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Militar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任何一個國家都會制定 "戰略計畫" . 這不是一種臨時性的隨機應 變. 一套戰略計畫發展可能長達二十年以上, 它的格局遠遠超越軍 事的範疇. 考量的要素包含一國的軍力, 國勢, 外交, 民情, 經濟 , 產業. 還有一項最抽象也最難掌握的, 國家的價值觀: 我們要什 麼? 重視什麼? 什麼值得爭取? 值花多少代價爭取? 歷史上德軍採用的是 "希利芬計畫" , 用三言兩與解釋, 那就是一 次 "全或無" 的大賭博: 德軍侵全力在右翼 (荷比盧) 突破法軍防 線, 左翼 (瑞士以北的防禦工事) 祇留最少的軍力防守. 這是很大 膽的計畫, 成功的話不到一年就能勝利; 失敗的話... 我們就不提 它了. 希利芬參謀長花了整個任其發展這一套計畫. 就一個 "課題論文" 來看, 這一個絕妙的佳作. 其中精確地演算出德國的動員力, 鐵路 的運載力, 龐大軍隊的補給與後勤 (信不信由你, 戰爭有百分之九 十五的部份都與打仗無關, 它比較像是經營管理術) . 然而十九世 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的一大特色是: 專業逐漸蓋過了傳統的領導. 拿鐵路管理來說, 它是一項專門的學問, 參謀學校都會為它專設一 門科目. 這些專業考量都是固定而不容變通的, 一套作戰計畫的其 他要素不容影響這些專業考量, 反而受它左右. 舉例, 因為希利芬 計畫, 德國 "必需" 侵犯比利時的中立 (這可是德英法三國之間確 立的共識) . 就這樣, 外交考量被丟出去了. 你會說: 戰爭還要顧 及外交? 當然要. 這次美國侵略伊拉克如果先獲得聯合國正式授權 , 結果就會很不一樣了. 首先, 美國不必花那麼多的兵力駐守, 聯 合國部隊有義務出動; 美國的後門海地發生政變, 他們卻無可調之 兵. 其次, 美國不必在外交上對其他強國作出那麼多讓步, 來換得 他們的支持. 兩個例子: 對俄羅斯在車城的強硬作風視若無睹; 鮑 威爾當眾閹割自己養的狗. 希利芬計畫是德軍參謀部主導的作戰計畫. 外交部, 內政部, 國防 部, 議會都沒有參與. 德皇威廉二世直到一九一零年才知情, 德國 的首相更是一直矇在鼓底, 大戰爆發才曉得. 希利芬為自己設的限 是, 德國必須在一年內取得勝利, 否則敗北. 他從頭到尾就沒有給 德軍轉還的空間, 或是外交調停的餘地: 侵犯了比利時的中立, 英 國就干預定了, 德國想退出都不行. 我並非指控希利芬為歷史罪人 , 當年他祇是訂了一套作戰計劃, 以備 "與法交戰時" 拿出來用. 從各方面看, 那都是個完美精湛的計畫書. 唯一的缺憾是, 它蓋過 了其他一切的要素. 專業壓過了領導. 德軍一九一四年採用的計畫是毛奇的改良版. 他將原計畫右翼的軍 力調往左翼一些, 讓右拳弱了一點, 左翼硬了一點. 這是一個折衝 方案, 沒有希利芬那麼大膽. 原本的豪賭, 被毛奇改成了小賭. 這 是改善了這計畫呢? 還是毀了這計畫? 我的看法: 賭博本來就不智 , 小賭比大賭還要不智. 一不該做, 二不該休. -- ※ Origin: 臺大電機 Maxwell 站 ◆ From: NK218-187-16-214.2-5.dynamic.apol.com.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