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Learn_Buddh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阿彌陀佛 諸位同修朋友,大家好,這一次我們分享以下的原文: 因問:孔公算汝終身若何?余以實告。雲谷曰:汝自揣應得科第否?應生子否?余追省良 久,曰:不應也。科第中人,類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積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煩 劇,不能容人;時或以才智蓋人,直心直行,輕言妄談。凡此皆薄福之相也,豈宜科第哉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余好潔,宜無子者一;和氣能育萬物,余善怒,宜 無子者二;愛為生生之本,忍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節,常不能捨己救人,宜無子者三; 多言耗氣,宜無子者四;喜飲鑠精,宜無子者五;好徹夜長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無子 者六。其餘過惡尚多,不能悉數。雲谷曰:豈惟科第哉。世間享千金之產者,定是千金人 物;享百金之產者,定是百金人物;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天不過因材而篤,幾曾加 纖毫意思。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孫 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孫保之;其斬焉無後者,德至薄也。汝今既知 非。將向來不發科第,及不生子相,盡情改刷;務要積德,務要包荒,務要和愛,務要惜 精神。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此義理再生之身也。夫血肉之身 ,尚然有數;義理之身,豈不能格天。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詩云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猶可得而違;汝 今擴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積陰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易為君子謀, 趨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趨,凶何可避?開章第一義,便說:積善之家,必有餘 慶。汝信得及否?余信其言,拜而受教。因將往日之罪,佛前盡情發露,為疏一通,先求 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條,以報天地祖宗之德。 =========================================================================== 心得: 今天原文比較長,而這一大段是雲谷禪師為了凡先生開示他無子與不登科第的原因,並且教 導他如何改過遷善.而此大段的最前面部分,談到了科第中人所具備的福相,這裡我也舉一 位我身邊朋友自身的例子跟諸位分享,我當年要考研究所時,那時在交通大學考試,大家都 知道交大附近有間土地公廟,喜歡喝仙草蜜,所以早上考試完後,我有幾位一同去考試的大 學同學在一起以六瓶仙草蜜拜土地公,祈求可以登科,而他們回來後,拿了一瓶給我喝,我才 得知他們去拜了土地公,而其中一位同學,平常做人很善良,但就是考試運不好,小考可以考 的很好,但遇到大考的時候,往往失利,那時中午時間,而早上已經考了科目了,而那時中午 休息時間我們坐在樓梯間靠窗的部分,他往下看到許多考生都有家長陪考,很辛苦,那時他 說,他考了上午科目後,他覺得他應該考不上了,但他看到這麼多人的家長都對自己的小孩 抱著期望,他自己願意放棄這名額,給其他需要的人,那時候我聽到他這樣說,他是發真心希 望,我跟他算是預言,我說你不用擔心,你一定會考取,而且是正取,而他當時聽了也笑笑,後 來放榜後,他真的正取了,他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議.