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NIUECE91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我覺得這篇報導說的蠻好的~ 裡面也有提到我們宜蘭大學... 大家一定要多看看 ------------------------------------------------------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4/2188257.shtml 「國內高等教育毫無長遠規劃,早說要建立退場機制,也只聞樓梯響,監察院痛批教育部 『教改不彰』,我認為沒什麼不對。」台大校長陳維昭直言台灣近年大學教育怪現象,毫 不客氣站到教育部的對立面。 陳維昭擔任台大校長十二年,正好是台灣高教急速擴張,投資減縮的階段,近幾年他大聲 疾呼,大學應分級發展,透過評鑑、退場機制,把有限的資源拿來發展重點大學;但他的 警語未受重視,眼看高教發展,宛如失準的船舵,左右擺盪,陳維昭有深入觀察,更有熱 切期盼。 以下是陳維昭的訪談,以第一人稱記述。 早在四年前,我在一場研討會中提醒教育部,缺乏一貫的高等教育政策,放任國內大學倍 增,逐年刪減大學經費,等台灣加入WTO,面對大陸、歐美大學競爭後,勢必有大學倒 閉。當時貴報以頭條大幅報導,教部卻不痛不癢說,十年內不可能有大學倒閉。 部長換太快 政策跟著變 如今才不過四年,部分大學缺額已非常嚴重,今年大考三科總分更不到七十分就有學校念 ,等著看,很快就有大學要倒閉。少子化等因素對大學招生有衝擊,早已預見,但教育部 這四年光是核准新設或升格的大學卻不只二十所。 台灣高等教育政策最大的問題,在教育行政的不確定性,部長換太快,每換一位,就有不 同的理念與措施,原本已經確定的政策又有轉變。像日本文官制度很健全,誰來當教長, 影響教育政策很小。 尤其非教育因素,常影響高教政策,像教育部原本規定學費自由化,但因民眾反彈,就改 變初衷;才說不准再新設國立大學,卻因選舉考量,核准新設宜蘭、聯合等大學。 教育部長杜正勝憂心大學高中化,研究所大學化,我認為不盡然。以台大為例,好的學生 還是很好,但也有別的學校老師說,學生程度差到不知該怎麼教。但這些學校不敢輕易讓 學生退學,因為擔心沒學生,沒有收入,學校會倒閉。 憂國防役 影響留學意願 現在社會更多元,需要學習的東西變多,學生把時間分配到更多不同事物上,讀書時間的 確比較少,但不能說他們素質都變差,只能說他們變得比較分心,但取得資訊管道多,學 習速度也快。 我比較憂心的是,國防役人數不斷增加,把很多原本想出國留學的資優生吸引到產業,一 旦他們習慣多薪、穩定的工作環境,自然不願再留學或讀博士,對高教品質有長遠影響, 政府要儘速檢討國防役政策。 教育當然越普及越好,但如何兼顧質跟量 ?台灣目前最大的問題,是專科都想升技術學院 或科技大學,科大又想變成綜合型大學。但大家都想變成台大,行得通嗎?以美國加州為 例,有九所頂尖大學構成加大系統,著重研究;其次是研究、教學兼重的一般州立大學; 最後才是技職導向的社區大學,三者各司其職,互通有無。 理想的高教 以加州為師 加州這種「分層次的高等教育」,才是理想的高教。我常以台北工專(現為台北科技大學 )為例,早期畢業生比普通大學生搶手,但改制科大後,教學內容趨近一般大學,特色模 糊掉了,學生不再像以前那麼好用。 「去高職化」絕對是不對的!社會需要不同層次、專長的人,不可能每人都能當經理,更 非所有學生都適合一般的大學教育。政府應建立完整的分級證照制度,賦予不同待遇和社 會聲望,技職校院絕對有存在價值,畢業生也較具競爭力。 歐陸許多國家,都重視技職教育,像荷蘭不到十所大學,卻有七十多所技職院校;德國技 藝高手收入,遠高於一般大學畢業生。 高等教育若能分工、分級,普及化沒什麼不好。公、私立大學比例要怎麼訂,就很難說, 公立大學目前只占兩成多,可再適度增招,但政府一定要給資源。 除了質量失衡,台灣高等教育另一大危機,來自國際競爭。二○○○年時,在亞洲的大學 裡,台大頂多輸給東京、京都等幾所日本名校,上海交大去年公布的全球大學排名,台大 排一百九十名,在大陸、香港、新加坡等華人國家中居冠,但政府再不增加高教投資,台 大遲早會被追過去。 十二年前我剛當校長時,政府對國立大學學生的投資約每年每人新台幣廿一萬元,但目前 只剩下十三萬元,還不到東京大學的十分之一、香港中文大學的七分之一,韓國漢城大學 的三分之一,要我們怎麼和別人比? 政府準備在五年內投入五百億元,達到至少一所大學在十年內進入世界一百名內,至少有 十五個系所或中心,亞洲排名第一。大方向是對的,但我算過,即使一年一百億都只給台 大,每位學生獲得的資源仍然不如漢城大學。 更何況,日、韓及大陸早就在推動類似計畫,光五年五百億根本不夠,應該還有第二期、 第三期不斷延續下去。台大若連亞洲的大學都比不上,談什麼世界一流? 了解越多,只會讓我更憂心。像香港大學教授平均薪資是台灣的四倍,高級人才還有額外 補助;韓國的先進科技學院(CAIST),今年則更請來與崔琦同獲諾貝爾獎的Laughlin擔 任校長,年薪高達六十萬美金。我明年就要卸任台大校長,校方即使開放國際徵才,恐也 聘不起諾貝爾獎得主當校長。 台大以自籌款設講座教授,一年最多只能多給五十萬到一百萬元薪水,很快就被挖到中研 院當特聘研究員,台大連國內的競爭力都不夠,還談什麼國際競爭力。 若辦學佳 收費高又何妨 學術界常說:「中國大陸是在社會主義的環境中,用資本主義的方式辦教育;台灣是在資 本主義底下,以社會主義的方式在辦教育。」北大特聘教授,可以比照他們在歐美的待遇 支薪,我們呢?教育部在資源和制度都應再鬆綁。 要不要限制學雜費調漲,和政府投資教育多寡有關,現在政府既不願多投資在教育上,就 應鬆綁學費政策,國立大學仍應適度限縮,私立大學則根本不用管,現在私大那麼多,如 果學費太高,辦學又爛,遲早會被淘汰,但若辦學佳,收費高又有何妨? 為維持大學素質,建立大學評鑑制度,是當務之急,評鑑結果應該公開,讓家長及學生作 為選填志願的參考。 【2004/08/16 聯合報】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4.1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