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MdnCNhistor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一、緣起   1946年,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舉辦一場考試,錄取了一百位台灣青年 ,公費派遣到北大、廈大、復旦等校升學,這一百人被稱作「公費生」。兩年後 的1948年,教育處又考取了五十位公派自費生,再次派遣到大陸的大學去。這五 十位是自費而非公費,和一百位公費生統稱「公派生」。故本文所稱之公費生, 專指1946年國民政府派遣至大陸的公費生。而本文所稱之公派生,乃1946年和 1948年這兩批台灣學生的合稱。   這是一段被台灣政府抹去的歷史,他們是一群被歷史遺忘的台灣人。 第一批正式到大陸唸書的台灣人   光復以前,就有台灣人透過正式與非正式管道到大陸唸書。所謂正式管道, 例如透過國民政府駐台北總領事館的安排;所謂非正式管道,即偷渡或繞道日本 本島去到大陸唸書。但那些都不是政府有計劃的安排。   而1946年這批公費生,是台灣歷史上首次由政府有計劃培養的知識份子,同 時也是兩岸關係史上,第一次有組織的官方交流活動。   所謂有計劃培養,是指這批公費生在學成後要返台進入政府服務一定年限。 若表現卓越,就可以繼續在政府部門工作下去,將來成為台灣政府裡本土出身的 骨幹。這是公費生的任務之一。   所謂有組織的交流活動,是指公費生們還肩負有學習祖國文化的責任。甲午 戰爭後台灣割日五十年,這五十年間中國發生了天搖地動的大變化:辛亥革命、 軍閥割據、五四運動、八年抗戰。種種動亂加以兩岸隔離,使得台灣對祖國非常 陌生,方方面面都不瞭解。公費生的任務之二,就是要去學習、瞭解祖國文化, 促成兩岸知識份子互相瞭解與交流,然後再傳播到社會其他階層去。   所以說這批公費生不論在台灣歷史或是兩岸關係史上,都佔有非常重要的地 位。這種形式的兩岸交流,不但在清朝以前沒有,在兩岸改革開放後亦沒有,可 說是兩岸關係中空前絕後的一段記載。 若一切順利,待公費生們返台後投入新台灣的建設中,必然是政府各部門的 青年精英。他們帶回來的祖國文化與思想,又能促成兩岸分裂五十年之後重新融 合。橫看豎看,他們在當時都是站在兩岸歷史浪頭上的台灣年輕人,重要性與歷 史定位不言可喻。 國共內戰時滯留在大陸   不過隨著國共內戰升溫,最終國民黨被共產黨打敗逃到台灣,公派生們也就 被捲入時代的洪流。內戰結束後,約有三分之一的公派生,也就是五十位左右台 灣學生滯留在大陸。   他們每個人選擇留下的最主要原因都不太一樣。有被困在北大,平津戰役一 開打沒有能力逃出來的;有對國民黨失望,投身共產黨參加解放戰爭的;有一心 求學,不論誰當權都沒關係所以不逃的;其中也有共產黨潛伏在其中的特務,當 然就留下來了。   留下來的人後來怎麼樣了呢?部份公派生有始有終完成學業再投入工作,部 份肄業直接參加工作;甚至在內戰期間就已經加入解放軍,隨部隊一路打敗國府 軍的都有。其中有幾位特別優秀的公派生,在某些專門領域對建設新中國的貢獻 很大,因此被記載在相關的文獻裡。 不過,在蔣匪和美帝還沒有放棄反攻大陸的年代下,台灣人在大陸的處境特 別尷尬。幾次大型政治運動,台灣人都會因為身份特殊而受到衝擊,程度輕重而 已。有的被抓去勞改,有的被流放邊疆,有的在文革時被鬥到家破人亡,一個人 就有一本說不完的故事。   一言以蔽之,大型政治運動爆發後,多數台灣人即不受共產黨重用,甚至有 的人還被歧視。公派生的政治地位低落,與台灣親人的聯繫也完全斷絕,成為國 共內戰下一群滯留在大陸的台灣孤兒。 離不開思念回不到從前被遺落在人間   但在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台灣人的地位全面提高,公派生因學有專 精,紛紛受到重用。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公派生,就是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的張克 輝,他是歷來台灣人在中國大陸擔任的最高政府官員。   兩岸改革開放後,公派生終於得以回到台灣故土,他們的台灣親人也可以到 大陸探望他們。但國民黨政府已經完全抹殺公派生的歷史,抹去了他們台灣人的 身份與戶籍。於是他們的返鄉之路異常艱辛,最終只有少數人順利返台定居,大 多數只能以返鄉祭祖的名目短暫回台灣停留幾天。   這是出生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永遠無法體會的流亡與漂泊。這是一段可歌可 泣的歷史,是一篇篇可興可頌的故事。   六十多年過去,半數以上的公派生都已逝世。尚在世的公派生散佈在全國各 處:北京、上海、福州、南寧、哈爾濱等,都是八十餘歲的老人家。他們是一群 見證了新中國成立數十年變遷的台灣人,而且他們都是懷著抱負與理想而離鄉背 井去祖國求學的知識青年,不是被國民黨抓去的台灣兵或是去大陸做生意最後沒 跑掉的商人。他們對這個時代的感觸,想必更加深刻。 