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MdnCNhistor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五、公費生出發報導   同年十一月一日,臺灣新生報刊載了公費生出發赴各大學的消息: 內地升學學生九十二人日內啟程赴滬 【中央社訊】省署教育處錄取之內地升學學生九十二人,現已在省訓團完成三月 之訓練,將於日內啟程赴滬,分發中央,浙江,武漢,復旦,廈門,北平,同濟 各大學及上海醫學院,其中入文科者佔百分之六十五,其他入理,工,醫,農學 科,彼等求學期間完全公費,由省署每月發臺幣二千元,並於行前為製冬夏裝各 一套。 內地升學學生出發報導 http://i.imgur.com/75Sgh.jpg
  在報紙標題「內地升學學生」的上頭有一個鉤狀記號,那是有一個故事的, 這邊先不提。只看內容的話,這則新聞有幾點問題。   首先,出發人數減少一人變成九十二人。究竟是筆誤還是有某位公費生於出 發前放棄資格,已難以考證。   其次,分發學校名單提到了北平,實際上北平是南京政府稱呼北京的地名, 並非校名。北京大學在清朝名為京師大學堂,民國建立後改名北京大學並沿用至 今,和北平大學是兩回事。   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北平大學,北洋政府末期到南京政府建立之時,合併了北 京大學、北京法政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北京農業大學、北京醫科大學、北京師 範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北京藝術專門學校、天津北洋大學等數所辦學不彰 的學校為國立北平大學。經過抗日的變遷,抗戰勝利後北平大學併入復校後的北 京大學。   前往北平的公費生,就讀的是北京大學而非北平大學。 另一則出發報導   臺灣新生報南部版於十一月一日說這群公費生「將於日內啟程赴滬」,但在 十一月九日的臺灣新生報,卻刊載出這樣一則新聞: 公費生九十二名訓練完畢即將啟程赴校 【本市訊】本省教育處,前考選之公費生升學內地專科以上學校生九十三名,已 在省訓團訓練三個月,日前舉行遠足,由省訓練團官長及教育處第一科長褚應瑞 率同前往景尾仙公廟一帶遊□,師生間興緻熱烈感情融洽,分發各校名單亦已公 佈,約本月中旬即可分北平,廈門,及京滬杭漢等三區。分別啟程起校,聞京滬 杭漢區,因人數較多,地域較闊,教育處特派該處第一科高等教育股股長裴午民 ,專程護送,現正趕辦一切交通匯□等一切手續云。 另外一則出發報導 http://i.imgur.com/OuzMK.jpg
  兩則新聞的出發日期完全不同。據查,十一月中旬出發是正確的,十一月一 日的報導應該只是公費生在省訓團結訓後刊載出來的消息。   這裡提到的公費生人數是九十三人,也有所出入,然不可考。   前往大陸的方式,也是後者的報導比較詳盡正確。當時公費生統一由基隆港 出發,分乘三船前往北大、華中、廈大。去廈門的問題最小,去北大的由天津上 岸經陸路去北平,華中各校公費生則由教育處官員裴午民帶隊(據公費生說其實 是一位周姓科長帶隊),先至上海,然後分別前往南京、杭州、武漢。 本次公費生報考人數   同年十二月十六日,臺灣新生報刊載了教育處工作報告,內文提到: 過去本省文化與內地文化隔閡了五十年,光復後自需設□□,本年七月特舉辦升 學內地專科以上公費生考試,應考者二百名……   省署教育處特別看重公費生政策,不遺餘力的推廣此政策,結果報名者才二 百人,且百分之五十的錄取率高得嚇人。