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NCHU-Mount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文轉錄自 Hiking 看板] 作者: ArthurLee (天空漸漸亮起來) 看板: babybug 標題: [轉錄] 尋找遺忘的心靈秘徑 (沙韻之路) 時間: Sun Mar 5 10:11:53 2006  轉自:商業週刊生活專刊 尋找遺忘的心靈秘徑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933 期 作者:馬萱人 一段被遺忘的先民歷史、一條地圖上沒標示的路、 一個孤獨探險的專業經理人持續五年的探索,重現「沙韻之路」傳奇 我選擇了較少人跡的一條,使得一切多麼地不同。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不曾走過的路」(The Road Not Taken), 美國詩人羅伯.佛洛斯特(Robert Frost) 二○○五年,梅雨季前,宜蘭南澳山區。 台証綜合證券總經理林克孝,正在無路叢林中奮戰。 一個踉蹌,他在久無人跡的濕滑小道上突然跌跤, 太陽穴正好重摔在一顆石頭上。 他慢慢站起來了,不吭一聲。還好,血沒有流出來。 這一跤讓林克孝整晚不敢多牽動臉部肌肉,因為動就痛, 而往後還有五、六天的路要開。 這是林克孝第十度將他最寶貴的休假,獻給南澳山區。 這片無人常居之地,屬於大濁水溪及其周邊河川流域, 前者即是登山家楊南郡所稱的「台灣亞馬遜河」。 到崎險山區「度假」,實在不像CEO的休閒活動, 尤其這兒無法順便練習人脈學、談談好生意。 但是,任職金融界的林克孝說:「The rest of my life,我都要做這件事。」 「這件事」,源起於五年多前。他曾到宜蘭南澳山區走走, 後來又偶爾在《台灣探險隊》書中,看到南澳泰雅族聚集地舊武塔國小遺跡。 這片山區,藏了一個泰雅少女的真實事蹟: 遠在一九三八年,一位十七歲的流興社女孩沙韻.哈勇, 在從深山裡為日籍老師背行李出來、送他到南洋當兵時,不幸被河水沖走。 泰雅族人為她寫了一首歌,當時的日籍統治者則拿這故事當皇民教育題材, 還為沙韻拍了一部電影、鑄了一口鐘。 然後,這一切又隨著台灣光復淡去, 只在蘇花公路旁留下一座說明碑,以及那首「沙韻之歌」——後更名為「月光小夜曲」, 一首四、五年級以上的人大約聽過、卻多半不知其來由的抒情民歌。 餘暇時間經常閱讀今古地圖文獻、在紙上爬梳山林路線的林克孝, 卻找不到詳盡的舊武塔部落及其以西之流興(遼很)社、 布蕭丸溪及溫泉、砲臺山等地的路線。 因為國民政府來台,將泰雅族遷至山下、刻意打散各部落重組成新社區之後, 舊有宗族組織瓦解,泰雅人山上的老家和「日本路」 (當地人對古道的稱呼,因在日據時代興建)隨之煙飛灰滅,隱入叢林。 再也沒多少人記得這段過去。 其實,南澳南溪、大濁水北溪(和平北溪)流經的這一大片山區, 是泰雅族的歷史大動脈。它甚至可能是部分泰雅先祖當年從西岸的新竹、苗栗一帶, 遷徙至東岸的路線之一。 只是這沿途斷崖、深河遍布,林克孝始終參不透到底他們如何行走其間。 泰雅族一路走來的智慧,少有人好好做文字紀錄。 一股對未知自然與人文的純粹好奇, 以及對山的熱愛, 最後,林克孝心中召喚的聲音還是響起了。 那是去走那條「不曾走過的路」(The Road Not Taken)的聲音。 他決意脫下西裝,背起重裝備,自己到山裡找答案。 對林克孝來說,這並不是他第一次去山上找路。 十七歲,就讀台北成功高中的林克孝,就和同學創辦了登山社, 每個週末幾乎都在山上、而不是圖書館裡度過。 當時仍然相當難行的新竹司馬庫斯古道,這群膽大高中生已全程穿越。 但這趟歷險碰上寒流,一行人沿著稜線暗夜尋路, 「幾乎每人都有抽筋現象,幾乎每人都有墜崖紀錄。」他在當時的高中校刊寫道, 「其實根據地形和方向,我有把握沒有迷途,只是時間太雜譜。」 在真正的山中找路的本領和欲望,林克孝近三十年前就展現了。 這位山上的老靈魂,後來考上台灣大學經濟系, 在台大登山社社員最多最風光的八○年代初, 依然是風雲人物(另一個校內職銜則是台大詩社社長)。 山下文狀元,山上武狀元,台灣的技術冰攀風潮,林克孝是啟蒙者之一。 到了大三,他更和其他四位山友創下玉山東峰北壁的首登紀錄。 北壁這條「路」(如果有的話)近乎垂直,非常人能行。 林克孝等人的第一次挑戰挑在冬季雪攀,結果是完全上不去。 