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Monkeys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一、 每年四五月這段黃梅時節,蘭陽平原的雨,總下得跟祖母的頭髮一樣細密妥溜。手套、裝 備放不到兩天,就悄悄長出淡淡的灰白黴菌。甭提甚麼練球了,在那些迷濛的日子裡,操 場永遠泥濘,呈現稀巴爛的狀態,根本不堪一踩。 慶仔一夥人只能在走廊上跑步,每天持續三個小時,一連六十天,整整兩個月。你說:對 小學生而言,這樣子的跑步份量不會太誇張嗎?是啊,但更不可思議的是,到了比賽前的 一個月,跑步的份量只會更多不會更少,每天四五個小時是菜單上的基本菜色,慶仔一夥 人只有老老實實地吞下去。 「跑步是身為一個棒球員最基本的功課!跑步不僅可以鍛鍊體能,對於強化下盤更是有很 大幫助!」豐教練說,下盤很重要,不管是投球還是打擊的動作,都需要運用下半身;吃 不到下半身的力量,充其量只能算是半套。所以真的要說起來,跑步不但是棒球選手的基 本功課,而且還是重點課題咧。「尤其是投手!好的投手必須要有完投比賽的能力。」所 以對投手來說,跑步的份量只會比其他人更多,沒有練投的時候,多跑步就對了。 顯然慶仔已經非常習慣跑步這件事了,他很會跑,很能跑,跑很快,跑得久。記得去年球 隊剛成立、還在挑選球員的時候,豐教練一開始就只是每天叫大家跑步,每天每天,每天 都跑,不論天氣如何,陰天晴天,或者有沒有下雨。縱使大家都累得像狗也不能怎麼樣, 教練可是兇得很;因此受不了而退出的也不是沒有,但如果想繼續待在球隊,就得乖乖聽 教練的話。最後留下的,不偏不倚,剛好是九個人。 慶仔說,其中信傑的球感和協調性最好,是遊擊的不二人選;國興對飛球的掌握不錯,加 上腳程飛快、守備範圍廣,自然就被丟到外野去;康民的角色正是所謂的工具人,除了平 時和信傑搭檔鎮守二、遊大關,也能移防外野;小穎的守備協調性雖比不上信傑和康民, 但反射神經不錯,擺三壘剛剛好;阿翔是個小胖子,但臂力不錯,天生適合當捕手。那麼 投手呢?一支球隊裡最重要且耀眼的位置。 「還用說?當然是我啊。」慶仔露出一口潔白的門齒。 那年在台東進行的全國少棒錦標盃賽,一口氣就鏖戰了七天,單淘汰的賽制,每一戰都是 決戰。而這七天裡的七場比賽,每一場「剛好」都是由慶仔掛帥先發主投,並且,每一場 全都完投到最後。 最後一天冠亞軍賽的對手,是地主隊泰源國小。陣中球員清一色是原住民,身材雖然不見 得魁梧,但每一棒都很會打安打,而且跑得又飛快,一旦讓他們上了壘,二話不說一定就 是狂盜壘包。泰源國小可以說是這次盃賽裡實力最強硬、最不好對付的一隊。 果不其然,雙方有來有往,一路纏鬥到最後一局。而事實是,六天以來連續出賽的慶仔早 已疲憊不堪,球路幾乎無法壓制泰源的打者,每局至少都挨了三、四支安打。幸虧隊友的 守備全都有如千手觀音上身:信傑和康民聯手策動了三次雙殺、小穎撲下了兩顆極有可能 穿出三遊防線的球、阿翔也成功抓到了兩名想盜壘的跑者,大家同心協力化解了好幾次大 局危機。雖然一路落後,但比賽進行到五局下,分數都還沒被對手拉開,運氣確實都在慶 仔他們這一邊。 直到六局上半,國興奮力一擊,打出一支右外野方向清壘的三壘打,一口氣將原先落後的 分數扳平!接著只要順利度過下個半局,比賽就可繼續延長,也就還有勝利的機會。 