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Learn_Buddh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阿彌陀佛 諸位同修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們再接下去上次的部分,原文如下: 余童年喪父,老母命棄舉業學醫,謂可以養生,可以濟人,且習一藝以成名,爾父夙心也 。後余在慈雲寺,遇一老者,修髯偉貌,飄飄若仙,余敬禮之。語余曰:子仕路中人也, 明年即進學,何不讀書?余告以故,並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雲南人也。得邵子 皇極數正傳,數該傳汝。余引之歸,告母。母曰:善待之。試其數,纖悉皆驗。余遂起讀 書之念,謀之表兄沈稱,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開館,我送汝寄學甚便。余遂禮郁 為師。 ============================================================================ 心得: 這一段的開示就是淨業三福中的第一福的前兩條"孝養父母, 奉事師長".等一下我們 再詳細分享這句話的落實與其當中的因果道理.這裡想先提一些身邊朋友比較常有的疑問, 也許板上朋友也有這疑問,滿多朋友都會覺得現代這大環境,要謀生賺取微薄報酬越來越不 容易,有一種心態會產生就是考公門,目的在於公門穩定,不像其他私人企業這樣變動大壓 力感大,所以一窩蜂都跑去考公門了,但有些人考運很好,一考就上,也就直接進去公門服務 ,並對我說了一句話"自古以來,公門好修行";而也有一些朋友因為考公職,屢試不取,但也 因為要準備考試,所以準備好多年最後沒考取,到社會上"他理想的工作"也因資歷的限制都 拒絕了他,而當時問我當如何是好?跟我許久的身邊一些比較能聽勸的朋友,當然也給還在 為五斗米要如何折腰的板上朋友一個誠心建議,如果你還有其他工作選擇機會,公門不要是 你的首選,我都建議去找一間小公司,默默無名的,人數只有幾個人的那是最好的,公司名號 說出來沒人知道的,那是上好的環境,原因是什麼呢?如果你體會印祖為何在末法時期大家 誠心建議"小道場,人數不要多"這裡頭的因果,那你這疑惑就沒有了. 當大環境亂時,就獨善其身,一定要避免自己多生多劫所積累的福德報於一時;公司行 號名聲響亮也是福報,你在裡頭當員工,說你服務的公司足以壓倒群雄,大家左一句稱讚,右 一句誇你,你的福報就慢慢流掉了,而我們自己呆在默默無名的公司,說出來大家都不知道, 有的甚至還會酸你,這對我們修行人來說都是好事,不僅消業障,福德也能保全,兩全其美; 而我自己尊敬在公門服務的朋友們,佛說人生酬業,眾生裡頭有業力身,有願力身,今天如果 你發大心要自利利他,那你可以進去公門,真的是公門好修行,歷史上有一祖師也為我們示 現,永明延壽大師,當時於公門管理財務方面,卻許多次將國家的錢財拿去放生,這故事有興 趣的朋友可以自行上網查詢;然而,如果不像永明大師這樣的心行而進公門,那自己心理就 要很清楚,在你公門服務的任期內,我常用一句話形容"如坐針氈",時時處處都要很小心謹 慎, 稍有不甚,盜用或濫用公用的物品,將來這因果債要還誰呢?全國納稅人民都是你的債 主,而如果你的上級要你從事不如法的事情,縱然你是無意無心聽從去做,仍有過失,若影響 層面大的,還是有罪業,而我想現前的大環境,大家自己心中都很清楚,現在的公門是好修行 ,還是好造罪業呢?我自己選擇一間無名的小公司,自己知道我沒有如永明大師這等功夫,到 公門若遇逆境難免還會退心,所以我自己選擇小公司服務,這也是一點心點跟大家分享,因 為後來發現真的滿多人都有這種想法,為求取短暫的所謂"安穩"的生活,而不知來生,以致 生生世世所要付出的痛苦代價為何?更何況現前的安穩還是自己陰陽定數使然,包括考運, 這些我們講到後面在詳細說. 原文一開始,了凡先生的母親特別叮嚀了凡先生,這是父親的夙願,而後在慈雲寺遇到 孔先生,傳皇極數給了凡先生,這兩段有沒有關係呢?關係非常大,這就是世尊所說"孝養父 母,奉事師長"的落實,你就有機會遇到貴人幫助你,無論在明或在冥.在大藏經裡頭,許多經 論,世尊多次強調"孝親尊師"的重要.為什麼這兩句話會如此重要,且在淨業三福第一福的 最前端就跟你說了,我們先從緣上說,一個人一生與自己緣分最深的是誰?是父母跟老師,身 命得自於父母,慧命得自於老師,無論你人在哪裡,你的身在任何地方,即使你的身不跟你父 母在一起,你的心對於你父母是愛還是恨,你的身在哪,父母跟你的緣就都不會斷,所以佛才 說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每一個人過去生都在六道任何一道生活過,如果照這算,你目前 的人身,跟你過去生生世世的父母緣還在不在呢?還在阿!還未學佛時,也許認為當前的父母 才是自己唯一的父母,那時跟過去生的父母緣還在,但不如當前父母深,等自己學佛後,知道 有前世,前世又有前世,那你跟生生世世的父母緣分就又現行了一點,比未學佛時又深了,且 過去生中與眾生的緣分中,生生世世父母的緣會先現行,在自己還嬰兒坐胎之時就現行了, 那時候自然會對一切眾生的看待如父母一般恭敬,而慧命得自於老師,你的所作所為,言行 舉止,這以身語意的造作跟父母與老師的因緣最深,今天這篇幅滿長了,下次將再舉一些社 會的案例來說明這兩句話以及這兩句話對於有心想弘法利生的同修朋友要如何來落實才能 有效果,阿彌陀佛 (未完待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3.61.192.173 ※ 編輯: mark183 來自: 113.61.192.173 (01/31 17:13) ※ 編輯: mark183 來自: 113.61.192.173 (01/31 17:19)
hallcom:隨喜^^ 01/31 17:42
AHJKL:推心得 01/31 21:58
Insurance:隨喜~南無阿彌陀佛 01/31 22:35
jackyshih200:阿彌陀佛 02/01 10:26
onesadman:推默默無名的小地方工作 02/01 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