沒有人幹過的事情,認為是一種征服,所以在版 上無論貼文或推文往往很隨意,我想會到佛板來看文的朋友,不外乎有事情想求助的朋友 ,以及真正發心精進的同修朋友,無論是哪一個希求,都不外要守這規矩,佛教導我們因 戒得定,因定開慧,若好奇心重,戒律即使受持了,仍會左右綁住,時時又想掙脫,因為 信心不足,對於戒律沒有信心,所以古代至今真正成就的居多都是老實人,為什麼呢?他 沒有好奇心,佛教導的,或老師教導的,他真正聽話去做,也不問為什麼要這樣做,所以 現代人許多疑問其實都是自己生的,疑又再生疑,你能夠照個佛的戒定慧去走,自自然然 就能達到佛所說的各層境界,這跟我們當兵很像,現在可能不像以前這樣嚴格,當兵時, 一開始的新兵訓練就是教導你服從,也正應佛法的持戒,由戒律讓你日常生活的習性慢慢 導歸為正,所以當兵久的人,他說話的語氣或走路的樣子不知不覺就是新兵受訓時的樣子 ,由外相導向內性,戒定慧的次第,前一陣子有說到徵兵制要計畫廢除了,我心中還是希 望當兵這制度不要廢除,尤其對於現代年輕人來說,會是很重要的歷練,奠定將來持戒的 根本,現代許多連紅綠燈都不看在眼裡,開車轉彎也不打方向燈,連這些細節都漸漸忽視 掉了話,如果當兵這制度在廢掉,那將來要說到持戒是相當棘手的事情,以上是這為官篇 所節選的原文之心得,跟大家分享,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251.173.228 ※ 編輯: mark183 來自: 111.251.186.95 (04/28 08:25)
meblessme:謝謝分享 04/28 11:06
Insurance: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04/28 14:30
peterwww:感謝 04/28 16:49
hallcom:隨喜^^ 04/28 17:36
loxyz:阿彌陀佛 04/28 21:14
AHJKL:ma大的好文 04/29 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