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NTUFS-89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原生質體的分離與培養 原生質體:去除細胞壁後,僅為一層細胞質膜所包圍的細胞,可以像動物細胞一般進行細胞融合。其特徵為: 1. 易以人工方式誘導使之產生突變 2. 仍具遺傳訊息 3. 在適當環境培養下,可經由細胞分裂形成細胞團、癒傷組織,進一步形成完整植物 原生質體的分離操作 必要條件:整各過程需在無菌環境中操作。 1. 植物材料的選擇考量:植物體部位﹝任何部位均可,一般多以葉片為主﹞、植物遺傳特性、植物生長的條件﹝溫度、溼度﹞、生理狀態、生長年齡 2. 材料的前處理:目的為提高原生質體存活率。改變細胞滲透壓,已減少高滲透對細胞的傷害,使分離的原生質能適應培養環境,提高生產率。兩方法: (a) 黑暗處理 (b) 前培養處理:將葉片先培養於與原生質培養基同滲透壓的溶液後,再行去除表皮及酵素分解操作。 3. 細胞壁之去除: (a) 機械法:早期使用,但所得原生質產率不高 (b) 酵素法:以纖維素?、半纖維素?﹝協助纖維素去除細胞質﹞、果膠?﹝溶解細胞間質使細胞分離﹞、軟浸?混合液溶解植物細胞壁。 在酵素分解過程中,為保持操作時酵素活性,PH?必須於一定?,因此在溶液中加入生化緩衝溶液﹝常用MES﹞;操作中為保持原生質安定,需在培養基中加入滲透壓穩定劑,可使細胞壁較易被分離,提高原生質產率。滲透壓穩定劑可分兩種: (1) 糖溶液穩定劑:使用蔗糖、葡萄糖、糖醇,其中以甘露醇較常使用。蔗糖與葡萄糖在培養過程中可被微生物代謝,因此對細胞生長極為有利。 (2) 鹽溶液穩定劑:為使原生質保持在良好滲透壓下,在實驗中常於糖溶液中加入鹽類離子,通常添加氯化鈣、聚葡萄糖硫酸鉀。以溶液濃度僅可能降低,以確保原生質活性。 4. 酵素分解後處理:將去除細胞壁後的混合容易通過尼龍網過濾,除去為被分解的組織。將濾液離心分離,除去上層液。將沉澱懸浮於培養基中再離心,反覆清洗3-4次,以將酵素洗靜,避免培養過程中破壞原生質。 5. 原生質的純化與鑑定:一般以沉降法,利用比重不同而分離。也可使用上浮法、密度梯度離心法。 收集到的精緻原生質可以下列方法鑑定,判斷其存活狀況: 外表觀測法:原生質一般呈球形,外膜平整,且可看到布朗運動及胞質的流動。 染色鑑定法:一般使用含螢光物的脂化物,其能穿透至原生質中,經酵素作用後成為螢光物留在原生質內,以便觀察。 原生質培養工程 1. 細胞壁再生:可用固體培養法,以洋菜作為材料,其中雜質越少越好;也可用液體培養法,液體培養又分為: a. 微滴懸浮法﹝將原生質懸浮液滴在滅菌培養皿中,此方法優點在於當一部分原生質遭污染時,其他部分仍可移至其他培養繼續培養﹞。 b. 懸浮培養法:假使細胞太小,接觸氧氣的面積需較大,且代謝物易排出。 c. 微室培養:將原生質放於凹槽玻片中,以石蠟封住,可減少震盪衝擊。 d. 平埋培養法:溶液觀察,但氧氣交換不夠。 e. 飼養層法 鑑定細胞壁是否再生可用以下方法: 直接觀察法:原生質培養中,由圓形轉為橢圓形、半月形或啞鈴形表示細胞壁已再生。 染色法:添加螢光增白劑將細胞染色以觀察細胞壁再生過程。 冷凍法:先將原生質再-20度下冰凍一小時,取出帶恢復室溫後觀察,細胞壁容易看見,原生質則萎縮。 細胞分裂之誘導 原生質再生細胞壁後,需促其誘導細胞分裂才能形成植物體。細胞分裂壽許多因素影響: 最適培養基成分:其包括有機務、無機鹽﹝鐵、銨離子等﹞、微量生長物質、PH﹝通常中性偏酸﹞ 原生質密度:原生質培養時需保持適當密度,假使密度太低會使原生質難分裂增殖。 環境因素:像是光照﹝原生質養初期一般在黑暗或弱光下,等培養一段時間再移至強光下﹞、溫度﹝一般在25度-30度最恰當﹞。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210.201.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