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Militar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轉貼]開發西北和中國航空工業的曲折(2)   如果設想戰爭在70年代爆發,則更是應該加強科研工作,大大改進雷達、地 空導彈、空空導彈和電子戰能力,也並非生產,特別是大量生產型號未定的新型 飛機。1973年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正是采取上述方針和以色列打成平局。與1967 年第三次中東戰爭相比,阿拉伯人的飛機並沒有多少改進,基本仍是MIG-21,而且 他們也不相信在空中格斗中能制勝以色列人,因而把飛機藏在機窩中。但他們采 用了改進電子對抗能力的薩姆6地空導彈,在戰爭初期就擊落了幾十架以色列先進 的F-4戰斗機(阿拉伯人在純粹的空戰中幾乎從未擊落過以色列飛機),打破了以色 列的制空權,保障了戰爭初期的勝利。此戰例很有說明意義。   做為反擊一方,中國航空兵將深入敵境攻擊。如敵方為甦軍,中國的轟5、轟6 均為亞音速轟炸機,在沒有殲擊機護航的情況下,顯然無法與甦軍現役的大量高性 能殲擊機匹敵。轟6的航程遠遠超過殲6,在當時中國電子戰水平下,戰損率肯定很 高,而轟炸成果卻很小。通過美軍B-52轟炸機在越戰中轟炸河內的戰例就可以看出 。以中國之財力物力,無法生產出足夠的轟6以完成整個戰時的轟炸任務。如果以 美軍為假設敵,以日本、沖繩、泰國、南越的基地為目標,勢將遭到更猛烈的艦載 航空兵、陸基航空兵和地空導彈的阻截,戰損率同樣驚人。在英阿馬爾維那斯群島 戰爭中,阿根廷空軍就遭到這種命運。   由此看來,在沒有遠程殲擊機的條件下,在沒有發展出較成熟的現代電子系統 前,決定早上、大上中型轟炸機項目,其命運事先就注定不會太妙。但歷史車輪一 經滾動,即無人想、也無人能去阻止它。那金子堆成的耗資極昂貴(尤其對中國這個 窮國)的中型轟炸機工業基地,就在陝西的黃土地上跌跌撞撞地往前運行。從今天來 看,當時最明智的決策是發展民用飛機。無論支線飛機(20~50座)、干線飛機(70~150 座)、大型干線飛機(150~200座)和洲際飛機在中國都有極廣闊的市場和前途。如果從 60年代初,制定出慎重周密一步一個腳印的民用飛機發展規劃,以中國航空工業的能 力和中國人的智慧,30余年後,中國民用飛機早就走向第三世界的廣大市場,成為國 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1970年印巴戰爭中,一架巴航波音707運輸機在我國新疆實屬失事,這是我國首 次得到美國大型噴氣客機可拆卸實物樣品。1970年8月21日,國家計委、中央軍委國 防工業領導小組原則批準了航空工業領導小組《關于上海試制生產運輸機的報告》, 決定由上海仿制波音707並定名為運-10。1980年,最大起飛重量為102噸運-10在上海 試飛成功。運-10的設計制造采用了大量先進技術並改變了傳統的前甦聯規範,首次 采用了美國聯邦航空局適航條例。設計師們大規模采用了電子計算機進行總體、氣動 、強度、結構和系統的計算,全機采用了國產新材料76項(佔總數18%),新成品305項 (佔70%)。選用新標準164項(佔全部標準的17%)。全機首次采用安全壽命和破損安全的 概念(這時民機與軍機本質區別之處)設計飛機結構。由于國產材料強度不夠,縮短了 機身,解決了大型機翼整體油箱液密封和大型座艙的氣密封問題。運-10首次采用先進 的由調整片帶動舵面的操縱方式以及機翼下調裝發動機總體布局(我國其它飛機從未采 用過)。為飛行安全和旅客生命保險,運-10進行了大規模最大的全機、全尺寸模擬試 驗:即操縱、液壓、燃油、電網絡四大系統的模擬試驗。   