第二次攀登則是五個人在半山腰以繩索互相確保過了一夜,第二天才大功告成, 在台灣登山紀錄中留下一筆。 甚至曾有山友形容,如果當時台灣要組登世界第一高之珠穆朗瑪峰的探險隊, 林克孝絕對是人選。 他承認,大學時讀英文版《登山聖經》(Mountain Engineering,其時尚無中文版), 可比念經濟學教科書還勤。 日據時代的博物學家、探險家鹿野忠雄, 高校、大學時期在台灣瘋狂登山的影子,隱約在他身上看得見。 無論如何,隨著學業、家庭和事業的發展, 山間歲月終究和林克孝漸行漸遠。 留學去的林克孝,沒走上台灣多數山友拚百岳、甚至國際名山的路。 近二十年過去了。沒想到,現在吸引這位高手重出山林的, 竟是一般以登頂為主的山友不很愛爬的中級山。 為什麼征服高峰不再是他現在的目標? 原來,和山顛的三角點合照本就不是他的志趣。 「沙韻之路」及其身後被遺忘的先民歷史,才是他今後最想去的顛峰。 不過,老天爺並沒有在他第一次造訪時就給對方向。 二○○○年春季,他好不容易請了假, 來到南澳南溪舊栴壇駐在所附近河床的登山口, 卻百尋不得到底該從哪一段林間切上山。 從來也沒有一份清楚的地圖標示這些古道。 他最後只好回家。 奇妙的是,同一年數個月後林克孝再度來到這河床時, 幸運遇到一位泰雅族人指路。 確實的入口,竟就在上回他坐下來休息兼發愁的那塊大石頭之後。 但找著了路口,也不表示此去即是康莊大道。 平時坐在寬闊辦公室裡的總經理, 到了山上,通常得連續三、四天甚至一週過著極簡生活。 睡的是睡袋帳棚,吃的是麵條罐頭。 能有間小獵寮棲身算是高檔享受, 大部分時間他得找水源來回提水袋, 沿途還得眼觀八方躲開原住民朋友設的吊子(捕獸陷阱), 免得路還沒找著、人就先掛在樹上了。 而廢棄已久的「日本路」斷斷續續,碰到沒路,就要開路。 一把刀子和能直上直下山坡的體力,就是披荊斬棘的工具。 即便路開出來了,模糊的線索也常將林克孝帶到完全不同的方向,弄丟了古道。 有一回探勘,更是一場完全的「洗禮」。 資深山友林克孝誤判情勢,以為可以單日走完某段路回登山口,頭燈就不帶了。 結果是,月亮出來了還在叢林裡摸索。 為了防止迷路,他只好跳進水深及頸的河裡,憑著微弱的溪水反光往下流走出去。 就這樣,連他初期非正式的探路, 林克孝總共去了十次左右, 前前後後花了近五年, 才終於在去年完成了他第一階段的古道探勘, 在地圖上正確的標明沙韻之路。 上河文化出版的《台灣高山全覽圖》便正式收錄他的資訊。 故事尚未結束。 山是活的,開出的路,還會再度消失。 就算是初期探勘所到之處,再次造訪也不一定尋得到。 我們這回跟著林克孝重訪舊武塔國小, 就深陷於一整個下午的叢林迷宮中。 聽說,從紮營地——林務局破工寮到這國小之間,曾有條古道。 但走出工寮放眼望去,哪有任何遺跡,舉目所及盡是茂密林木。 林克孝憑一把刀,在完全無路的山坡左右揮舞,奮戰糾結的雜草樹枝。 不過,舊武塔國小遲遲不肯現身, 有些角落我們已經來回數次,但就是不見國小大門前的遺柱。 不時傳出的驚叫聲則持續增加, 因為,一下子有人被人般高的藤蔓打中,一下子有人跌坐在螞蟻窩上…… 掙扎好幾個小時,就在一隻飛禽低空掠過大夥兒頭上時, 通往國小遺跡的幽境神秘出現了。 林克孝站在費了好大的勁才在古木之間找著的國小廢墟前, 突然有點孤獨的、自己說起話來: 「我實在很難跟人解釋,我為什麼要來找這個遺址。」 走這條較少人走的路,的確注定寂寞。 但是,他已經說了:「The rest of my life,都要做這件事」。 而僅在幾年間,這片山林回報他的皆是豐饒,且似乎沒有盡頭。 隨著一步一步串起來的日本古道往深處走, 他陸續找著了一些小學及駐在所的遺跡, 其中尤以沙韻的母校——流興國小遺址及其周邊社區最為驚人。 一層又一層的石造駁坎(類似地基),證明當年這兒可是人丁興旺。 林克孝驚嘆過往人類在山間生活的輝煌, 有時候,他光看到一座破水泥橋就特別感動。 在沙韻之路之後,還有更想不到的壯觀場面。 中海拔區多是綿密樹林,視野比不上高山遼闊, 但他曾在和平北溪海拔一千公尺左右之處, 霎時見到一大片宛如飛機場的平緩草地。 這片世外桃源,讓他看得呆掉,久久不能忘懷。 在山中和泰雅族朋友建立的友誼,更是林克孝最珍惜的。 事實上,泰雅族並不像外界想像般不回老家,現在山裡活動多的很。 藉著問路,他逐漸認識了一群泰雅族大小朋友。 該族的歷史,也從這群朋友口中越聊越多。 林克孝這一回上山,非常關心自族歷史的國小實習老師小韋就告訴「林大哥」: 他曾聽族中長老說,山上的哈卡巴里斯社是當年力抗日本軍隊最久的一支。 