其實人在得福之前會有預兆,再遭難之前 ,也會有預兆,我們看到雲谷禪師對了凡先生所說的最前面這一段福薄之相,不能積功累德, 不耐煩劇,不能容人,以才智蓋人,直心直行,輕言妄談;而無子之相,有潔癖,善發怒,只顧 自己的名譽不能捨己為人,多話,又愛喝酒,又徹夜常坐,不曉得保養元氣精神,還有許多過 惡,從這邊就可以知道我們上次所分享到反躬內省的重要,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哪時候你懂 的開始反省你自己之時,那你真正開始覺悟了,知道過失都是在自己這邊,別人沒有過失,這 邊我們也略說一下,我們都知道自己的色身世四大五蘊合和而生,眾生的色身亦是如此,就 僅以色身來說,我們見到眾生作惡之相,都是過去生阿賴耶的業因遇到緣現的現相,跟自己 相不相干?有關係,否則為什麼他不在其他人面前作惡,要在你面前作惡呢,或耳根攝受,或 眼根攝受,都有不同的因緣,都是由於過去生自己的造作也給別人同樣的感受,故此時自己 遇到後,能覺悟從自己反省起,過去生跟此造惡眾生的因果債,才能慢慢化解,化解的程度完 全看自己的真誠恭敬心有幾分,一定要懂得化解,而不能繼續結怨,否則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將來到三惡道去還債,三惡道環境苦的程度很難很難回頭覺悟. 原文接著一段,也看到雲谷禪師為了凡先生開示有人人的受用,都是自己善惡業感得的,有 子無子也是如此,有的後代子孫賢孝,有的卻家道中落,傾家蕩產,這個事情跟天地鬼神都不 相干,都是自己造作感得的,我們先看到這一段,我們大家一起來詳細看這一段,我最近知道 有人曾經對於了凡四訓這本書有批評指教,凡事都有因果,一人事物對於後代的影響是善是 惡,看什麼就知道呢?看他的後代承傳多久就知道了,正如雲谷禪師為了凡先生開示的一樣, 你有百世之德就有百世子孫來承傳你的道統,那今天我們看到了凡四訓由書本到目前電視 劇及電影,都有跟了凡先生至今的後代確認過而拍成電視劇,讓這本書能得以宏揚,其效果 比書本更甚,那你說了凡先生當初寫下了凡四訓的心行為何,就一目了然了;再看看孔子,孔 子的後代至今還在,而更長的,釋迦牟尼佛,傳至今已經三千多年,你的德行影響多廣多深, 你的後代就有多少代來承傳,相對的,古人有一句話說"富不過三代",這句話現在這大環境 很容易看的到,為什麼呢?一個大企業的開山始祖跟一個朝代的開國皇帝都是過去生修福修 善,企業界老一輩的開山始祖以及開國皇帝,你看他們開始創業創國維艱,忍人所不能忍,行 人所不能行,所以可以能得平凡人所得不到的果報,對員工對百姓都是真正照顧的政策,這 裡頭有個很重要的地方是我們要學習的,就是這些開國皇帝或開山始祖都是自己在未發達 時,就自己奉行遵守日後制定的條目,所以員工與百姓都遵守,一定統治者自己都力行了,但 是到末代的時候,而末代皇帝都是過去生修福不修慧,所以得果報時,往往就把祖宗的成規 忘掉了,享祖先的福報,致使沒有後代來承傳國家皇位,取而代之的是另一個新王朝的崛起, 當然一個新王朝的盛衰有其因緣,也為我們示現了光有福報沒有圓滿的德能智慧,福報終有 耗盡之時,這裡我們也略提,現代有許多年輕一輩或是想創業的人很多,我都勸他們先到困 苦環境下去吃苦,人家不要做或不願意做的事情,自己主動去幫忙,別人不願意吃的苦自己 願意去吃,努力去修,日後必能有所成就,在你發展領域能創造一番天地來,尤其在現代這個 環境是很好修行的地方,如是因,如是果. 下文六祖也為我們開示"此事福不能救"是指什麼事情呢?了脫生死輪迴之大事,光 有福報不能救度,還要有慧,福報才得以圓滿,這部分我們在第二篇改過之法再來詳細說明, 第二篇對於現代社會是藥方子,修福又有煩惱,得報時也帶有煩惱,不圓滿.