六局下半,慶仔一上來馬上解決了對方的第八棒,接著又以拿手的指叉球三振了對方的九 棒打者,氣勢一片大好!然而,不知為何,慶仔連續投出兩次四壞球,保送了對方的第一 棒與第二棒打者。此時,場上的九個人肯定全都想著同一件事:沒關係,只要再穩穩拿下 一個出局數,就可以結束這個半局了。 豈料,對方的第三棒打者忽然擺了一個短棒,慶仔下丘、接球、傳一壘可以說是一氣呵成 ,但這兩人出局第三棒短打的雙盜壘戰術實在是太過於出人意表,終究還是讓對方跑出了 一支內野安打,形成滿壘。 面對第四棒,氣力放盡的慶仔投到兩好三壞。一顆偏高的指叉球,被打者狠狠地掃出全壘 打牆外。 只見到一群人歡天喜地衝出休息室,跑到本壘拍打他們英雄的頭盔和屁股;另一群人則拖 著疲憊的身軀慢慢地走到投手丘,輕輕拍著蹲在地上站不起來、用一咖大手套遮住臉的投 手的肩膀。就這樣,總是在遺憾的淚水中,比賽結束了,一切就只是這麼剛好而已。十一 、二歲的小學生哪懂得甚麼叫作人生?但他們知道每天跑步練球,為的就是要贏這場比賽 。他們和你我一樣,只是不喜歡輸的感覺。 之後一個月,他的右手完全舉不起來。「你說冰敷嗎?從來沒有耶,在那個年代。」露出 那一慣潔白的門齒,「痛喔?多投幾球,撐過去就不會痛了啊。」慶仔笑著說,不知道他 是不是在開玩笑。 -- 這是我正在寫的作業的開頭 非常能體會原PO的感觸 只要想想,曾經有某個年代不為人知的姜建銘 或是林英傑之類的人就在你身邊 那種感覺的確是非常微妙的 帶點辛酸無奈又覺得有你真好 可惜台灣的環境虧欠你的滄桑 ※ 引述《thsplokmijn (也無風雨也無晴)》之銘言: : 這一篇先推再寫 : 早期,現在,或者未來並不是只有雄哥這樣的遺珠的 : 我哥63年次,我是65年次的,從我小三那一年我們就接觸棒球了 : 印象中有看過84年奧運的轉播,那時的世界賽是連凌晨轉播都會爬起來看的 : 大概打到我哥要上國中是一個轉淚點,那是不乏有棒球學校少棒的選拔 : 然而在家母的反對下,她認為從事體育活動會影響課業 : 那時的棒球環境沒有職棒,也沒有比較知名的旅外選手(大概就後來的二郭一莊) : 所以她認為如果把棒球當做是一份事業是個看不到的未來 : 我相信在那時很多深愛棒球的人,也許因為這樣,也許就成為人家所說的遺珠 : 後來我哥就只能陪著鄰居去高市立德棒球場參加選拔,記得是忠孝國小的 : 我鄰居有選上後來就轉學了,而我和我哥上了國中所謂的A段班後也很少打球了 : 當然啦!對棒球還是有相當大的熱情,我哥前陣子邊準備考試邊玩風雲總教練 : 然後還會說他今天又怎樣怎樣的,聽說有一陣子還玩到前百名 : 不過大概也是因為沒太多時間看管就沒玩了 : 嗯!有時候人生就是這樣,在一個點的抉擇不同就差之千里了 : 誰知道當初我哥的母校中正國小沒多久後就成立少棒隊了 : 誰知道在不久的將來王建民在大聯盟發光發亮 : 還有一大堆等著發光發亮或曾經發光發亮的旅外選手 : 但是我只能說即便這樣,選擇這條路的人還是很有勇氣,值得嘉許 : 很多人只是看到職業選手光鮮亮麗的一面,往往沒有看到在養成階段的磨練 : 這條路並不輕鬆,也須要球迷不斷的支持,才不會有更多的遺珠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34.208.3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