林克孝聽了眼中簡直要冒出火花,恨不得下回探勘馬上就去。 而且他也真的即知即行,只要下個月一有假,林克孝就會再度出發。 「Story makes this place special.」 林克孝說,年輕時爬山,目的就是最簡單的爬山。 他感嘆自己當年走過八通關古道時看見幾根老柱子, 連問都不會想問一聲那是什麼, 「還沒有那個sense」,林克孝說。 現在他爬山,「則是做一個區域的思考」,深究其中路線變化與人文活動的關係。 海拔高度、登頂與否,再也不重要了。 也許哪一天,他真能從東岸越過最深處的比亞豪, 抵達西岸,就像台灣的原住民。 他一點也不介意在破爛工寮、無人古道上紮營, 或是得在水中行走、林間砍路。 他知道山不會虧待他,每當他多找到一小段路或一小塊駁坎, 都會獲得一場靈魂深戲的賞賜。 *採訪後記 「沙韻之路」的第二晚, 我們投宿一座只剩幾根柱子和幾片板子的爛工寮。 大部分木材早被原住民拆掉當柴燒了。 「旅館」地面則頗似加州豪華海灘「圓石灘」(Pebble Beach), 但帳棚搭於其上、房客得整晚順著凹凸的石頭睡成S型,滋味不太豪華。 但林克孝說,這個露營地非常好。 不過還有更棒的:他曾經直接在這山區的古道上露宿, 想想一定不會有旁人要借過,就覺得真享受奢侈。 我們只能說,當林克孝踏入宜蘭南澳這片山時, 還真有日本人一回到家就喊「我回來了!」的高昂感覺。 平常在山下訪問他的金融本業,問題再尖銳他也一樣語氣平緩溫文儒雅。 但一到了山上,一開始聊山的事,他的聲音就終於有點起伏了。 林克孝主動興奮說起當年首攀玉山東峰北壁時, 幾個人得用繩子掛在山腰上過夜的驚險, 半夜還得極力勸阻想解手的上方隊友、絕對不可就地解決的趣事。 接著,林克孝又想起從前在某山莊,見識過一位原住民在黑暗中徒手抓鼠的絕技, 他甚至還學起老鼠被抓時吱吱的叫聲來了…… 這是在都市中看不到的總經理林克孝。 他在山中完全釋放,不只對山,也對山裡的人。 他愛上了這片天地,也希望能和在這兒認識的泰雅朋友一起做點什麼。 認識了對原住民歷史相當有感覺的小韋老師後, 「林大哥」回台北就寄上一大落相關書籍給他。 前陣子一聽到小韋在山中被落石擊傷,林克孝更是專程開車至南澳探望。 上個月底,他又前往南澳會見武塔村長及牧師等長老, 討論籌組非營利協會的可能,以有組織且科學的方式全面探勘、紀錄泰雅遺跡。 他真的打算花一輩子做這件事。 林克孝說,也許真有那麼一天,他能和當地人一起, 協助帶泰雅小朋友回山中老家。 這條路,無論有形、無形都不容易走,但是,找路,永遠是林克孝的最愛。 林克孝小檔案 出生:1960年 學歷: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經濟學博士 現職:台証綜合證券總經理、袖珍博物館董事長 登山經歷: 17歲合創台北市立成功高中登山社 21歲與其他四人首登玉山東峰北壁 40歲開始探勘宜蘭南澳山區古道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21193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21193&p=2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21193&p=3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21193&p=4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21193&p=5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21193&p=6 --    Who can find the answer      to stop the answer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31.163.173 ※ 編輯: ArthurLee 來自: 61.31.163.173 (03/05 10:26)
ArthurLee:因為最近有人提到武塔和沙韻紀念公園 所以轉貼上來 03/05 10:27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38.17.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