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MdnCNhistor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十七、郭炤烈   郭炤烈,1924年生,台中市人,1946年入北京大學政治系。   郭炤烈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據其父所言,郭家的遠祖可追溯到唐朝名將郭 子儀。日治時期,郭家的生活非常困苦,郭父只能在政府機構擔任雜役,家庭所 得入不敷出。郭炤烈小時候就得在布店幫忙做工,年紀小的他都還沒有櫃台來的 高。而他的小妹,更是因為父母無力扶養被當作童養媳嫁了出去。   日本殖民統治讓郭炤烈感到最不滿的地方,在於教育的壓迫。台灣人在升學 上有種種障礙,要唸到中學畢業本來已經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若想再往上讀, 頂多讓台灣人進入醫科一類的專業,不允許台灣人進入政治或法律等科系。郭家 的生活雖然困頓,但郭炤烈的學習成績倒是不錯。然而他卻對醫科沒興趣。如果 家裡有錢供他讀書,他最想唸的專業就是日本政府嚴格禁止台灣人接觸的文史法 政專業。   日本投降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1946年台灣省教育處推出公費生政策,郭炤 烈興奮不已。一來所有開銷都由公費支付,對家境不好的郭家是一大福音;二來 有機會到北大、復旦大學去唸書,這種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是在日本人統治之下 完全無法想像的。於是他報考公費生,而且順利考慮公費資格。 故鄉土與大陸土   1946年北大公費生一船從基隆出發,在郭炤烈的記憶裡,南強號海輪開到肉 眼可見山東半島時,海上就飄起了雪。來自台灣的南方人從來沒見過被雪花包圍 的景色,感到非常驚奇。到了天津塘沽港,遍地都是銀色世界了。雖然公費生和 多數大陸人語言不通,但祖國用一場大雪,歡迎他們來到北方。   到了北平,郭炤烈拿出一個裝滿泥土和水的小瓶子,打開它倒在地上。原來 是他母親在台中車站送別郭炤烈時,囑咐他把這瓶故鄉土和故鄉水帶著,到了北 平,就把它倒在地上,意思是要讓自己趕快適應北方的水土,就像故鄉土和大陸 土融合一樣。母親的體貼,讓郭炤烈很快適應北方的環境。 五四精神與學生運動   北大是五四運動的發源地之一,郭炤烈對那段轟轟烈烈的學潮神往不已,完 全表現在他對學生運動的熱情上。沈崇事件發生時他投入學生運動,對台灣人來 說,這裡面蘊含一種複雜的情緒。郭炤烈說:「我目睹過我們台灣人在日本殖民 統治下遭受的災難,那時我們只能忍氣吞聲,現在可不同了,我有生以來第一次 以中國人的尊嚴,向外國侵略者發出內心的怒吼,美國佬滾出去!決不允許任何 外國侵略者再在我們的土地上作威作福!」   日本政府的殖民壓迫,國民政府的貪污腐敗,加以五四運動的精神洗禮,讓 這個台灣青年一到北大就異常活躍於學生運動圈。二二八事件郭炤烈參與聲援台 胞的抗爭,聯合發表告台灣同胞同學書。郭炤烈回憶,當時不僅北大的師生,而 且還有清華、南開和燕京大學的師生,包括著名的許德珩、張奚若、聞家駟和王 鐵崖等教授都熱情積極地參與這場活動。然後郭炤烈又投入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 運動。公費生陳如豐在六一慘案犧牲時,北大台灣同學為他設立靈壇,並在祭奠 儀式中宣示:「一個人倒下去,千萬個人站起來!」   此後郭炤烈積極參與各種大小型學生運動,反美扶日運動、支援東北學生運 動、支援上海同濟大學學生運動、保衛華北學聯運動、防止北大南遷護校運動他 都有涉及。1947年六月,他就參加了地下黨組織民聯;同年九月,加入中國共產 黨,可說是北大幫公費生中很早就思想左傾的一員。   因其在學生運動的積極表現,北平易幟後郭炤烈做為北大師生代表的一員去 到西苑機場迎接來自西柏坡的共產黨領導人,包括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 德等人,並隨車檢閱解放北平的共軍部隊。   此時謝雪紅已經帶著台盟從香港跑到大陸,郭炤烈和其他台灣人負責籌建台 盟華北總支部,後任台盟華北總支部副主任委員,可謂少年得意。1950年郭炤烈 調任上海廣播戰線,從事對台廣播的統戰工作,在此服務了十多年。 中年以後專注於國際政治和兩岸關係研究   離開廣播戰線,郭炤烈回到其在北大的本業──國際政治研究。