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NTUFS-89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Pedon 土體。能被稱作土壤之最小體積, 由大約六角形, 寬1~10公尺, 身0.5~2公尺所包含空間之土壤 Solum 土壤。土壤若化育完整時可分為A表土, B底土, C土壤母質三層, A與B合稱為土壤 Bulk density 實容積密度。總土壤單位體積土壤固體之乾重量。 Primary mineral 初生礦物。由地殼深處的岩漿冷凝而成的礦物 Sencondary mineral 次生礦物。由初生礦物經過化學變化所形成之新礦物, 如方解石, 黏土礦, 蛇紋岩 Horizon 層。土壤的化育可視為地質風化之特殊情況, 結果為在風化母岩形成一般與地表平行之層 F-layer 發酵層。有機層中的一部份, 部分分解發酵, 其來源不易辨認。L, F, H三層合稱有機層 Eluvial horizons 洗出層。土壤風化作用主要過程, 引起物質以懸浮液或溶液流失之層 Illuvial horizons 洗入層。懸浮液及溶液的堆積帶 Colluvial deposite 崩積土。河谷或山地陡崖上的風化岩石, 受重力作用而崩塌墜落, 組成以碎石礪為主, 無分選性也無層次 Intrazonal soil 間帶性土壤。雖於同一氣候帶, 但因局部地形及母岩之特殊影響, 使土壤 之性狀不同於該氣候帶之成帶性土壤 Troposphere 對流圈。離地表至11公里高, 主要氣候發生於此圈內 Sial 矽鋁。及地殼的上殼, 因矽, 鋁含量高故稱之。 Bt B層有黏土質堆積 Clods 人為土塊, 經由犛耕干擾產生 Peds 土塊, 土壤結構之主單位(自然形成) Allophane 不定型黏土礦物, 異矽鋁石 Relic soil 遺跡土壤。在較早期被其他因子圖譜所鑄造之土壤, 並在已有之特徵保存下, 今日仍繼續化育著 Recent soil 現代土壤。由現在因子圖譜化育之土壤, 並以達到極盛相或趨向達到一特定盛相者 Fossil soil 化石土壤。被埋沒或被覆蓋而停止土壤化育, 然其特徵仍保存之土壤 Till plain; ground plain 冰磧平原。由冰河作用侵蝕, 使陸地表面形成起伏平原者 定積物 一般分佈在平緩的高地上, 為山區主要成土母質之一 Specific surface 特別表面(比表面)。所有可被水接觸的表面 接觸暈 度熱高溫作用所接觸的範圍 森林土壤 地殼表面供森林植物生長之疏鬆自然媒質, 其強調森林植物與土壤之密切關係 草生地土壤 有較厚及較黑之外層, 比森林土壤含較多之鹽基和有機物, 比森林土壤肥沃 Gleization 潛水化。重金屬隨毛細管水移動, 長距離運送, 廣泛 Pseudo-Gleization 偽潛水化作用。重金屬在孔隙間移動, 短距離運送, 局部 Laterization 磚紅土化作用。經由鐵及鋁離子之運送及沈澱, 產生絕對性堆積。若此堆積層變硬稱之 深造岩 岩漿在地層深處緩慢凝固而成, 岩體非常龐大, 如花岡岩 淺成岩 岩漿在地表淺處快速凝固而成, 結晶細小, 如玄武岩 Bulk density 容重。寬容積密度, 為總土壤單位體積, 土壤固體物之乾重量 土壤結構包括: 1.單粒結構 2.凝聚結構 3.聚塊結構 4.分離結構 單粒結構 土壤中堅固的元素小顆粒(礦質及腐植質顆粒)相互分離存在 凝聚結構 此為形成土粒最密堆積之內聚結構 聚塊結構 礦質及有機顆粒, 經疏鬆之相互堆積與聚合而形成大小與形式之聚塊 分離結構 由細粒礦質顆粒形成較小或較大之分離形式, 主經由乾燥與收縮過程形成 同形置換 相同大小之原子或離子產生交換 Podsolozation 灰土化作用。在潮濕條件下, 由於腐植質淋洗產生漂白A層及洗入B層之作用 二八面體 四面體中央完全被原子所佔領, 八面體中央或只2/3被原子所佔, 每第三個缺少一 中央原子 鍊構造 由共同氧離子結合四面體, 鍊間經由二假離子共同連結, 分子式為(SiO3 2-) 物理風化 岩石崩解後, 僅促使崩潰而成細塊, 非屬化學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