在完全沒有周密計劃和基本建設的情況下,在文革那種動蕩混亂生產科研秩序被 破壞的環境下,沒有全套圖紙、工藝、各種專用設備和專用工、夾、量、刃、模具, 沒有配套的全部科研和工業基礎,沒有外國專家幫助,僅憑一架殘破樣機,僅憑中國 人的智慧和干勁,橫空出世地研制出如此大型的民用客機,顯示了中國工業、航空工 業、科研、技術和協調管理的巨大潛力。如果一切反過來,那中國的民機事業又該如 何呢?   正是由于運10的研制成功,震動了美國民機大廠商。麥道公司破天荒在美國境 外首次與外國合資辦廠組裝生產民機,即上海工廠的MD-82和MD-90。1970年大規模 開始的陝西三線建設,其重大工程集中在漢中地區江漢河谷地帶的中型運輸機運8飛 機生產基地。運8飛機裝有4台渦槳6型發動機。能空運武裝士兵96名或散裝貨物20噸 ,起飛重量61噸,航程5600公里以上。它原屬航空工業“ 三五”計劃的重要目標 。1968年航空工業部下達研制運8飛機任務。1969年初,西安飛機廠以甦制AN-12飛 機為原型進行設計,歷時二年多完成了設計。又用了二年完成了零部件制造和裝配 ,1974年底,試飛成功。   從軍民空運需要講,運8不失為一種好機型,本來可以由西安飛機廠批量生產, 即便與轟6生產有沖突,只需在附近建幾個車間即可。(後來運7飛機的批量生產就 采用了這種辦法)但時間已到1972年,原來航空部(第三機械工業部)的領導人大部 分被打倒,航空工業各系統也由造反派奪權,接著軍管(即由使用飛機的人管理生 產飛機)後來由周洪波任革委會主任,林彪一伙曾插手空軍和航空工業很深,瞎指 揮造成了大量浪費。林彪事件後,李際秦任航空工業部部長。從上層到基層走馬燈 似的換了許多領導,誰也沒能制定並實施一個合理的連續的長期規劃。1972年,航 空部決定運8飛機轉到陝南的陝西飛機廠生產。1975年12月29日,在西安飛機廠的 協助下,由漢中基地(陝西飛機廠)生產的運8試飛上天。根據航空界“上天不易, 定型更難”的俗話,直到 1980年2月,運8飛機才正式設計定型投入批量生產。   地處漢中的陝西飛機廠,無論從外行還是從內行的角度看,都是一個極不合理 的設計主旨的產物,是一種用山區游擊戰思想來理解現代國防工業和現代航空工業 的產物。它深深地帶著那個喪失理性的年代的印跡,到今天還留著許多後患。   漢中運輸機基地是一個專業分工協作的工廠集團。他把飛機廠和附件廠分成飛 機總裝、部裝、機械加工、起落架、鍛鑄沖壓、精密工具、儀表、工藝設備加工等 十多個專業工廠,為總裝廠配套服務。在具體廠的施工中,也曾有創新。如:設計、 施工、建設單位三結合,領導干部、技術人員和工人在一起研究制定工藝方案。領 導深入現場,具體指導,加快施工進度,盡快形成生產能力;老廠帶新廠等等。但 畢竟全局性的戰略部署失當。同時建設幾十個大中型工廠和科研機構,戰線過長, 超過了陝西經濟的承受能力,造成糧食、日用品等物資緊張。工廠群擺在秦嶺巴山 崇山峻嶺之中,廠所過于分散,大量建設資金被浪費,後來的科研、生產協調非常 困難。這種有濃厚文革色彩的中國式戰備工業布局,被實踐證明弊遠遠大于利。   漢中運輸機生產科研群有20余個單位,分散在漢中、安康地區7個縣極偏塞的山 溝裡,東西相距300公里;有的廠所被山嶺溝谷切割,本身就很分散,可是內部還搞 分散布局,幾個車間擺在幾條山溝里,一拖幾公里、幾十公里,甚至一個車間也化 整為零,變成一種羊拉屎的令人哭笑不得的局面,同貴州殲擊機基地那陰暗、潮濕 的客斯特溶洞工廠相比,真是異曲同工。   由于戰略布署和戰術布局失當,催促加快施工,快速施工又造成了長遠性的浪 費。一些廠、所未能按照基本建設程序進行作業,甚至有些工廠未經周密勘察就立 即開工,以挽回文革損失的4~5年工期,其結果更為危險。因為不了解地質、水文、 歷史降雨情況,有的工廠恰恰建在滑坡區、洪泛區、泥石流區。暴雨一來,綠樹遮 蔽的工廠一下子被洪水和泥石流吞沒。廠房塌裂,橋斷路淹,未遭空襲,先受水淹 ,十分困難。基地某廠恰建在山谷大滑坡區,幾次被滑坡泥石掩埋,多年來光為治 理滑坡,打入山脊斜面的鋼筋水泥錨樁就耗資近2000萬元,幾乎能在平原地區建一 座新廠。另一些設在安康和鳳縣的(寶雞南)十幾個廠、所,因大山過陡,沒有足夠 平地建廠,忍痛冒險設在低窪谷地,每逢大雨,如臨強敵,全體職工奮力抗洪。