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MdnCNhistor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十四、陳弘   陳弘,原名陳伯熙,1923年生,台北市人,1946年入復旦大學經濟系,和林 金莖是法學院同學,現定居於北京。 日治時期轟動全台灣的FMAN事件   陳弘日治時期考取基隆中學,該校台灣學生的名額上限為三成,全校過半數 都是日本子弟。1941年十一月,陳弘和其他台灣同學在畢業前四個月舉辦離別晚 會,吐露長年被日本人欺壓的不滿和對祖國的嚮往。會後,同學們製作一個印有 代表FORMOSA的F的紀念章,以海岸邊矗立的椰子樹做為圖樣來象徵台灣風光,以 示台灣人的團結和同學情誼的永久紀念。   陳弘和同學們在畢業紀念冊上寫下臨別贈言,例如「以血換血」、「FMAN萬 歲(台灣人萬歲)」等,做為紀念與抒發。結果此紀念冊被日本學生發現並報告 校方,日本憲兵和警察以紀念冊和紀念章為證據,指控陳弘他們秘密組織抗日社 團。二十七名台灣學生被關押在學校,遭到校方教員惡劣的逼問和粗暴訓斥,一 個個被日本學生動用私刑制裁。   數日後所有台灣學生的家中都遭到日本特高員警(掌管政治思想犯罪的日本 特務)搜查,紀念冊、筆記本、日記和信件全數扣押。二十七人中五人被捕,其 他人被處分無限期停學,這就是日治時期轟動全台灣的「FMAN事件」。陳弘和其 他人因此無法在台灣繼續升學,不得已才選擇到日本唸書。   有趣的是記載此事件最詳細的是一位日本女作家田村所撰寫的《台灣人和日 本人》,副題為《基隆中學FMAN事件》,台灣有中譯本。日治時期許多台灣史都 被日本人完好的保存下來,FMAN事件就是其中之一。   更有趣的是幾十年後陳弘到東京擔任人民日報駐地記者,當年在基隆中學的 十幾位日本同學還設宴歡迎他。曾經動手打過陳弘的日本同學也當場向他道歉。 幾十年的恩恩怨怨,在和平的年代煙消雲散。   我曾採訪一位逃來台灣的安徽人,他後來在裕隆集團的高層工作。一次有位 日本客戶來台,兩人聊了一下才知道那位日本人竟然是當年在安徽強佔他家祖產 和土地的日本士兵。人與人之間的緣份真的很奇妙,那位安徽人就是因為家業沒 了,待在村子裡沒啥搞頭,1947年才跑到南京,又跟著國民政府撤退到台灣。而 他的父親、大伯等親人,全都因為舊社會時具有地主成份,在歷次政治運動中被 鬥死。該說這位日本人是仇人還是恩人呢?幾十年後他們居然在距離安徽千里之 外的台灣重逢,小說情節不過如此。 陳弘報考公費生的理由   1942年,FMAN事件發生後,陳弘為了繼續升學,只好遠渡重洋到東京唸書。 日本投降後他返回台灣,1946年考取公費生前往上海復旦大學升學。   我在北京採訪過陳弘,那天是2010年十月一日,我們約在北京國際飯店碰頭 。他被我嚇一跳,說我大概是兩岸第一個研究公費生事情的人,掌握的資料居然 比他們公費生所知道的還全。可惜好多人都已經不在了,許多事情不太容易再挖 出來。   陳弘和其他的公費生一樣,分發到學校之前一句國語也不會說。既然如此為 何又要到大陸唸書呢?大體上他們這批公費生的經歷都是很類似的,日治時期就 挺會唸書,成績都不錯,但是日本人壓迫台灣人,剝奪他們的升學機會。十幾歲 的青少年當時心裡就想,台灣人之所以被日本人欺負是因為本事不夠,本事夠了 就不會再被欺負。於是繼續唸書深造就是他們讓自己變得有本事的一條出路,不 管到日本或是大陸唸書都是為了這個目的。   而且被日本人欺負久了,對祖國的思念就愈來愈深。這樣思念祖國的情緒, 讓陳弘一看到公費生的考試公告就毅然決然報考,也不管自己不會說國語,就是 要趕上這兩岸幾百年來的第一次正式交流。再者,陳弘認為光復後台灣的地位其 實是邊疆,有名的教授都不願意到台灣來,紛紛往北京、上海、武漢跑,搞得台 大開不了課。既然要讓自己變得有本事,去北大、復旦這些名校對當時的台灣青 年來說肯定是最好的選擇。 吃不飽飯的台灣公費生   到了復旦大學,陳弘發現校園內左右兩派的學生鬥爭得厲害,大家都有各自 的主張,誰也不讓誰。