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Monkeys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本文經作者nickyang同意,收錄於熊板精華區 nickyang's blog:http://atlyankees.blogspot.com/ [數據] 怎麼看數字(3)─RBI, RISP & Clutch hitter  在我小時候剛開始看中華職棒之初,一直被強調的觀念就是打點才是一個球員最重要的 數據,什麼打擊率全壘打都只是美帝個人英雄思維下的幼稚產物,只有打點才能代表一個 球員對團隊的貢獻。  這個說法某種程度上來說沒有錯,打點(Run Batted In, RBI)的確反映了一個球員對於 球隊的攻擊有多大的貢獻,但是當你要衡量一個球員的能力的時候,打點卻成了沒有什麼 意義的數字。  只要用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就能了解為什麼,同樣是打一支安打,你的隊友是坐在板凳上 擦手套,還是站在二壘上準備跑回來得分,這樣的差異就可以決定你會不會有打點。也就 是說,如果前面的隊友上壘能力很強,後面的打者就有很多機會可以拿到打點,相反的, 如果前面的隊友沒有辦法上到壘包,後面的球員再會打也很難得到大量的打點。  傳統的棒球觀念會告訴你即使如此,一個選手有沒有「適時安打的能力」仍然會左右打 點的多寡,也就是說有些人不管前面的隊友是不是很會上壘,一旦有隊友上到壘包,他們 就會像吃了大力丸一樣變得很會打安打。於是得點圈打擊率(Runners In Scoring Postion Batting Average, RISPBA) 開始出現,它的算法是只取出得點圈有隊友的打數 作樣本,然後來估算打擊率有多高。理論上來說,即使某個選手因為隊友太肉因此遇到得 點圈有人的機會比較小,只要他的確具有「適時安打的能力」,RISPBA就應該會還他一個 公道。看起來很合理,但現在看來我們大概也可以說這仍然近乎一個無用的數據。  如果說RISPBA是一種「能力」的話,那麼即使它會隨著球員的逐漸成熟或老化而有消長 ,它應該還是會呈現出一個趨勢─逐漸衰退或者逐漸成長,一如所有其他已經被認為是「 能力」的數字如打擊率、長打率等等一樣。但事實上,當美帝的數據魔人用多名球員連續 多年的成績去分析之後,他們發現RISPBA的消長整體來說沒有任何趨勢可言,一名球員的 RISPBA可以某一年高的誇張,隔一年卻爛到想哭,然而他的OBP、SLG等等卻依然維持在同 一個水平。這個結果代表的意義就是RISPBA其實是樂透之神的傑作,是的,用中文說就是 得點圈打率根本就是誰有拜媽祖誰就打得高。  這個結論做出來之後,在棒球圈引起了很大的風暴。如果RISP是運氣的產物,那等於是 說所謂的關鍵打者(Clutch Hitter)並不存在,只有關鍵安打(Clutch Hit) 才是有形有體 的東西。我在ptt CCF 板上講到有關這個理論的時候,被拿出來質疑這個理論的人是Joe Carter,他的生涯成績如下︰  http://www.sports-wired.com/players/profile.asp?ID=9693  可以看看他在86年到97年這段時間的RBI 跟他的AVG ,對一個持傳統觀念的人來說,他 簡直是神一樣的人物,用這樣的AVG 居然可以打出這樣的RBI ,除了說他很會打關鍵安打 之外還能怎麼解釋?  但事實上,當你檢視他這幾年AVG 的變化,相對於RBI 的變化的時候,會發現一點道理 都沒有,譬如95年,他在558 個打數中打出141 支安打,只有76分打點,但是在90年,他 在634 個打數中打出147 支安打,卻有115 分的打點,六支安打差了近四十分打點,而他 95年不論是AVG 、OBP 還是SLG 都領先90年。如果光拿這兩年的Joe Carter來看,無疑95 年的那個他是比較好的打者,但是他卻在只少了六支安打的情況下少了四十分的打點。誰 能解釋這個情況呢?兩種可能是,要不就是90年當他上來打擊的時候前面總是有一堆跑者 等著讓他清,要不就是95年他忘了去安太歲,偏偏這麼帶塞。  有些人會把什麼打點的「能力」列為球員的標準配備,打點其實很可能只是一個「現象 」而已,在發明出人間金手指可以查出人類的運氣值大小之前,打點的功用僅僅可以評估 一個球員對於球隊的貢獻有多大,但是那並不表示作出這個貢獻是他的能力,Andre 舉過 一個很好的例子︰「毛利新助殺了義元就代表毛利新助超強嗎 只不過他運氣好前面有服 部小平太幫他犧牲觸擊給他打點機會而已。」  其實以台灣職棒而言,你要說服一個人RISPBA沒有意義也不必這麼囉唆,很多球員一年 遇到得點圈有人的打數不過幾十個,前面Grant44 講過,以一百個打數而言,只要多打五 支安打RISPBA就是.250跟.300的差別,更何況是幾十個打數呢?拿著五十個打數的成績叫 啊跳的,其實是非常沒有意義的事情。  在這篇文章的初稿完成將近十個月後,我看到Bill James又寫了一篇文章在討論 Clutch Hitter的問題。大意是說,儘管過去的研究從未找出任何穩定的Clutch Hitter, 但是也有可能是這些研究資料的來源被污染過,或者他們使用的方法不夠好,不能貼近事 實。  Bill James認為Clutch Hitter可能是存在的,不過以大聯盟一年一百六十二場來講, Clutch Hitter能給予的幫助可能只是比起別人多了幾支長打而已,換句話說,同樣能力 的兩個打者,具備或者不具備關鍵一擊的能力,一年打上五六百個打數下來,打點的差距 可能只是區區幾分而已。即使以Bill James這篇幾近翻案的文章而言,用RBI來衡量一個 球員依然是極為不公平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