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Learn_Buddh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阿彌陀佛 諸位同修朋友,大家好,今天再為大家分享下面這段原文: 何謂陰陽?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 ,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人之無過 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陰陽之際微矣哉。何謂是非?魯國之法,魯人有贖人臣 妾於諸侯,皆受金於府,子貢贖人而不受金。孔子聞而惡之曰:賜失之矣。夫聖人舉事, 可以移風易俗,而教道可施於百姓,非獨適己之行也。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眾,受金則為 不廉,何以相贖乎?自今以後,不復贖人於諸侯矣。子路拯人於溺,其人謝之以牛,子路 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魯國多拯人於溺矣。自俗眼觀之,子貢不受金為優,子路之受牛為 劣;孔子則取由而黜賜焉。乃知人之為善,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 一身而論天下。現行雖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則似善而實非也;現行雖不善,而其流足以 濟人,則非善而實是也;然此就一節論之耳。他如非義之義,非禮之禮,非信之信,非慈 之慈,皆當抉擇。 ============================================================================ 心得: 我們這段介紹兩個善的作用,陰陽與是非,並舉了子貢與子路的事例來說明。我們看這一 段,怎樣叫做陰陽呢?凡是一個人做善事被人知道,叫做陽善;做善事而別人不知道,叫 做陰德。有陰德的人,上天自然會知道並且會報酬他的。有陽善的人,大家都曉得他,稱 讚他,他便享受世上的美名。享受好名聲,雖然也是福,但是名這個東西,為天地所忌, 天地是不喜歡愛名之人的。只要看世界上享受極大名聲的人,而他實際上沒有功德,可以 稱配他所享受的名聲,常會遭遇到料想不到的橫禍,一個人並沒有過失差錯,反倒被冤枉 ,無緣無故被人栽上惡名的人,他的子孫,常常會忽然間發達起來。這樣看來,陰德和陽 善的分別,真是細微得很,不可以不加以分辨啊!我們先看到這一段,在前面我們也讀到 事例,都有談到陰功,文昌帝君陰騭文的”陰騭”都是指陰德,那這一段為我們解釋發善 心的陰楊之別,那這一陣子新聞上也有許多報導善心人士的善行,這都屬於陽善,果報就 是大家都稱讚他,享有美名,但享受這些美名的同時,如果沒有相應的德性來消這些福報 的話,意外災害很快會降臨或是身體出毛病;而有些人是沒有犯錯,卻被人冤枉,往往無 緣無故栽上惡名,但他能默默忍辱,不會對曾經冤枉他的人豈一絲報復的念頭,往往他的 後代就突然發達了,我們常聽到許多人講的暴發戶,指短時間突然發達起來,也有延續好 幾輩的後代都發達,這關鍵在哪裡呢?都在自己受冤枉時,心中有否起瞋恨還是感恩的心 感得多少代子孫發達,這都相應阿!所以往往現在看起來是我們吃虧,別人占便宜,但如 果你懂因果道理,知道將來自己的後代會發達,自己當時真正為心行都存正念,那自己的 後代會延續這福德,不僅只有福報,還有祖先的德能都會延續,我們在立命知學雲谷禪師 為我們開示的很清楚,你有多少德能,就有多少後代來承傳;相對的,現在佔便宜,將來 後代就得吃大虧,突然失利,或是家道中落,都是這個原因,這都可以應驗”禍福相依, 惟人自招”這句話,而陰德是暗中行善之德,剛剛我們說自己沒犯錯,卻受別人冤枉,還 能默默忍辱,這是屬於陰德,另一種是默默心行存善念造善行,如果很精進的話,到自己 中老年時福報就會現前,倘若自己這生沒有福報現前,來生的果報決定比這生好,且自己 的後代會出賢達之輩來承傳,所以當我們默默心行都存善,卻沒人讚賞,這是好事情,而 有人讚賞,真的自己要很有警惕,是否自己的修德不足,所以我自己也鼓勵身邊朋友,在 現代的社會,因地心修福時不要存有享福的念頭,假若你存這念頭而修福,福報還是會得 到,但感得的境界是貪瞋癡的境緣下受報,在這境緣下,很難不造罪業,所以現在這環境 若福報現前了,真的叫如履薄冰,寧可生活清苦,不引來眾生起五毒煩惱,這是淨業。 