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Monkeys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王建強效應 ‧HIT!職棒迷 2005/05/06 早在金剛隊時,王建強就曾經當過一陣主力先發選手,尤其在打者天堂的台中 球場,王建強的長打能力更形特別,所以還經常被拿來與年輕剛出道時的張泰山 相比較。但是王建強的缺點是沒有守備位置,除了指定打擊之外就只能守一壘, 也會讓教練們感到心驚膽顫。 【文/袁定文】 還記得那是在數年前的台灣大聯盟時期,台中金剛隊出了一位身材壯碩的年輕選 手,雖然打擊率不高,但是出棒很有力量,球只要被他打中,都是像從棒子上跳 著(Jump)飛出去的。而且此選手站上打擊區,面無表情,十分冷酷,任何關鍵 的時刻都不顯緊張,因此常能神來一棒,逆轉戰局。 當時為了轉播球賽的效果,方便觀眾認識及記住這位球員,因此替他取名為「殺 手」,由於其背號又為「一號」,所以就自然的成為了「一號殺手」,他就是「 王建強」。 La new熊的球員再生工廠 早在金剛隊時,王建強就曾經當過一陣主力先發選手,尤其在打者天堂的台中球 場,王建強的長打能力更形特別,所以還經常被拿來與年輕剛出道時的張泰山相 比較。但是王建強的缺點是沒有守備位置,除了指定打擊之外就只能守一壘,也 會讓教練們感到心驚膽顫,再加上年輕球員都具有的「不穩定性」通病,造成偏 低的打擊率,自然使一切以戰績至上的球團對王建強失去了耐心。 於是乎,在經過了一次較長時間的因傷休養之後,王建強這位被稱為「一號殺手 」的年輕新秀,就這麼曇花一現的在球場上消失了。 直到去年,當La new接手原本的第一金剛隊,開始積極籌組二軍,在球員不足的 情況下,大手筆的推出「球員再生工廠」的計畫,讓那些仍具有潛力,但是卻一 時找不到棒球舞台的年輕選手,有再一次回到球場,證明自己能力的機會。王建 強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從社會中的一個完全被遺忘的角落又被找了出來,重新站 上職棒的戰場。 為什麼他會被迫離開球場? 季前的熱身賽,王建強的棒子熱得發燙,好像他離開球場的這幾年,是躲到深山 裡練成了絕世武藝,成為了武林高手。因此當球季開打之後,熊隊在林智盛及潘 忠韋兩位主力打者都因傷缺陣的情況下,王建強自然成為遞補上來的先發打線的 一員,而且排進了中心打者的位置。 熊隊前4周的16場比賽,雖然戰績不佳,只拿下5勝,而王建強二成出頭的打擊率 似乎也並不十分起眼,但是他擁有兩場勝利打點的記錄卻是全隊最高,這表示到 了關鍵時刻,當王建強站上打擊區時,他依然具有那殺手的本色,令對手不敢輕 忽。 只是令人納悶的是,像王建強如此有潛力、值得培養的選手,為什麼會被迫離開 過球場?我們的棒球界給予年輕球員的機會是不是太少?對於年輕球員的耐心, 是不是也太短暫了? 天才需要時間磨練 鈴木一朗在剛進職棒的時候,並不是馬上就變成了一位優異的打擊者,而是經過 了二軍的磨練,甚至被球團送去夏威夷參加冬季聯盟的比賽後,才形成今天世界 安打王的鈴木。至於對具有長打能力球員的養成,根據美國大聯盟的經驗,則更 是需要較長時間的耐心等待。 全壘打王索沙(Sammy Sosa)初進大聯盟的頭四季(1989至92),394場出賽, 近1300個打數只有37支全壘打(卻被三振了358次),平均近11場球或35個打數 才能出現一發全壘打(然而平均每3.6個打數就要被三振一次),相信很少有一 支台灣球隊能夠接受這樣數據的全壘打選手。 而現年40歲、本季高薪加入天使隊的芬利(Steve Finley),更是在大聯盟生涯 的頭7年(1989~95),總共才擊出47支全壘打,要平均將近20場比賽或72個打 數才能出現一發長打,早被定位為靠守備及速度的助攻型選手。但是在1996年的 球季,已年過30的芬利突然單季擊出30支全壘打,並且在接下來的9個球季,平 均每季超過26支(去年有36支)。 類似這種神奇的長打能力大爆發,也許令人感到驚奇,但是在美國職棒大聯盟的 悠久歷史中,卻是經常可見。因為經驗告訴我們,具有長打能力的選手需要時間 培養,你不知道哪一天,當球員的竅門一開,從此一位全壘打王就此誕生了。 潛力球員就這樣消失無蹤 鈴木一朗、索沙以及芬利,很幸運的都不是生處於台灣的棒球環境,因此他們能 有足夠的機會及時間去成長,而成為今日偉大的選手。然而生長在台灣的棒球選 手,可就沒有如此的幸運了,自學生棒球及服役過後,能夠進入到職棒的球員總 是必須馬上在球場上有所表現,因為台灣沒有所謂的二軍或是小聯盟制度,能夠 提供年輕選手「錯中學」的空間。所以我們經常看到才進職棒一、二年,或者甚 至才幾個月的球員就慘遭解約,黯然離開球場,從此消失無蹤。 曾經有一位在高中畢業,等待服役的青棒球員,以將近190公分的優異體型,被 多位美國球探評為少見的「五項全能」(Five tools)的選手,那就是會打安打 (Hit)、具長打能力(Hit with power)、能守(Defence)、能傳(Throw) ,並且有速度(Run)。當時如果能夠的話,這些球探都希望能夠馬上與他簽約 ,帶回美國去。然而兩年後,這位球員自軍中退役,加入職棒,雖然潛能依舊, 但是不穩定表現所打出來的數字並不亮眼,於是遭到與王建強相同的命運,在不 到25歲年紀的情況下就被球團解約。 期待產生王建強效應 同樣是亞洲的球員,相類似的體型身材,為什麼台灣沒辦法出現像鈴木一朗或是 松井秀喜這般世界級的優秀打擊者,我們是真的沒有好的人材,還是我們只是沒 有耐心等待這些優秀的球員成長、茁壯? 王建強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就像一塊未經琢磨的樸玉,需要到小聯盟不計勝負 的比賽中長期磨練,將來才可能是另一個張泰山,或甚至是另一個松井秀喜。我 們希望由於王建強的效應,能夠促進職棒的球團及教練們,對年輕有潛力的球員 ,有更多的耐心及提供更多的成長機會。而真正釜底抽薪的根本之道,當然就是 二軍制度的建立,這樣我們才不致於可能錯失像鈴木或是索沙這樣的棒球人才。 【Hit!職棒迷5月號】 http://0rz.net/e00kr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62.14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