在 1982年的水災中,僅漢中、鳳縣工廠群損失總計4500萬元。形成生產不飽,遷建無 錢,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三線建設特有的雞肋現象。   70年代初的那種跳躍式西進,即便從戰爭角度講也缺乏合理性(關于這點後文 專題論述)。沿海工業長征式的舉家搬 遷千里西進,敵未至而我先亂,造成了嚴重 的損失和巨大的浪費。它的思想根源和運作結果,與文化革命的發動、荼害、失敗 ,構成了幾乎同樣色調和筆觸的背景畫面。西部一時沒有形成生產效益,又拖垮了 沿海原有的工業底子。1966~1975年,全國基本建設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是建國以 來最底的。近2000億元投資,在“三五”期間只有59.5%交付,“四五”為61.4% 。生產效益就更低了。每百元積累所增加的國民收入也由“一五”期間的35元, 下降到“三五”時的26元和“ 四 五”時的16元。生活清樸的中國人民辛苦勞動 積累下的財富,大批大批被拋擲在西部的青山之中。其結果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 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然而無人監督,無人檢查,無人過問,也無人承擔其具體 責任,甚至今日大部分中國人也不全面了解這些情況,但許許多多的人卻承受著 它的結果。   為了與此決策相對照,這里僅舉出一個世紀以前,侵略中國的那些帝國主義 者,為最大限度的攫取中國的利益,是如何老謀深算又精于實干的。帝國主義在 中國的投資結構中,進出口貿易業、銀行業、保險業等方面的投資,始終佔極大 的比重。這部分的投資比例,1914年約為41%;一次大戰後的1930年約為50%; 1936年約為50%;換句話說,帝國主義的投資集中在有海內外銷路、市場,原材 料有保障,風險低、資金轉移靈活、利潤高的部門。通過銀行,對各種產業進行 控制、監督、情報並進行廣泛的剝削。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投資地點上,十分注重 產業和金融的群體效應和規模效益,主要應集中在上海、天津等口岸城市和鐵路 沿線地區,其結果大都攫取了較高的利潤。除了憑強制取得的政治經濟特權進行 超經濟的掠奪,除了工業技術設備較先進等因素外,他們對投資采取的科學管理 方法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入侵、投資中國,對帝國主義國家也算是一場高 風險事業。請看他們是如何評估、管理、實施並獲益的呢?   1897年,德國計劃入侵中國山東。他們很早就派出了海軍部建築顧問、海港 工程督辦、著名的海洋河道工程專家佛朗求斯到中國來。佛氏對山東整條海岸進 行了廣泛的考察,並對膠東灣進行了重點考察。事後,他起草了關于膠東灣的詳 細情況報告書。在書中,佛氏對膠州灣的位置、地勢、港口、面積、島嶼、氣候 、風向、潮汐、地質、飲水、居民、工業、交通、漁業、農業、道路、航道、房 屋、建材源、未來車站預設地點、海水含鹽度、動植物分布、海灣水深淺變化梯 度、海岸線高低變化、高低潮線情況、泊錨地等等近30項,逐一做了極其周密的 調查記錄和分析研究。連小到一塊礁石、一片沙地以後如何利用等等,無不詳細 敘述。 ⑴   正因為有了佛氏的詳盡情報資料和內行評估,德國政府強迫清朝政府簽訂了 《中德膠澳租借條約》。條約在北京簽字僅一個月,德國國會(注意此處是國會 而不是當時的德皇威廉),通過了500萬馬克的建港撥款決議案,隨後根據實際需 要,又追加了350萬馬克,做為第一期建港費用。除政府投資外,官方還起勁鼓 勵德國私人資本進行各種投資,以分享帝國利益,減輕整體風險,擴大資本強勢 ,形成廣泛的利益群體和個人。政府即可以減少投資額,又可以從私人企業造成 的進出口額擴大中收回投資及利潤。