我們接著看下一段,怎樣叫做是非呢?從前春秋時代的魯國定有一種法律,凡是魯國人被 別的國家抓去做奴隸;若有人肯出錢,把這些人贖回來,就可以向官府領取賞金。但是孔 子的學生子貢,他很有錢,雖然也替人贖回被抓去的人回來,子貢卻是不肯接受魯國的賞 金。他不肯接受賞金,純粹是幫助他人,本意是很好。但是孔子聽到之後,很不高興的說 :這件事子貢做錯了,凡是聖賢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要做了以後,能把風俗變好;可以 教訓,引導百姓做好人,這種事才可以做;不是單單為了自己覺得爽快稱心,就去做的。 現在魯國富有的人少,窮苦的人多;若是受了賞金就算是貪財;那末不肯受貪財之名的人 ,和錢不多的人,就不肯去贖人了。一定要很有錢的人,才會去贖人。如果這樣的話,恐 怕從此以後,就不會再有人向諸侯贖人了。這段介紹善的是非,這舉了子貢的例子,下面 一段是舉子路的例子,我們先看子路這例子,再將兩則一起討論,子路看見一個人,跌在 水裏,把他救了上來。那個人就送一隻牛來答謝子路,子路就接受了。孔子知道了,很欣 慰的說:從今以後,魯國就會有很多人,自動到深水大河中去救人了。由這兩件事,用世 俗的眼光來看,子貢不接受賞金是好的,子路接受牛,是不好的;不料孔子反而稱讚子路 ,責備子貢。照這樣看來,要知道一個人做善事,不能只看眼前的效果,而要講究是不是 會產生流傳下去的弊端;不能只論一時的影響,而是要講究長遠的是非;不能只論個人的 得失,而是要講究它關係天下大眾的影響。舉這兩個例子就相當明顯,要教導我們如果這 賞罰能夠影響善的風氣,那我們應該領賞,不該拒絕,倘若拒絕,這善的風氣就無法成型 ,對眾生會有負面的效果,而如果接受處罰能使這社會風氣不敢造惡,當該接受,相反若 一味屈打成招,反而人民不敢申訴,而帶來負面作用;這裡也教導我們,如何度眾生的善 巧方便,就是孔子教的這方法,看現今社會如何影響善的一面,我們努力去落實,如果杜 絕惡的一面,我們努力斷除,過去未學佛之時無知犯下的罪過,倘若能及時回頭,就從最 大惡極轉為上善之人,對於這社會也會起很大的教育作用,所以一定要由自己做起,改正 自己的缺失,積功累德,才是真正自利利他之舉,所以古時候的人重視自己的行持,尤其 是帝王,因為歷史會留名,只要你的政策影響善的層面越廣,時間越長,福報就越長;如 果惡的影響層面越廣,時間越長,惡報的時間也越長,所以人不要出名,出名真的弊多於 利。 那我們往下看到最後這一段文,現在所為,雖然是善,但是如果流傳下去,對人有害 ,那就雖然像善,實在還不是善;現在所行,雖然不是善,但是如果流傳下去,能夠幫助 人,那就雖然像不善,實在倒是善!這只不過是拿一件事情來講講罷了。說到其它種種, 還有很多。例如:一個人應該做的事情,叫做義,但是有的時候,做該做的事,也會做錯 ,做了倒反而壞事。譬如壞人,可以不必寬放他,有人寬放他,這事情不能說不是義;但 是寬放了這個壞人,反而使他的膽子更大,壞事做得更多;結果旁人受害,自己也犯罪; 倒不如不要寬放他,給他儆戒,使他不再犯罪的好,不寬放他,是非義,使這個人不再犯 罪,是義,這就叫做非義之義。禮貌是人人應該有的,但是要有分寸,用禮貌對待人,是 禮;但若是過份,反而使人驕傲起來,就成為非禮了,這就叫做非禮之禮。信用雖要緊, 但是也要看狀況,譬如:顧全小的信用,是信;要顧全小信,卻誤了大事;反而使得大信 ,不能顧全,此變成非信了,這就叫做非信之信。愛人本來是慈;但是因為過份的慈愛, 反而使人膽子變大,闖出大禍,那就變成不慈了,這就叫做非慈之慈。