此數字和我上述所言產生矛盾,公費生 政策並沒有吸引多數年輕學子,高錄取率也顯示出這群公費生並非經過層層競爭 脫穎而出的精英。   實際上的原因是,報考資格規定要唸滿四年或五年制中學,並在更高級別的 學校就讀二年或一年,就已是非常嚴格的限制。台灣人在日治時期唸完中學就很 了不起了,再往更高一級的學校就讀並不容易。故此資格就是一道很窄的篩選之 門。   其次的原因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台灣也被捲入二次世界大戰,成為盟軍 轟炸的目標之一。同時日本政府加緊皇民化教育,積極鼓吹台灣青年從軍,以軍 伕的身份支援南洋戰場。數年下來,台灣的經濟、民生、教育都受到一定程度影 響。自然能順利完成學業,符合報考資格的人就更少了。 不會說國語的台灣人   另外一點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語言不通,降低台灣人到大陸就學的意願。   台灣的原住民都有各族自己的語言,不見得人人會說漢語。清朝、日治時期 就遠渡重洋到台灣的漢人,說的多半也是福建、廣東一帶的方言。日治五十年, 除了有往來兩岸的台灣人,理所當然是大多數人都不會說國語了。   1946年四月二日,行政長官公署設立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開始有組織地 在台灣推行國語。同年十月禁止報刊雜誌發行日文版面,禁止日文創作,這時候 正是公費生在受訓學習國語的時候。   然而,國語政策在台灣要算是推行有所成效,應是國民政府遷台以後,以高 壓統治的手段禁止台灣人在學校等公眾場合使用母語,一律只能說國語。費時十 年,才讓國語在台灣普及。   因此,大多數台灣青年,並不會冒著語言不通的風險報考公費生,完全可以 理解。反言之,願意頂著一口破爛國語,去祖國學習的學生,必定是對兩岸交流 最有熱忱的一群人,這也相當符合公費生政策的精神。公費生完完全全是一群肩 負有重要歷史任務的台灣年輕精英。而從公費生以後的成就,方方面面也顯示出 他們確實是戰後台灣一群優秀的知識份子。 公費生出發前的家長聯誼會   同年十一月十三日的臺灣新生報,刊載了一篇關於公費生的報導: 內地升學公費生昨舉行父兄聯誼會 【本報訊】省公署考選第一屆派往內地大學升學公費生九十二名,目下在省行政 幹部訓練團訓練,候船出發赴校深造,九十二名中有二位女生,內除卅五位派往 廈門國立廈門大學,其餘分派往上海暨南大學,杭州浙江大學,南京中央大學, 北平等大學肄業,省教育處亦派定人員負責護送,据教育處方面稱,該批學生為 本省最優秀青年,將來可以肩負新中國新台灣建設重任,其前途則為中國之前途 ,臺灣之前途。因此該批學生之家長,為督勵與聯絡家長間之感情,保證子女旅 外求學之安定,特集合各家長組織「臺灣省升學內地大學公費生父兄聯誼會」, 昨(十二)日下午四時假臺北市蓬萊閣召開成立大會,到來賓省教育處第一科科 長褚應瑞,省訓練團教育長韓逋仙,教師周玉津,參政員陳逸松等暨各地學生家 長三十餘人,主席李瑪□行□如儀,略致開會詞,即由鄭松模報告籌備經過,旋 有褚科長,韓教育長,周教師,陳參政員相繼致詞,意多鼓勵即讚賀。經審議章 程依原案通過,嗣後選舉李瑪□為理事,討論議案,在和藹空氣中圓滿通過,至 六時閉會,舉行聚餐,八時許賓主盡歡而散云。   內文提到的參政員陳逸松,應該是民進黨立委林濁水前妻之父。陳逸松是宜 蘭望族,日治時期即積極參與政治活動,光復後在國民政府任考試委員。後移居 美國,文革期間曾應周恩來之邀訪問大陸。在那個緊張的年代,不知道他是否有 勇氣向周恩來總理打探公費生下落一事?   傳周恩來在北平解放時,曾接見北大的台灣公費生,要求他們留下來為建設 新中國與解放台灣努力。