我們接著往下看 ,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過去種種的造作,當時自己的無知所犯下的 過失罪業,從現在開始明白了解了,從此改過,這是真正懺悔,懺悔的力量是要在於自己改過 的心行真正力行的程度範圍,決定不是去參加法會,法會回來,一切過失仍照犯,那這懺悔就 沒有根,而念佛法門中有帶業往生,有的人修善修的很好,但煩惱沒斷,用一句阿彌陀佛將煩 惱伏斷,這是懺悔,覺察自己的念頭起妄念,馬上佛號伏住,因為無論是善念惡念,將來都要 受報,用佛號伏斷,是真正懺悔,這個功夫得力後,就得功夫成片;而造罪業之人,臨終若能" 真正"改過回頭,遇善知識提醒,能馬上提起佛號,一念至十念也能往生,這也是懺悔,所以其 實我們念佛人念念這句佛號,都是在修福,修懺悔,所以大家一有時間就念佛,努力斷惡修善 ,佛號會念的更得力. 我們往下一段看"血肉之身,尚然有數;義理之身,豈不能格天"這句話,就是佛經上常說 的,業力身與願力身的差別,我們的血肉之身,受限陰陽定數,原因在哪裡呢?執著放不下,還 念念想著自己的利益,若轉為義理之身,那就是願力身,而願力身與業力身是同一個身,差別 在於一個有妄想執著,一個沒有,而往下雲谷禪師教導了凡先生如何修善這一大段,我們前 面都有詳細說過,我們就接著看"了凡先生拜而受教"這段往下看,"將往日之罪,佛前盡情 發露,先求登科,然後發誓利行三千善事,以報天地祖宗之德"這小段已經說出這個次第了 ,先改過再積善,這裡我們談一下發露懺悔,這名詞我們很常聽到,這一段也就教導我們為何 麼要將自己的曾犯過的過失,罪過說出來給別人聽,給別人看的道理,我們前幾篇有說過這 其中的因果關係,就像一間房間臭氣沖天,你會怎麼做呢?趕緊打開所有能打開的窗戶,讓臭 氣趕緊出去;相對的,如果香氣似溢,趕緊關閉所有會流通的出口,將香氣保持,我們所造的 罪業如同臭氣,所修的福德如同香氣,所以佛敎我們過去造的罪業一定要盡可能全部說出來 ,大家罵你,打你,對你不尊敬,自己心中不生氣,沒有怨恨,那你的罪業就報掉了,這時候再 來修福修善,善報很快就現前,詳細部分我們到第二篇與第三篇再跟大家詳細分享,我們看 到了凡先生修善是為了要報祖先之德,前幾篇我們有說到淨業三福,那時我們先從緣上來說 ,今天我們再把這部分深入,淨業三福第一福的前兩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從緣上說,父母 師長與自己的緣分是最深的,化解過去生的因果債也從這裡化解起,因此有想弘法利生的同 修朋友,就不能不注重這一點,弘法利生頭一個要能化解跟自己緣深冤親債主,慢慢往外擴 大,緣淺一層,所接觸的朋友親戚,再緣淺一點,一些陌生人,慢慢往外擴大,從緣深到緣淺, 淨業三福,從第一福緣最深開始落實,到第三福菩薩乘,那是真的普渡眾生了;而從果上說的 話,父母也是我們修行最好的對象,自己長大了,父母往往都有年紀了,如果能夠恭敬心奉事 他們,將來自己老了,別人也會以恭敬心侍奉自己,父母生病了,自己盡心盡力照顧,將來自 己生病,也會有人照顧我們;我們念佛為別人助念,以真誠恭敬心願他能往生極樂世界,將來 自己要往生了,也會有人以同樣的真誠心恭敬心來念佛送我們,還是那句話,如是因,如是果 ,這句話貫穿所有一切,用什麼心態對人事物,人事物將以同樣心態回報,從這裡更可以體會 到"反躬自省"有多重要了,而任何事相都是磨練自己的機會,給自己修行的增上緣, 今天我們就先分享到這裡,下一次針對雲谷禪師開示的道理,對於如何持咒,以及其中的道 理,都是我們無論讀經念佛持咒,想煩惱少或功夫得力很重要的開示,阿彌陀佛 (未完待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3.61.192.173
onesadman:推 02/04 13:04
hallcom:隨喜^^ 02/05 00:00
Samus:寫的非常好啊 把了凡四訓都透到了佛經裡面 大推! 02/05 01:52
Samus:m大可以出書喔XDD 02/05 01:52
mark183:阿彌陀佛,S大您過獎了,我承擔不起,我分享心得是要寫給我 02/05 09:41
mark183:自己看的,所以語氣都較嚴肅,如果同修朋友有緣,也希望一同 02/05 09:42
mark183:來落實因果教育,阿彌陀佛 02/05 09:42
jackyshih200:阿彌陀佛 02/05 11:22
bobju:寫得非常好! 02/05 13:07
loxyz:感恩! 02/05 17:04
AHJKL:m大寫的文章其實都很有內容 02/05 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