內戰導致物價飛漲,學校食堂的伙食總是摻滿沙子。那時 候一餐飯的份量就是兩根半的油條,根本吃不飽。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遊行時, 就有學生用模型做了兩根半油條,掛在旗幟上去遊行。   為此,在復旦大學的公費生曾向台灣省議會反映生活困窘,盼省政府能提供 援助,其電文原文如下: 臺灣省升學內地大學公費生同學會致臺灣省參議會電文 臺灣省參議會長黃鈞鑒: 竊生等自民國三十五年秋蒙本省教育廳保送以來,克服各種困難孜孜厥業已垂兩 年,甚至於本年初因物價扶搖直上,各地臺灣公費生在九牛一毛之公費中身受飢 餓之苦,幸蒙鈞座厚賜矜憐,代向教育廳交涉提高公費,尤其今夏生等聚會北投 時,旋受鈞長體恤生等之清苦,以熱烈口勢擔保按公務員薪水撥給公費,具見愛 護青年,深仁厚澤,此生等之所以永不忘者也;惟揆諸事實,調整消息如天際斷 鴻,生等於前月上呈教廳於是十一月初方領到金圖八元餘(九、十兩月合十七元 餘)為之一驚,如此即與無調整無異,且十一月一日限價取銷後,各地物價復似 脫羈怒馬絕塵而馳,米價在限價下為二十元一擔,本月一日為一百元,而今日一 擔達一仟八百金元仍難購買,學校食堂食米既糙次攙雜,且無點菜難以下嚥,本 月初所領之臺灣公費補副食僅可維持數日,無法購入書籍與文具,就書籍言之, 金元八元餘不足購一本書(三百頁之書一本約十元以上),各生負債累累,衣服 破舊如路乞,大失臺灣省之體面,此豈臺灣省當局及臺灣有志之本意耶! 夫衣食足然後知禮節,古今一如,生等負芨遠途,克苦鬥困而來者,實出於欣慕 祖國之赤誠雲耳,光復以來,第一批升學祖國者生等也,由內地各校當局以師生 觀之即為代表臺灣青年而來者,故生等之一舉一動與臺省名譽戚戚相關,此固不 待言也,顧自升學以來,每日反求諸已,日夜接踵,未敢廢前衷焉! 設或當前生活果能靜如止水,風不揚波,則生等自應安貧守分,但因經濟面臨崩 壞,國家多難,禍亂相尋,千鈞一髮,生活垂危,而生等待遇則依然杯水車薪, 大都辛勤終日,一飽難求,壓迫之重、處境之慘,絕於空前,群情惶惑,寢食難 安,各地公費生曾迭次合辭呼籲前來,加以邇來米荒嚴重,能否繼續肄業恐成問 題,此後情形實難逆料,亟待解決之問題山積,生等素諗鈞座對於公費生具極關 垂,茲值貧寒交迫,爰敢不辭冒瀆臚陳苦況,電請鈞座鑒核,准予代向教育廳請 其高公費至相當程度,只提高幾仟實無補於實,併祈促教廳按期匯款,拖延日 久生活日蹙,加以物價朝夕不一,遲到之公費其價值變小,故冀於每月一日以前 抵校為宜。以上各項,仰祈鈞座代為設法,藉解倒懸,曷勝迫切待命之至!         臺灣省升學內地大學公費生同學會叩 民國三十七年十二月十日      批示:請賜上海國立復旦大學陳伯熙收   內戰至此,領有公費的台灣公費生尚且不得溫飽,遑論一般百姓。故對國民 政府之不滿排山倒海而來,國府最終敗退至台灣。陳弘等公費生也是因為二二八 事件對國民政府失望,認同轉變,最後決定留在大陸。想不到這一待就是六十個 年頭,幾十年都回不了台灣。 曾任周恩來和鄧小平的日文翻譯   滯留大陸期間,陳弘憑藉著良好的日語能力,畢業後先在人民日報擔任翻譯 工作,另外還擔任過周恩來、鄧小平的日語翻譯。   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陳弘在國際部工作,對此他 激動地說:「我當時在國際部工作,看到全文,深受感動。尤其是那句『台灣同 胞是自己的親骨肉』,就像一股春風溫暖了我的心,也像是久旱逢甘霖,給大陸 台胞帶來了福音。從此,台灣同胞在大陸的處境改善了,地位提升了,大陸台胞 都歡欣鼓舞。」他以「光輝的重要文獻」評價此篇《告台灣同胞書》。   1980年,陳弘奉派擔任人民日報駐東京記者,若無《告台灣同胞書》改變了 北京政府對待這些老台灣人的政策,大陸台胞根本不可獲得如此信任,成為人民 日報駐外記者。而陳弘也沒有令人民日報失望,在工作中盡情展現他的專業能力 。