若此事為真,表示周恩來知道有這群台灣公費生滯留在 大陸的事情。那麼,陳逸松當年的大陸行不失為替流散在大陸飽嘗政治鬥爭之苦 的台灣公費生喉舌的好機會。 其前途為中國之前途,台灣之前途   無論如何,這場所謂的父兄聯誼會,明確地指出公費生的重要性: 該批學生為本省最優秀青年,將來可以肩負新中國新台灣建設重任,其前途則為 中國之前途,臺灣之前途。   這段話不是客套話,也不是教育處自我感覺良好,這群公費生確實是1946年 台灣最優秀的年輕人。在那個動亂的年代,碩果僅存的知識份子,絕對是引導人 們從堆滿瓦礫的廢墟中站起來走向繁榮巨塔的明燈。在那個當下,與會的所有人 ,包括學生的家長,沒有人會懷疑這點。   當然,國共戰事一觸即發的1946年,做家長的還願意把子女送到大陸,內心 肯定是驕傲與煎熬並存。雖然在台灣,一點內戰的煙硝味也感覺不到,但天下父 母心,寧願往壞處想也不願孩子真的出了什麼事,不可能不想像到國共全面開打 天下大亂的局面。那種心境,是既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又擔憂不捨。   公費生本人則是抱持著積極樂觀的態度。畢竟戰爭結束了,日本人戰敗了, 投降了,走了,台灣回歸了,從此人人平等,沒有殖民統治的欺壓。反正中國人 不打中國人嘛,怕他啥內戰!況且讀書人都有一股傲氣,前途愈是艱難險阻不可 預測,愈是激發公費生想為台灣人、為中華民族盡一己之力的雄心壯志。身為台 灣的優秀青年,兩岸幾百年來第一次官方正式交流,怎麼能錯過呢?   成敗無怨無悔,就讓天地來見證! 悲情城市,離情基隆   從基隆港出發的十一月,正吹著東北季風。濕冷的海風來自於西伯利亞和蒙 古大陸的土地,不畏寒冷,懷著創造歷史的興奮心情的公費生們,恐怕都能從風 裡聞到從祖國飄來的氣息。   光復後的基隆港並不是一座富麗堂皇的現代海港。從1945年到1949年的這四 年間,它乘載的只有落寞與悲情。   日軍戰敗,在台日人多半經由基隆港登船,以敗者之姿低調離開統治五十年 的台灣。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國軍從基隆港上岸,港口外擠滿了歡迎祖國軍隊的 熱情民眾。當台灣人看到衣衫不整、裝備破舊、毫無紀律、蠻橫囂張的國軍部隊 ,反而乘興而來敗興而歸,從此對國民政府統治的正當性產生懷疑。 1948年後國民黨在內戰中逐漸潰敗,一船又一船的難民、軍隊,以及從故宮 博物院等機構搶運出來的國寶,都是在基隆登陸。連在戰亂中遷徙流離上萬里的 清宮琺瑯瓷,那飛舞在瓶身的鳥兒,也是第一次見識到南國島嶼的風景。鳥兒強 忍著漂泊的傷感,問了句:「這就是地處亞熱帶的寶島台灣?」然後首先映入眼 簾的,是髒亂狹小的基隆市區。鳥兒再問:「難道就要在這裡落腳一生嗎?」炊 煙裊裊昇起,隔江千萬里,今年是寒冬,清晨突然下起了雨。   有雨港別稱的基隆,是台灣一年四季都會下雨的城市。基隆的街景,總是霧 濛濛的。市區狹小,背山面海又多雨,別說居住,一踏上基隆就覺得悶。基隆車 站和基隆港相連,四年內戰,運來又運走多少離別與哀愁。 最後一眼望向台灣   在這一百多萬人的流亡人群中,只有這一百位公費生,是懷著雀躍、驚喜、 樂不可支的心情上船的。或許他們心中有些孤寂,有些遲疑,有些與家人分別的 哀戚。但光是幻想著祖國的種種美好,就足以打消他們這些不安的念頭。   在碼頭,他們和來送行的親人相擁道別,也和彼此說聲珍重再見。即便都是 同學,在北大和在廈大的,此後恐怕也是各走各的道,只能在臨別一面時互相鼓 勵。其中有幾位公費生已有婚約,信誓旦旦和未婚妻約定待他畢業後成婚,然後 為了民族大業的理想,要去過著經年纔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的破浪生活。   