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MdnCNhistor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三、光復後的本省教育   同年七月二十五日,教育處處長於臺灣新生報南部版(當時的臺灣新生報有 一般版和南部版),發表一篇題為《推行國語不遺餘力,學生總數約一百萬》的 文章。這篇文章是長官公署例行記者會的採訪稿,范處長在其中談到了公費生相 關政策,其部份內容如下: 「為便於各位記憶起見,再以下列數字來說:大學國立的一所,即臺灣大學,省 立的一所,即合併在各地之若干專門學校,施行綜合的管理。中學,省立的和地 方辦的總計二百所。小學,一千所。……學生人數時有變動,但其總數為全省人 口六分之一弱,即一百萬左右。」   當時台灣人口約六百萬,只有一所正規的國立大學(但還開不了課),一所 合併來的省立大學。   今日台灣約兩千三百萬人口,公私立大學加起來約六十所,其他類型的大專 院校約一百所。中國大陸約十三億人口,普通大學約七百所,其他類型的大專院 校約一千五百所。此數字僅供比較參考,無任何實質意義。   這是當年台灣高等教育的情況。 「本省與他省之文化交流至為重要,本處已在舉辦考選公費生一事,其他須做可 做的事很多,願與輿論界共同努力。……我們現在的教育是要使本省人民瞭解祖 國,愛護祖國。……依我個人看來,在本省似有創辦非常淺顯而且個個字都註有 國音符號的報章雜誌的必要。」   公費生政策確實是一種交流兩岸文化的方法,其目的之一在於使台灣人心向 祖國。特別要注意的是,日人治台五十年,台灣人幾乎已經不會說國語(本文所 謂的國語,就是大陸人所謂的普通話和台灣人所指的北京話)。   戰後的台灣報紙,例如臺灣新生報和中華日報,都還保留的部份日文版面。 所以范處長才會說有創辦標註國音符號報刊雜誌的必要。語言隔閡,當然會增加 國民政府統治台灣的困難,以及阻礙兩岸人民的文化交流。 「在接收當初的時候,本省大,中,小教師是日本人多,在二萬人中要佔到一萬 六千人以上,迨後把這批日本教師陸續遣散,以本省及國內來臺教師來補充……」   這邊提出的數字相當明確地證實戰後台灣各階層教育都缺乏教師的情況。別 說大學,中小學要找到教師來開班授課都很困難。 「本處為選拔省內學生升學內地專科以上學校起見,特舉辦公費生升學考試,共 計一百名。……每人並得具領冬夏制服一套,並由本處發給赴校旅費,到校後學 膳宿等費用,概由省庫供給。」   旅費、學費、餐費、住宿費由政府全包,這樣的待遇從今日看來算是非常優 渥了,足見省行政公署對公費生政策的重視。 推行國語不遺餘力01 http://i.imgur.com/lqy7o.jpg
推行國語不遺餘力02 http://i.imgur.com/8U8cG.jpg
推行國語不遺餘力03 http://i.imgur.com/mNngW.jpg
  范壽康後轉任台大哲學系教授,1970年退休後移民美國,1982年從美國回歸 北京,隔年病逝,享年八十七歲。   目前我還找不到范壽康卸任教育處處長後,關於公費生一事的相關記載。我 相信他在任職於台大哲學系教授期間,這些滯留在大陸的公費生會是他心中永遠 的掛念。詳情如何我們不得而知,留待有心人士去挖掘其中的真相吧。 褚應瑞發表的一月以來之本省高等教育   三天後的七月二十八日,教育處第一科科長褚應瑞於臺灣新生報南部版發表 題為《一月以來之本省高等教育》之文章。臺灣新生報把他的名字誤殖為褚應端 ,實際上應該是褚應瑞。當年的報紙訛字誤字不少,為呈現原貌,所有的錯字和 標點我都一字不改地轉述。其部份內容如下: 「已往本省的高等教育,除臺北帝國大學及醫專以外,還有農工經濟三所專門學 校,大學裏除醫科而外,其他各科系機乎全部為日本人所獨佔,本省學生真如鳳 毛麟角不可多見,至於專門學校,也很少有本省同胞的參加,我姑且舉一個例子 ,臺中農業專科學校創辦已二十七年,畢業學生已近千人,而本省同胞僅佔四十 四人,其他各校,自可想見人們都說臺灣的科學發達,這科學的發達是完全以本 省人為基層或下層工作的,真正的設計創新,都在日本人手中,這祇要看學術機 關的情形,便可以瞭然。」 