在私人方面,和以前在台灣的日本同學相見歡,對方還為當年欺負台灣人一事 向他道歉,可說揚眉吐氣,做到了國民外交。1982年,陳弘調任中央編譯局主持 翻譯《鄧小平文選》的工作。 電影雲水謠的原型   當年陳弘在東京唸書時,結識了後來的未婚妻楊惠華的哥哥。楊家是望族, 家裡的小孩全在日本唸書。透過他的同學,陳弘認識了楊惠華。1946年他考取公 費生,也和楊惠華訂下婚約,待他畢業後返台完婚。一位是溫文儒雅的書生,一 位是賢淑秀雅的閨女,兩人間的感情非常深刻。   在復旦大學求學時,陳弘和楊惠華僅能以紙筆傳情。1947年和1948年兩次暑 假,陳弘回台灣都儘量撥出時間和楊惠華相處。陳弘說:「四年的時間對我來說 太漫長了,我還特意考了上海復旦大學的插班生,就為了早一年回去。當時給惠 華寫信,告訴她再等三年,再等三年我 們就可以在一起了!」   1948年的暑假結束,陳弘要回復旦大學,原訂計劃隔年一畢業就回台和未婚 妻完婚。陳弘在往上海的船上不停和楊惠華揮手,兩人深情凝望直到輪船消失在 地平線的盡頭。怎料這次在基隆碼頭的送行,是他和楊惠華此後三十年見的最後 一面。   內戰末期,陳弘滯留在大陸。韓戰爆發,美軍第七艦隊協防台灣,兩岸形成 對峙僵局,導致陳弘無法返回台灣。他掛念家人,想念父母,也想念他的未婚妻 楊惠華。透過香港友人,陳弘寫信給楊惠華,要她到大陸和他完婚,兩人一起在 大陸生活。   楊惠華則回信說父母不讓她遠行,她也不能忍痛離開年事已高的父母,於是 提出退婚的要求。陳弘不願耽誤楊惠華的青春,也同意了。在兩個人的書信上, 盡是淚水滴落的痕跡。台灣海峽幾個小時的航程,阻絕了一對情侶的一生。得知 楊惠華結婚後,陳弘才於1954年和周元敏完婚。自此陳弘和台灣的親人完全斷了 聯繫。   1980年陳弘被人民日報派駐東京擔任常駐記者。他透過朋友聯絡上家人,弟 弟帶著妻子和妹妹一起到東京看望他。三十年,整整三十年不見了!一家人在東 京重逢,抱頭痛哭。陳弘從弟弟那裡,才知道楊惠華後來的消息。   在台灣這頭,楊惠華也知道陳弘人在東京。於是她瞞過台灣政府的監控,低 調的輾轉前往東京探望陳弘。在基隆碼頭的送別後,整整隔了三十二年兩人才又 相聚,然而他們都已各自成家,有了下一代。雖然容貌依舊,但臉上微微的皺紋 和疏落的白髮,訴說兩人分離後的一切。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幾 十年來音訊全無,台灣和大陸各自經歷混亂的局面,他們倆根本不知道對方究竟 流落到何方。   那個時候陳弘才知道,楊惠華決定解除婚約時,整整哭了三天三夜,悲傷的 讓家人擔心她尋短。婚約雖已解除,但情份仍在,楊惠華還是經常上陳家走動。 陳母見到楊惠華就想起兒子,又對這位沒過門的媳婦感到愧疚。當年許多人上楊 家提親,楊惠華偏偏對陳弘情有獨衷,願意等他從上海畢業回來。陳母一想到陳 家欠楊惠華太多,又想到陳弘,和楊惠華兩人總要一起慟哭,最後陳母因此哭瞎 了雙眼。每年農曆正月初九的團圓飯,陳家依然為陳弘留一個位子,陳母和楊惠 華分坐左右。就算不知道陳弘的下落,心裡面他永遠都還在。   此後楊惠華就認陳母為乾媽。陳母中風癱瘓後,十年間楊惠華沒有停止到陳 家照顧陳母。陳弘的父母過世時,楊惠華還以女兒的身份,披麻帶孝替陳弘送老 人家最後一程。鄰居們都知道她曾是陳家未過門的兒媳婦,感情之深,日月可證 天地可鑑。   陳弘和楊惠華重逢的那一刻,想到她為自己付出了那麼多,耽誤了那麼多, 一時激動、感恩、愧疚的情緒湧上心頭,讓他不由自主跪了下來。愛情啊,為什 麼你總是要讓愛人分離!   楊惠華則雲淡風輕的說:「不怪天、不怪地,只怪我們沒有緣分,既然認了 乾媽,我們做兄妹也很好。今生無緣,來世再做伴侶吧!」陳弘聽到楊惠華說來 世再做伴侶,眼淚終於忍不住奪框而出。楊惠華看到陳弘掉了眼淚,也忍不住自 己的情緒。兩位昔日的戀人,無語凝噎……。   陳弘的愛情故事被改編成電影雲水謠的腳本,2006年上映,陳坤、徐若宣分 飾男女主角。電影上映後陳弘一度成為名人,一位記者在採訪完陳弘後,對他的 故事寫下這樣的評語:「所有的顛沛流離,最後都由大江走向大海;所有的生離 死別,都發生在某一個車站、碼頭。