這些問題,都應該 細細地加以判斷,分別清楚。我們看到這最後一段,舉出了義、禮、信、慈這四德,但倘 若太過,反而為非義、非禮、非信、非慈;這在我們每個人一生當中都有過許多這樣的經 驗,所以我們也看到社會上一些行止看似善,實質上卻會帶來很大的副作用,這樣的情形 在現代來看,層出不窮,嚴格來說的話,會引發貪瞋癡慢疑的都是惡,所以你看現代社會 充斥的內容是什麼?無非都是教導殺盜淫妄這種內容,讓我們的下一代耳濡目染下,造作 罪業是很容易。 這裡來談幾個例子,有人曾經有這樣疑問,他聽到有人說玩電腦遊戲這是造殺盜淫妄的罪 業,他不以為然,認為又不是真正殺人或是盜取財物,沒有這麼嚴重,為什麼會有人這樣 說呢?還有另一種就是手淫的問題,許多人覺得這問題是”正常生理機能”,所以不能算 邪淫,時間到會須要有管道出去,而看成人片也是正常,沒有這樣嚴重性,這是我從以前 到現在聽到比較有印象的,當然還有許多諸如此類的,但我們就這兩個事例來說,我們就 先不要從戒律來談,當你打遊戲時,你殺人的那一瞬間起什麼念頭呢?還有你偷寶物那一 瞬間你什麼念頭呢?我朋友那時回答我說沒有起念頭阿,應該他覺得很平常,如果你也是 這樣情況,那非常危險,為什麼呢?不知不覺你的心行已經受到這些遊戲畫面的境緣誘出 你的五毒煩惱來,心細的朋友會查覺當下他真的動了想趕盡殺絕的念頭,心粗的朋友完全 覺察不到,所以五毒煩惱是如何慢慢像雪球般越滾越大,就是自己在這境緣下長時間薰習 ,不知不覺以經認為這是很平常,沒有那警覺心了,將來時節因緣到時,你就真殺人,真 偷盜了,所以你現在玩遊戲是再將你過去生阿賴耶藏識裡頭的五毒業因誘發出來,慢慢薰 習,這麼念佛功夫一樣,當你念道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時,這是理一心不亂,等同禪宗的 明心見性的境界,而五毒煩惱也是你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時,你已經被它所轉了,但自己 不自覺,所以你認為很平常,這也是為何許多初學朋友剛念佛時,雜念會這樣多,不念時 沒發現,念的時候雜念拼命冒出來,就不敢念佛了,其實雜念平常就這麼多,只是你沒發 現,現在念佛後,心慢慢定下來,才發現原來平常雜念有這麼多,也因為這個原因,佛會 制定戒律要我們遵守,怕的就是哪一天你自己不知不覺薰習成認為五毒很正常,甚至有樂 受,這都是造罪業的根本煩惱;手淫的問題,也是如此,心行每行一次,就又薰習一次, 加上成人片以及外緣的誘惑,很難不造罪業,剛好也利用目前的原文提到許多我們認為是 對的,往往影響是負面的;我們認為是不正常的,卻可以杜絕後患,是非對錯,還是要依 佛的標準來看,不能夠相信自己的意思,這是我們都要有所警惕的,這段文就跟諸位朋友 分享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243.174.229 ※ 編輯: mark183 來自: 111.243.174.229 (03/03 22:06)
hallcom:你真的很有心!!!!真的很隨喜你~~~~ 03/03 22:07
※ 編輯: mark183 來自: 111.243.174.229 (03/03 22:12)
Insurance:隨喜,阿彌陀佛~ 03/03 22:36
AHJKL: 你真的很有心!!!!真的很隨喜你~~~~ 03/04 00:05
jackyshih200:阿彌陀佛 03/04 11:23
loxyz:阿彌陀佛 03/04 13:56
onesadman:小弟認為打遊戲就只是遊戲而已 別太認真 03/04 22:07
AHJKL:會不斷累積"意三業" 03/05 20:58
Insurance:再推此篇,很多現代社會看似ok的往往卻有意想不到的負面 03/05 21:44
Insurance:影響在後頭,凡夫只看眼前卻不知其害,所以要以戒為師!! 03/05 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