根據肥水不流外人田原則,建港工程由德商 “回利格”公司總承包,並實施工程分項目總監督,工程在嚴格監督檢查的控制 下大規模展開。   德商根據最大效益原則,同時進行移山添海和建城建港,將開闢大鮑島所出 土石料用來添築小港碼頭,在小鮑島鏟除高坡的土石料就近用于修築大港碼頭。 1901年,在當時的簡陋施工條件下,小港3年建成,然後大港動工。1904年,剛建 成的一號碼頭對商業開放,取得商業收益。為擴大商業收益,招引更多外商,同 年把膠濟鐵路延長到大港碼頭。商港繁榮促使工程加快進行,2 年後2號、4號、5 號碼頭也相繼建成開放,形成更大的港口吞吐量。租約簽訂第二年,青島市政建 設也緊鑼密鼓進行。從1898年到1906年,德國官私商人在青島邊建港,邊修 路, (青島地勢起伏大岩石多),邊通車。由于港路建設互相配合,提高了整體進度, 又降低了整體費用。等碼頭基本建成,鐵路早已開通,城建也小有模樣,吸引了大 批中外商人進行各種投資和二次建設,青島日漸繁榮。由于選址合理,青島港航線 和貨運發展很快,僅用4年,就超過英國資本多年投資的煙台港(芝罘港)。到1913 年,也即開工第15 年,青島由一片荒山礁石海灘,竟發展成為中國第六大港,而 且城內的工商經貿,已執山東牛耳。   如何發展航空工業,是當代人類最復雜最困難風險最大後果最長遠的決策之一 。航空史上充滿失誤的先例,充滿了浪費的先例,觸目驚心。下面近舉幾例︰ *50年代,英國發展發展大型螺旋槳運輸機,因噴氣運輸機時代過早到來, 樣機和研制全部作廢。 *60~70年代,英法聯合研制協和式超音速運輸機,雖獲成功,但因噪音大,耗 油多,美國機場抵制,未能投入大批生產,消耗了大量資金人力。 *甦聯仿照協和研制成Tu-144超音速客機,因安全性、油耗高等問題,未能大 量在民航航線上使用。 *美國B-70洲際轟炸機計劃,因防空導彈和殲擊機發展快,被迫放棄。 *美國F-84、F-101、F-105、F-106等機型雖已投入批量生產,但屬于過渡型號, 有較大的性能功能缺陷,或在戰爭中證明有所不足,未能保持長時間在軍中服 役。 *美國F-111,雖已生產,但使用中暴露許多問題,後來花大量經費去解決。 *美國B-1洲際轟炸機,價格高昂。雖已服役,但各種問題不斷發生,未能參加 海灣戰爭。 *前甦聯MIG-23、MIG-25及某些甦霍伊型號戰斗機屬過渡型,雖大量生產,但並 未獲得應有的空中優勢。 *台灣自行研制的IDF經國號戰斗機,試飛中問題很多,雖勉強裝備部隊,最終 還得訂購大批美國F-16和法國幻象2000-5型戰斗機,最終IDF產量有限。 *瑞典SAAB系列戰斗機,結構上采用鴨式布局,出新過早,一時無法被市場接 受,除裝備本國空軍外,基本沒有外銷訂單。… … 還有大量的知名度不高的各種型號的各國飛機,默默地生產,默默地消失。使得 凡有航空工業或基礎工業發達的國家,在研究制造飛機上,如履薄冰,如臨深淵 ,舉手投足,非常謹慎。如日本,幾次企圖獨立研制主力戰斗機和大型運輸機, 終因技術和市場等問題,遲遲未能未能拍板。以日本的綜合技術、工業、資本能 力,尚且如此,其他國家就更值得深思了。 正因為航空工業發展快,機型變化頻繁,競爭激烈,才必須格外謹慎。飛機定型 要慎之又慎,那麼,建設一個以主機為中心的航空工業基地,難道不更應該慎之 又慎嗎?那麼,到底應該怎樣發展中國的民族航空工業呢? 必 須 優 先 發 展︰ *航空基礎工業 *航空科研、試驗事業和各種先進試驗設備、航空教育事業 *適當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軍用民用結合,參與國際合作,講究經濟效益 航空基礎工業又包括︰ *主機結構和空氣動力學 *航空發動機 *機載設備 *航空材料和制造技術、制造設備 *導彈工業 *一切與航空工業有關和相當的冶金、化工、石油、機械、電子……等產業和部 門以及相關的軟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