上了船,就是一生。」在龍應台之前,對岸 的藝文工作者已經幫台灣人紀錄下了當年的大江大海。 妻子之父乃蔣緯國同窗   陳弘之妻周元敏是張治中的外孫女,其父周嘉彬也是前國民黨將領。他們結 婚時陳弘正在撫順的日本戰犯管理所工作,可說是舉行了監獄中的婚禮。   1990年、1994年陳弘兩度返鄉探親。在離開台灣四十三年後,陳弘和妻子周 元敏終於踏上故土。陳弘首先去祭拜父母,這是他第一次去父母的墳前上香。他 說:「我給老人家賠不是,因為我不孝,大學畢業後沒有孝敬過父母一天。但是 ,這不是我自己願意的,是人為的藩籬使得我不能回來,我跟二老這樣解釋,希 望他們能諒解。」   陳弘的返鄉之旅同時還肩負一個秘密任務。周元敏之父周嘉彬和蔣介石之子 蔣緯國是留學德國的同學。抗戰時期在西安同住在馬家花園,蔣緯國經常上周家 拜訪,周元敏當時年紀還小,蔣緯國還誇獎過她。陳弘與妻子的返鄉行特地帶著 周元敏之母張素我的口信,邀請蔣緯國到大陸旅遊。蔣緯國回答說:「我是想去 的,但現在還不行。」我想最終蔣緯國應該沒能成行。 見證歷史的返鄉行   2009年四月三日至十二日,陳弘參加全國台聯舉辦的「大陸老台胞返鄉謁祖 文化參訪團」回到台灣祭祖與參訪。這是全國台聯第一次舉辦這樣的活動,參加 的都是分散在大陸各地的老台胞,團長是1952年從日本去到大陸的台中人林麗韞 。   這是一趟歷史性的航程,台胞們先在北京集結,搭乘直航飛機抵達台北松山 機場。走下飛機踏上台灣土地的那刻,陳弘的心情非常激動,想不到晚年還有機 會踏上故土。陳弘是全團年紀最長者,有接機的鄉親專程為他獻花。   在歡迎晚會上,陳弘登台高歌一曲「望春風」,這是日治時期敘述少女思春 的台灣民謠。陳弘以台灣話唱完整首歌曲,表達他對故鄉台灣的思慕。在場的人 都說,這就是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隔天清明節,陳弘到台北觀音山掃墓。他的父母和弟弟都已過世,1995年弟 弟辭世時他無法返台奔喪,十多年後兩岸大三通了,他才第一次到他弟弟的墳前 祭拜。許多在大陸的老台胞,都因台灣所制定的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限制無法返 台,造成了一個又一個人間悲劇。   陳弘此行見到同為公費生的同學曾文賓和黃崑江。曾文賓曾任台大醫院副院 長,後任花蓮慈濟醫院榮譽院長;黃崑江時任華信工業有限公司顧問,成就皆不 斐。六十年了,六十年前大夥一同從基隆登船去到大陸,再相見的時候雙方都已 是八十多歲的老人家。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惜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不 論如何,能再見到老同學,總是令人激動與開心的。   三次返台祭祖,算是一了陳弘心中的遺憾和對父母親人的虧欠。對他來說, 台灣和北京都是他的故鄉,這兩個地方都有他的親人。他愛北京,也愛台灣。他 唯一的盼望就是,兩岸政治對立導致骨肉分離的悲劇不要在下一代身上重演。曾 經有人問陳弘,如果當年內戰末期放棄學業,提早回台灣,就可以和楊惠華結婚 了,現在覺得後不後悔。   陳弘用非常肯定且有力的聲音回答:「我這一生無怨無悔!」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240.217.33
blurry: 這一篇我自己每次看每次都哭的說.... 11/04 22:06
fennix:慘烈 11/04 23:08
Trunicht:可以寫好幾個慘字 11/05 01:00
isky4473:所以那句"大江大海"並非出自龍應台??? 11/09 01:17
blurry: 我不敢這麼說,但對岸的文字工作者確實說的早。 11/09 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