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Learn_Buddh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阿彌陀佛 諸位同修朋友,大家好,這一次為大家分享下面這段原文: 嘉興包憑,字信之,其父為池陽太守,生七子,憑最少,贅平湖袁氏,與吾父往來甚厚, 博學高才,累舉不第,留心二氏之學。一日東游泖湖,偶至一村寺中,見觀音像,淋漓露 立,即解橐中得十金,授主僧,令修屋宇,僧告以功大銀少,不能竣事;復取松布四疋, 檢篋中衣七件與之,內紵褶,係新置,其僕請已之。憑曰:但得聖像無恙,吾雖裸裎何傷 ?僧垂淚曰:舍銀及衣布,猶非難事。只此一點心,如何易得。後功完,拉老父同遊,宿 寺中。公夢伽藍來謝曰:汝子當享世祿矣。後子汴,孫檉芳,皆登第,作顯官。 ============================================================================== 心得: 我們先看這一段文,有一位嘉興人,姓包,名叫憑,號信之。他的父親做過安徽池州府的 太守。生了七個兒子,包憑是最小的。他被平湖縣姓袁的人家,招贅做女婿;和了凡先生 的父親常常來往,交情很深。他的學問廣博,才氣很高,但是每次考試都考不中。因此他 對佛教、道教的學問,很注意研究。我們先看到這一段,這一段是講包信之學習佛道的因 緣是由於他考試都考不中,這也給我們一個提醒,人道在人生不順遂之時,但食衣尚可, 這時是勸他學習佛法的好機會,如果不是這樣的條件,一種不是人生太順遂了,沒有經歷 過苦,而能學習佛法都是過去生修福時還能念念不忘眾生的利益,這非常難得,在順境下 ,很難讓人還能想到要利益眾生,逆境比較有出離心,順境很難,上次我們說過像水一樣 的特性,不知不覺你沉溺於順境終將會淹沒自己,但是逆境也不能太過苦,像三惡道就很 難回頭,所以修行何以在人道最適合,原因也在此,下面一段,有一天,他向東去卯湖遊 玩,偶然到了一處鄉村的佛寺裏,因為寺內房屋壞了,看見觀世音菩薩的聖像,露天而立 ,被雨淋得很濕。當時就打開他的袋子,有十兩銀子,就拿給這寺裏的住持和尚,叫他修 理寺院房屋。和尚告訴他說:修寺的工程大,銀子少,不夠用,沒法完工。因此,他又拿 了松江出產的布四匹,再撿竹箱裏的七件衣服給和尚。這七件衣服裏,有用麻織的料做的 夾衣,是新做的;他的佣人要他不要再送了,但是包憑說:只要觀世音菩薩的聖像,能夠 安好,不被雨淋,我就是赤身露體又有甚麼關係呢?和尚聽後流著眼淚說:施送銀兩和衣 服布匹,還不是件難事,只是這一點誠心,怎麼容易得到呀!其實,這事例跟中國杭州東 天目山齊素萍居士的念佛道場重整的因緣很類似,這道場是梁武帝的國師寶誌公開山建立 的,寶誌公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所以這道場也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當時齊居士發心要 重新恢復這道場,但缺木材來建樑,那時齊居士祈求可以有這樑木來建道場,結果求了很 久求到自己倒在地面上,經過一夜的大風大雨後,齊居士第二天再去門外看,發現許多木 材都倒在道場前面,且道場周圍完全不受風雨影響,就用漂來的這些木材建樑,剛好一根 都不剩,我們看到齊居士跟包信之的這兩個事例,都是犧牲身命在所不惜來做護法,才能 有這樣的感應現前,今天我們自己無論是修學或是護持正法是不是也用這樣的精神呢?我 們要好好反省檢討,也有過一個公案是有人看到觀音像在淋雨,就把腳上的鞋脫下來放在 佛像上面,不讓觀音淋雨,這人走了後又來一個人大罵怎麼可以將骯髒的鞋放在佛像上, 壞了形相呢?於是趕緊把鞋子拿下來,這兩人誰有善報呢?這個公案,應該許多人都曉得, 其實兩個人都是善報,當下你的心你的行是善的,沒有一點惡念,福報都是圓滿的,所以 能善用其心,外面的境緣都是圓滿的,這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跟目標,而佛法中像這樣的 公案非常之多,何以會這麼多?佛教導我們隨緣隨份布施,有錢人的布施往往不如貧窮人 布施的福報來的大,在於貧窮人真的像我們剛剛說的犧牲身命也在所不惜,是這樣的心量 去做,有錢人往往自己先留一些夠自己活,再將剩下抽一部分去行布施。 這裡也教導我們,一些生活上供佛的用品的表法意義,像許多人買水果,為何水果買來 要先挑要供佛的部分後,自己再食用,就是這個道理,先將漂亮的水果,沒有瑕疵或是較 甜的供佛,自己吃較劣的,這是表什麼呢?修恭敬心,並能犧牲自己成就別人,是修這個 心,供菜也是如此,通常供佛的菜都是不放任何調味的,這是表什麼呢?表不執著,你有 放調味,吃的人就會有酸甜苦辣鹹的執著,所以外相都有其表法的一面,我們從表法一面 學習,從自己內心做起,這供佛的用品就有其意義與功德。我們在看最後一段,後來房屋 修好了,包憑就拉著他父親同遊這座佛寺,並且住在寺中。那天晚上,包憑做了一個夢, 夢到寺裏的護法神,來謝他說:你做了這些功德,你的兒子可以世世代代享受官祿了。後 來他的兒子包汴,孫子包檉芳,都中了進士,做到高官。這最後一段顯果報,後代子孫都 做到高官,所以我們看到許多當高官的人,由其是整個國家或公司行號的領導,許多都是 過去生在佛門所修的福報,你看他統治或管理的人有這樣多,每個人與領導人過去生都有 緣,那以前古時候,我們看到有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之治,都是當時百姓都安居樂 業之下的場景,而那時的皇帝過去生與百姓結的緣,絕大多數是善緣居多,所以感得當皇 帝時百姓安居樂業,相反的,也有當皇帝或領導時做得很痛苦的,那是過去生跟百姓結惡 緣居多;而也有人民很痛苦,領導很舒服的國家,這也是過去生這些被管理的百姓還債給 領導人,這領導是來討債的,所以國家的領導跟百姓的關係也是我們先前說過的四種緣" 討債、還債、報恩、報怨"這四種緣,而現在全世界各個國家都有其國情與民情,上述我 們舉的這三個例子從現在這大環境看都不難體會到,都有這樣的現象,從中我們學習如何 去調整自己與冤家以及與恩家的關係,冤要化解,滴水之恩都要懂得回報,那這一段文我 們就說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251.179.236
loxyz:阿彌陀佛 03/01 20:39
hallcom:隨喜^^ 03/01 23:12
Insurance:真的很讚嘆mark183大認真分享心得,我每次想分享最後都 03/01 23:15
Insurance:停在我的暫存檔裡XD,然後找藉口於是就不了了之,做到一半 03/01 23:16
Insurance:就停止了,懺悔! 隨喜所有板上分享自身心得之朋友~感謝 03/01 23:18
onesadman:推 03/01 23:24
jackyshih200:阿彌陀佛 03/02 10:16
AHJKL:Insurance大已經不錯了,分享很多法師文章 03/02 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