尋訪被湮滅的台灣史與台灣人   今年是公費生登陸六十五週年的紀念。因緣際會,一位晚年成功返台定居的 公費生,他的兒子是我的高中同學。透過他,我才知道這個前所未聞的故事,而 且被每一位公費生的人生際遇感動到不能自己。   出於對台灣老前輩的認同,以及作為台灣人不可不知台灣事的責任。我花了 半年時間,走訪了生活在北京、上海、哈爾濱的公費生,蒐集了相關文獻,將之 整理發表。   在我之前,長期從事文史工作的藍博洲,二十年前曾經撰寫過《尋訪被湮滅 的台灣史與台灣人》一書,其中一個章節就簡單提及公費生的事情。除此之外, 在台灣並沒有任何人從事過相關研究。 尋訪被湮滅的台灣史與台灣人博客來書籍館網頁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069582 滯留大陸的台灣棄兒 http://i.imgur.com/SkOav.jpg
  在中國大陸,福建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黃新憲曾於2004年發表一篇論文,題 為《1946年~1949年台灣學生求學祖國大陸考》,刊載於河北師範大學學報。他 從中國大陸的角度,分析了內戰期間台灣學生赴大陸求學的情況。其中大部份的 資料,都引述自藍博洲的書。 台灣學生求學祖國大陸考 http://i.imgur.com/tasGK.jpg
  另外,改革開放後於各省各城市成立的台灣同胞聯誼會(簡稱台聯),和由 台灣人謝雪紅於1947年成立的台灣民主自治同盟(簡稱台盟),也零零散散記載 了公派生在大陸的事情。 拋磚引玉期盼後出轉經   整體而言,兩岸對於這段歷史的記載,都因對歷史背景認識不清,而無法呈 現其全貌。台灣這邊更因為國民政府的立場,根本上就把這段歷史從台灣史給移 除了。以至於這批具有重要歷史地位的台灣老前輩,隨著時間漸漸凋零,消逝在 兩岸的歷史中。   事實上,研究公派生一事,可以幫助我們瞭解那個年代的許多事情。而在兩 岸問題上,最重要的莫過於國共內戰期間知識份子的認同轉變。曾經有這樣的一 群台灣知青,因嚮往祖國且痛恨國民黨,選擇追隨共產黨,而滯留在中國大陸度 過人生大半歲月。直到現在,還有公派生堅定地主張自己的信念,不曾動搖。他 們的思想,是非常值得台灣人研究的課題。   我並非專業的文史研究人員,背後也沒有任何機構的奧援。基於興趣和不可 思議的緣份,我成為兩岸研究此事最全面的民間工作者。我並非要藉此傳達什麼 思想與主張,只是想讓世人知道曾經有這樣一群的台灣人,被捲入國共鬥爭的潮 流中,背負一個又一個感人的故事。只要做到這種程度,對我而言就滿足了。   可惜我能力不足,經費不夠,沒有後台,無權在中國大陸調閱相關檔案。我 只能透過訪談,和網路上的隻字片語,來拼湊出冰山的一角。我所研究的成果, 可能只佔公派生事蹟的百分之十而已。為此,我感到相當慚愧與汗顏。   因此,這是一篇不及格的研究,我只是整理了我個人所能蒐集到的資料。若 說其中要有什麼真知灼見,或是填補了台灣歷史的空白,那恐怕是一點也沒有。 我只盼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引起更多人關注此事,讓有能力的機構進一步 研究此事,後出轉經。那麼,我想我還是有一絲絲貢獻的。   接下來,請讓我把事情從頭說起。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240.206.76
Sadan:好文 10/25 19:51
annie06045:推!!!!!!!! 10/25 20:18
Fitzwilliam:為葉盛吉寫傳的楊威理(本名陳威博,台北州淡水人,曾 10/25 20:47
Fitzwilliam:在滿洲居住多年,仙台舊制第二高校畢業)就是1946年的 10/25 20:48
Fitzwilliam:公派生之一。那時他三個志願全填北大,引起教育局不滿 10/25 20:48
Fitzwilliam:而他報考公派就是為了投奔祖國,那時已經因為不滿國府 10/25 20:50
Fitzwilliam:而趨向左傾。之後在北大積極參與學運,49年投奔解放區 10/25 20:50
厲害,這個板居然有人知道公派生的事情。 看來板友水準都頗高,發來這裡應該是選對地方了。 楊威理先生後來對共產黨政府失望,目前定居日本。
guanquan:看到蔣匪美帝就可以end了 10/25 21:37
Lxr:這本來就是大陸的論文 會出現蔣匪美帝很正常 就和殺朱拔毛一樣 10/26 00:57
Swallow43:台灣這邊論文如果出現殺朱拔毛,很不正常... 10/26 09:41
mmalex:台灣論文會出現殺朱拔毛??? 10/26 10:20
抱歉,我是台灣人,我只是用對岸五六十年代的用詞,來表示那個年代的環境。 ※ 編輯: blurry 來自: 111.251.141.32 (10/26 11:42)
leepingyo:某些地推文很無聊~ 那個年代用蔣匪美帝有什麼好奇怪的.. 10/26 15:36
gfneo:大推 10/28 1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