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NTUHistory89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板橋簡介 板橋的地理位宜,位於新店溪與大嵙崁溪間的沈積地形,隔著新店溪與台北市相望與跨過 大嵙嵌溪就到新莊,古為凱達格爾族武﹝月勞﹞社和擺接杜的社地,雍正年間始有漢人足 跡,乾隆年間廖啟樁、林成祖以入懇擺接平原,初僅茅屋數閒,隨著漢人移住人口漸具, 遂成「撥接堡」,轄地遍及今日枚橋市、中和市、土城市和大迦納、新莊西盛一部份土地 。 雍正、乾隆之間,漢人入懇人口漸聚後,乃以「撥接堡」的漢人聚落為主體;道光年間林 本源家族自大溪遷居板橋,更使板橋成為宗教、商業、文化中心。 日據時代火車開入板橋,為板橋帶來都市化的基楚,光復後,來自內地各省的來台人士, 加入了板橋人的行列,六十年代百業與起,很多出外人坐火車到板橋,十年、二十年過去 了,也變成板橋人。 這些不同時空、不同地域的遷移人口所帶來的原鄉文化萃集後,構成了今日板橋多元文化 的風貌。 今天的板橋不再有在地人和出外人之分,大家都是板橋人,並以做板橋人為榮。 地方沿革 開闢源起 板橋地區原為一個荒蕪之地,平埔族擺接社零星的散佈其間,初來墾闢枋橋地區者以賴氏 、楊氏為最早,據新埔賴阿淵家族所藏之﹁賴氏族譜﹂顯示:康熙年間入墾者與平埔族住 民雜居,後至乾隆年間林成祖、廖富樁到台北盆地的擺接社開墾後,板橋的開拓才開始全 面的展開,當時他們開墾的範圍大約是在今日板橋地區新埔、枋橋街等地。 剛開始開墾的時候,即遭遇二大困難。第一個問題是起初擺接社的原住民十分排外,他們 與漢人之間常發生衝突,使開墾事業一度中斷,直到林成祖、廖富樁為原住民治療疾病, 雙方才得以和平相處,甚至於互助合作。第二個考驗是水利問題,當時擺接之地常有旱災 ,嚴重影響農作,林成祖為克服此種狀況籌劃開鑿大安圳,築成一條十餘里長的灌溉渠道 ,在今土城建堰,引大嵙崁﹝今淡水河支流大漢溪﹞,經過土城等地到四汴頭﹝今板橋地 區南部﹞,灌溉從四汴頭到港仔嘴的田地。從此水利方面的困擾大為減低。 大安圳修築完成後,板橋地區逐漸沿著大安圳形成許多新的聚落,而板橋始有街市發展的 現象足在道光廿六年﹝一八四六年﹞以後的事,當時店鋪都在今慈惠宮左邊街道上,由新 莊、艋舺批入大量貨物在銷售過程中建立一套市場體系,逐漸成為擺接堡數十莊的商業中 心,當時連文山堡﹝今新店附近﹞的居民也都來到枋橋買日用品,咸豐、同治以後,淡水 開港貿易,淡水、新竹分治,枋橋隸淡水廳擺接堡,咸豐元年﹝一八五一年﹞,十三莊士 紳推舉林本源倡首建接雲寺,枋橋正式超越枋寮﹝今中和市﹞成為擺接堡商業、信仰和防 衛的中心。 行政制度的轉變 明鄭時期,永曆十五年﹝一六六一年﹞,以台灣北部置天興縣,今板橋市即隸天興縣, 後改為天興州。清康熙廿三年﹝一六八四年﹞改北部地區,隸諸羅縣。雍正元年﹝一七 廿三年﹞置淡水廳,於是改隸淡水廳淡水堡。乾隆元年﹝一七三六年﹞,改隸擺接堡, 光緒元年﹝一八七五年﹞,台北地區置淡水縣乃隸淡水縣擺接堡。光緒廿一年﹝一八九 五年﹞五月,日人據台,置台北縣,屬縣直轄。光緒廿三年﹝一八九七年﹞四月廿六日 ,於縣下置辨務署,隸新莊辨務署。次年五月二日,廢新莊辨務署,改隸參三角湧辨務 署,翌年改隸台北辨務署。光緒廿七年﹝一九0一年﹞,廢縣為廳,隸台北廳枋橋支廳, 宣統元年﹝一九O九年﹞十月十三日,支廳下置區署,隸枋橋支驢枋橋區。民國九年﹝ 大正九年﹞,廢廳為州,隸台北州海山郡板橋庄。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日昭和四年﹞ ,革莊為板橋街。民國卅四年十月廿五日,台灣地區光復,翌年改制,改稱板橋鎮,隸 台北縣海山區。民國卅六年遷台北縣冶於此,裁海山區,由台北縣直轄。民國六十一年 七月一日,因工商業發達,人口日增,依規定升級為板橋市。 -- 有翅膀的生物 朝向夢想飛翔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h164.s56.ts30.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