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Magic_info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caselook (福耘)》之銘言: : ※ 引述《dgc (逍遙遊)》之銘言: : : 研究姓名學,我認同是「學術」,只是哩... : : 就「姓名學」這三字,就牽涉到「知命、改名、改運」了。 : : 這樣說似乎有點偏頗,不過這是「鐵一般的事實」啊,不得不承認啊! : : 如果一玄學,只知其所然,不去應用,說實在話:發明好玩的啊? : 研究命運術數,本來就在於「知命以造勢」,白話來講,就是「瞭解命運以創造優勢」。 : 您要堅持說「改運」一詞,也無不可,亦無可厚非,勿須抬槓。 所以我說:這是「鐵一般的事實」,不得不承認啊,呵 : : 這你說的我曉得 : : 就舉:國父 孫文,又名孫中山、孫明德、孫逸仙 : : 這些名字「都是好名」嗎?才造就如此的偉人? : : 還有...我的重點是,古代有那位姓名學大師? : : 能否指點後輩得知此大師,讓小弟曉得,不是空穴來風。 : : 既然舉「蘇軾」,是「那位大師」幫他取「東坡」名啊? : 古來不傳,有幾種可能性:一為「亡佚失傳」,二為「今人失察」,三為「至始不存」.. : etc....您我不知之事,未必就能全然否定,愚自認無博通古今之能,因此從不敢驟下 : 定論。 所以我之前才問:宋、元、明、清?這當中有何歷史可言? 沒歷史雖然不代表沒此事,但沒個「古書」做依據,說來說去,還是沒信服力,不是嗎? : 至於舉例「東坡先生」,僅在說明古人取名之靈活多變,並非在說明名字對其人之具 : 體影響,或出於某「名師」之手筆,請勿誤解。 嗯,知道就好:) : : 那請問,姓名學,能研究到什麼地步啊? : : 請「只用姓名學算」喔~ : 姓名數理結合易卦,已有一定程度之參考性,愚研創之「易數姓名學」,除了以易經 : 爻辭為骨幹,來綜論事業、婚姻等二十項人生方向之外,更可以姓名之「人格」「地格」 : 「總格」,配合出生年,發展出「後天姓名斗數盤」,用來研析命運流程。 : 以上「易經」及「斗數」之應用,只要具備當事人之出生年及姓名即可,不必依附於生 : 辰八字。上述之姓名易卦解析,可上愚之福耘小站,http://www.vcr.idv.tw/參考。 配服前輩的用心! : : 你說的很公道喔: : : 提不出確切數據的理論,並不具實質的參考性 : : 確實如此,相信八字、斗數也有這瓶頸 : : 但我會相信八字、斗數勝於姓名學,在於「歷史的評價與口碑」。 : 韓愈說:「今人未必不及古人,古人未必賢於今人」,歷史是人創造的,人應該勇於 : 創造歷史,而不僅僅是活在歷史的榮光之中。 這句話說得好,呵 只是我的重點就是要強調:「歷史的評價與口碑」 除非「當世」「有人」可以提出「非常不錯、放諸四海皆準」的「姓名學論命系統」 要不然,說來說去,也只是激勵自己研究姓名學的「可看性」,並「不見得實用」。 : : 這些事都很難說,說過了,多說無益! : : 假設XXX沒有,並不等於XXX不存在! : 此說有理! : 同理可證:「假設「古時有姓名學」沒有,並不等於「古時有姓名學」不存在!」 沒看到東西,總是不實在的,同意嗎? 沒看到古書有記載,我們就可以質疑它的存在性,同意嗎? 如果你說從秦始皇之前的書不在,我同意。(焚書坑儒) 「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遼金元、明清 但從秦之後,你說沒個歷史古籍記載著,也說不過去嘛~ 想強調從古早之前有淵源,我樂觀其成,只是說不出所以然,又叫人相信,似乎不妥。 : : 因為歷史、往後狀況,不是可以實驗的,只能推測 : : 而推測,沒有嚴謹的理論支持,等同於「空口說白話」! : 近代學界發展出一門學科,叫做「未來學」,若「未來」不值得研究,那麼「歷史」 : 又有任何意義?研究歷史是為了「鑑往知來」,並非「否定未來」,您說是嗎? : 再者,尚未經過驗證的「假說」,雖不能成為「定理」,但也不能率爾就指為 : 「空口說白話」;「假說」也可能是未經證實的「定理」,這是一般人都能理解的。 : 除非有足夠的證據或推論能夠證明「假說」是「偽說」,否則就不能隨便推翻某一種 : 假說,這就是「科學的精神」。 在學習命理中,就目前我初學八字裡 我找到嚴謹的八字理論(歐陽玠前輩:神秘命理學,武陵出版),我敢這麼說! 這理論是有公開發行,令人檢視的。 而我之所以敢這麼說,是因為我有信心,而也有二位學者背書:) 世上假說何其多,真說難尋,叫人一一辨證,我承認我可沒那能力喔,呵 我不隨便推翻任一假說,我就是質疑姓名學的淵源與整體理論,在目前沒看到令人信服。 實在是看到不少,我最準,別的門派差、有問題,換了一門派,又是我最準...沒搞頭 : : 取個好名字,當然可以在「正名」的涵意中 : : 但孔子那時說的話,意思,是指「取個好名字」嗎? : : 你確定嗎?! : : 若是的話,我看古代的姓名學大師,就先從「孔子」開始發源好了,呵。 : 這樣辯證,就伊於胡底了,「子非魚,焉知魚之樂?」「子非我,焉知我不知魚之樂?」 : 「子非孔子,焉知孔子之原意?」「子非我,焉知我不知孔子之原意?」就此打住可也。 呵,若要辯,不用你我之爭論。 有看此文的,或是中文學者,看了這孔子所言的「正名」,就曉得大致上的意思 不用爭不爭我們是不是孔子 就以大部份人的意思,就曉得「孰是孰非」了,呵呵 -- 梅花心易網上教學 http://xdcc.myweb.hinet.net/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1.12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