「此外前面說過本省已往的高等教育,幾全部為日本人所獨佔,這兒還要加重一 句,即高等教育的文法科是絕對為日本人獨佔,本省人休想染指,日本人不願意 本省人有政治領袖的才幹,於此可以充分的證明。」 「現在本省同胞受着高等教育的已近三千人,將來還要大大的發展,比之光復前 的數字,實增加了十餘倍以上。」   日本人在台灣實行的高等教育便是如此情況。五十年下來,戰後台灣當然缺 少本省籍知識份子。省行政公署的官職多半為外省人。要找到足夠數量的台灣人 來擔任一省之官,恐怕難度不小。外省官員和本省人民語言不通,這樣的統治結 構自然埋下日後台灣人與國民政府衝突的原因之一。 「大學和專門學校的教授已往幾全部為日本人,在日人遣送回國的時候,一時便 有不及補充之感,至於臺大和農專工專,至今還留用着大批的日人教師,這實在 是極大的遺憾。」 「更有某校校長,請教育處向外交部特託日本美軍總部將本省籍留住日本的十幾 位教授都請他們回省任教,這種熱忱,是獲得了相當的效果,但數量總還有限, 大有粥多僧少之感。」   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缺乏師資的台灣高等教育,只能尋求其他臨時辦 法來解決台灣青年的就學問題。 「文化的交流,是本省光復後最重要的工作,何況五十年來本省文化雖免沒有狹 義的軍國主義的統制,對於現代民主的思潮,以及內地文化,多少有些隔閡,這 次教育處對於卅五年度考選歐美留學生員打算在臺灣特設一個考區,曾經呈請教 育部,教育部也沒有不同意這種辦法,不過因為籌備不及復電稱留作明年參考, 因此內地就學的公費生考試,更要積極的辦理……。」   褚應瑞透過上述種種狀況,來解釋公費生政策的重要性。 一月來之本省高等教育01 http://i.imgur.com/QkE6j.jpg
一月來之本省高等教育02 http://i.imgur.com/WPo8l.jpg
  我引述這兩篇文章,是要說明日治時期與戰後台灣高等教育的情況,以解釋 我前述所言公費生政策的歷史地位。   國民政府遷台後,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歷經種種變遷,凍省後更名為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我曾去電詢問公費生相關業務,對方並不清楚,估計是年代 久遠檔案遺失已不可考。當初承辦此業務的人員都已離世,不知是否有文字記載 留存。因此,現存關於教育處時期的公費生政策,大概只有在臺灣新生報的政府 公告與政策宣導文章可窺見一二。   那是一個動亂的年代,許多真相都已埋沒。我們只能從一些蛛絲馬跡,來推 斷公費生政策之所以產生的時代背景。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251.141.32 ※ 編輯: blurry 來自: 111.251.141.32 (10/26 22:17)
loser1:讚! 10/26 22:42
Elendil0826:本省光復後"最"重要的工作; 10/27 14:57
Elendil0826:何況五十年□□□雖免沒有狹義的□□主義的統制 10/27 14:59
Elendil0826:何況五十年來本省難免沒有狹義的軍國主義的統制 10/27 14:59
對耶,確實是這些字,我看了一下我的台灣新生報影印稿, 發現我掃瞄且上傳到網路上的是清晰的版本, 我用來寫文章的是模糊的版本,難怪我在寫這篇的時候讀不出那些字,感謝指正! ※ 編輯: blurry 來自: 111.251.141.32 (10/27 20:49)
Elendil0826:不足掛齒,倒是您辛苦了 10/29 19:27
ss59418ss:日本統治台灣的時候國語都還沒制定出來,什麼叫「日人治 01/09 03:08
ss59418ss:台五十年,台灣人幾乎已經不會說國語」?好像原本台灣人 01/09 03:08
ss59418ss:都講國語似的...這些左統真是熱愛祖國愛到腦筋有問題, 01/09 03:10
ss59418ss:全文多處充滿矛盾,我也懶得一一反駁了,提醒各位看文時 01/09 03:11
ss59418ss:加以小心注意就是... 01/09 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