時中國大陸 較缺乏針對日本的研究,郭炤烈精通日文,便奉派到日本在當地從事研究,先後 發表過《日本與東盟關係的歷史與現狀》、《東盟的十五年》、《日本與東盟》 、《新形勢下的中日關係》、《亞太地區經濟的崛起和區域合作的醞釀》等專著 。另外也曾用英文發表《亞太地區的崛起及其課題》一文,在國際上獲得不少讚 美。   身為台灣人,郭炤烈當然也致力於台灣問題和兩岸關係的研究。1991年八月 在北京有一場兩岸關係研討會,郭炤烈發表了《台獨是沒有前途的》一文。二十 年過後來看這篇文章,雖然已經不符合現今的時空背景,多數台灣人也不會讚同 這篇文章,但這確實是一篇有趣的文章。因為很少看到主張統一的台灣人,能夠 引述這麼多材料來支持他的論點。一般支持統一的台灣人,除非是像李敖那樣的 大師,不然多半也只是附和例如「台灣自古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的論點 ,而沒有自己的看法。   1999年郭炤烈又出版了《台海兩岸的共識和互信》一書,被列為北京中央黨 校台籍班學員的必修書。長年研究台海問題,讓郭炤烈和辜振甫、汪道涵都有點 交情。同年郭炤烈出席夏潮基金會在澳門舉辦的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學術研討會 ,發表一篇《台灣意識的歷史軌跡》的論文。與會者有不少台灣知名人物,黃俊 傑、施正鋒、郭正亮等,還有後來官至內政部部長的江宜樺教授。論年紀郭炤烈 都算是他們的前輩,想必他們對這位大陸老台胞的印象會非常深刻。   胡溫政權上任後,郭炤烈可能是因為長年和台灣各界人士交流,也調整了自 己對台灣問題的看法。他指出:   「如果我們的某些方法或措施,不是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同台灣的社會現 實和人民的心理實際相符合或者基本相符合,而只是從主觀願望或主觀意願出發 的話,我們的努力就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還會引出更不好的效果來。   「我們所說的瞭解台灣人民心態,指的就是了解這種社會的、客觀的心理狀 態。如果我們的主張不符合這種心態,或者跟不上變化著的這種心態,或者過快 地超越這種心態,我們就得不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在兩岸關係的發展過程中, 並不止一次地出現過主觀願望與客觀情形不甚相符的現象,出現過把握民意、依 靠對象不夠準確的現象,這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和反思。並啟示我們,要正確地理 解和把握台灣人民的心態,要更寄希望於台灣人民,這樣才能更廣泛地爭取台灣 民心,更有效地作好和平統一祖國的工作。」   這是郭炤烈以身在大陸的台灣人的身份研究兩岸問題幾十年的結晶,不知道 胡溫政權是否能把這樣的建議化為實際的對台政策?   郭炤烈現已退休,退休之前他頂著的頭銜可多了。他曾任上海市委副主委, 駐京辦事處副主任,中央評議委員,上海市台灣同胞聯誼會第一至三屆會長,全 國台聯第二第三屆副會長和顧問,上海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上海市第五 至九屆政協委員,其中六七屆為常務委員兼市政協副秘書長,八九屆為委員兼港 澳台橋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太平洋經濟合作(PECC)全國委員會委員,上海國際 問題研究所副所長,上海國際關係學會副會長,上海市台灣研究會會長,上海市 日本學會會長和名譽會長等。   我在上海時曾想去拜訪郭炤烈,但他年事已高,出現失智症狀,他的夫人周 漢武婉拒我的要求。幸好郭炤烈名氣夠,貢獻多,又非常熱心參與各種組織和活 動,因此許多單位都有關於他的記載,蒐集資料並不困難。他是一位早年活躍於 學生運動、晚近熱衷於兩岸關係學界的台灣人,這是非常特殊的經歷,恐怕沒有 幾個在大陸的台灣人有和他類似的背景。   或許在關於當年學生運動的史料中,會有關於這位傳奇老台胞的更多記載, 盼後人能夠發掘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240.214.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