終於,公費生帶著滿滿的信念,滿滿的祝福,台灣人民對他們滿滿的期待出 發了。回頭一望,碼頭邊擠滿送行的親友,他們揮著手絹,擦拭忍不住奪框而出 的眼淚,直到身影消失在遠方。   三艘客船,分別開往不同的方向。一艘到廈門,那裡的氣候基本上與台灣相 同。另外兩艘去華中和華北,對台灣而言都屬北方。   時華中華北已入冬,舊租界馬路兩旁種滿法國梧桐,滿地的枯黃落葉,乾燥 的北方氣候,對這些來自溫暖潮濕的台灣公費生是全新的體驗。不僅僅如此,很 快的,一場震驚中外的事件,即將張開雙手歡迎他們來到祖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251.141.32
Fitzwilliam:楊威理提到自己對國府的幻滅,也是從基隆港開始的:他 10/27 21:46
Fitzwilliam:在從日本返台的輪船靠港時,親眼看到一名國軍軍官牽著 10/27 21:47
Fitzwilliam:狗散步碼頭,卻被一個美國大兵鎖喉拖回去。 10/27 21:47
Fitzwilliam:前一刻他才在港務局大樓看到的「建設三民主義新中國」 10/27 21:49
Fitzwilliam:標語,當場變成反諷。 10/27 21:49
日治期間,不少台灣人跑到日本求學。 日本戰敗後,直到1946年初,台日航線才復駛。 許多滯留在日本的台灣學生搭船回來,幻想著台灣回歸祖國之後的美好。 結果一抵達基隆港,看到國軍大兵當街打老百姓的行為,對國府的期待完全幻滅。 日前和楊威理先生通過電話,他正在撰寫自己的小傳,然後要寄到對岸去。 對岸有組織的行動實在太強大了,聽說連林金莖的後代也寫了篇文寄過去了, 他老兄可是李登輝時期的高官啊,台灣的官,出現在對岸編輯的傳記裡... ※ 編輯: blurry 來自: 111.251.141.32 (10/28 18:24)
she132:國軍軍官被美國兵鎖喉是表示軍官欺負人被美軍制止嗎? 10/30 11:52
Fitzwilliam:推文寫得很清楚,再看一遍。他牽著狗在碼頭上散步,但 10/31 01:14
Fitzwilliam:碼頭當時是美軍管理的,結果一個美國大兵都能把他押走 10/31 01:15
isky4473:看完覺得那個牽狗散步的軍人好可憐... 10/31 16:02
she132:抱歉在下資質愚昧.. 所以是碼頭不能溜狗嗎?不然這跟三民主 10/31 19:05
she132:義建設新中國衝突的點是在?軍官打架輸美國人而已不是嗎? 10/31 19:06
she132:也未必軍官打架就比較強吧 而且人種差異..抱歉 不是很懂@@ 10/31 19:07
isky4473:應該是因為強調"新中國",但連軍人都會被欺負這點很反諷 10/31 20:03
isky4473:吧?我猜的>"< 10/31 20:03
Swallow43:不,這其實是種偏見下的產物而已,已經有先入為主的偏見 10/31 21:01
Swallow43:就算一個阿兵哥在路旁抽跟煙都會被當作軍紀渙散 10/31 21:02
Fitzwilliam:isky板友的想法比較接近楊先生自己的說法:中國的港口 11/01 02:07
Fitzwilliam:為什麼非得由外國管理不可呢?......但是一個美國士兵 11/01 02:07
Fitzwilliam:綁架著一個中國軍官在岸邊行走,這是什麼道理! 11/01 02:07
Fitzwilliam:楊威理著、陳映真譯,《雙鄉記》(人間1993),p.208 11/01 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