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NTUHistory89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林家花園-   林家花園有「園林之勝冠北臺」的雅號,是現有臺灣古式庭園的代表,樣式與大陸華 中、華南相同,係林維源聘請當地數位名家設計,費銀50萬兩建成,而當時臺北城之修 築,只不過才費貲20萬兩而已,林家之富可見全貌。   提起林家花園的濫觴,應回溯到林維讓任族長時,時為咸豐11年,漳泉和議後,開 始營建庭園,但規模較小,到了林維源拜官、任族長後,乃廣建庭園以為社交場所,大力 施工至完工約在光緒14~19年(西元1893年)。 汲古書屋 汲古書屋,建坪約二十一坪,取明朝毛子晉「汲古閣」而命名,這是林家收藏圖書的 地方,以前藏有宋元善本數千卷。汲古書屋最特別的就是屋前半圓頂的雨亭,造形十分奇 特,在其它庭園中尚未發現相同的例子,可能是林家與南洋貿易中受到南洋風味影響的產 物。 屋前有一個大水缸,平時可養金魚、荷花,也方便為附近的盆景澆水,最主要的原因 是萬一傳統的木造建築失火時可充份發揮消防的功能。屋宇精雅美觀,門懸「汲古書屋」 橫額,字體渾厚,現乃保存良好。 從汲古書屋開始,迴廊分為上下兩層,遊園時不但下雨不愁,還有上下兩個觀賞角度 ,可增加景致的豐富性。 方鑑齋 方鑑齋,佔地60平方公尺,方鑑齋是林維源兄弟幼時讀書的地方,也是與文人墨客 交遊的所在,深庭為池,構成一個空間封閉而自足的水院。對面設戲台,與齋前凸出的看 台遙遙相對,這在庭園建築上即稱為對景。隔著水面觀賞歌舞,經過水面的反射不但聲音 更美,加上水中的倒影,更增加如真似幻鏡花水月的戲劇效果。右側依壁有假山重疊,沿 著假山旁曲折的小徑可通戲台,假山旁還有一個斜亭,小巧玲瓏十分可愛。 方鑑齋內不但有假山、池水,還有曲徑通幽、迴廊圍繞,更有斜亭、戲台、以前盛時 曾上演管戲曲,坐在方鑑齋中觀賞戲臺歌妓起舞和映在水中的倒影,嬌豔可愛。 來青閣 來青閣取「青山綠野入眸來」之意,佔地200平方公尺為兩層高樓,是招待貴賓的 地方。也是園內最富麗雄偉的建築。登樓眺望,青山綠野撲面而來,故名「來青閣」。閣 前也有一個戲台,橫額上題著「開軒一笑」四字。 來青閣是全園花費心力最多的建築,雕琢精美,色彩華麗,十分具有可看性是貴賓下 榻之處。在建成之初,板橋絕大部份都是平房,來青閣不但是二層高樓,高度也較一般樓 房高,可說是板橋最高的建築物,用「雄偉」來形容它絕不為過,登樓憑欄遠眺,可盡收 淡北山水之美。。如今四周都是四層以上的高樓,這種環境的改變實在是對古蹟無形的傷 害。 閣樓上全部以樟木、楠木建造,門楣、欄杆有花紋及古銅器紋的雕刻,十分精緻。整 修時除了完好的木作材料仍舊保留外,由於樟木、楠木的材料不易取得,便以檜木代替。 據說當時樓內有一來自巴黎的大鏡,燈光四射,幻象百出,更見豪華,在當時是相當 罕見之物。所以本地人又稱來青閣為「繡樓」,意指美麗的樓閣,並不是拋繡球的地方, 因為拋繡球的風俗並不存在於當時台灣的社會,只在傳統的戲劇中可以找到。 開軒一笑 來青閣前有戲台,題曰「開軒一笑」,此後迴廊分二路,北經香玉簃、定靜堂到月波 水榭,西經「橫虹臥月」陸橋經觀稼樓到定靜堂、榕蔭大池。 遙想林家仕女,倚軒賞戲,掩面微笑的悠然情景,更令人神往。 香玉簃 香玉簃佔地48平方公尺,是由走廊擴大而成的矮小建築,走廊就是在小屋中穿過去 ,簃就是閣樓邊的小屋,香玉簃是觀賞花卉的地方,故名。簃前到觀稼樓之間,是一大片 花圃,每到秋天,菊花綻放,遍地似錦,與周圍的臺閣相映,更具有詩情畫意。 進入花圃前有一道木門,木門上爬著綠葉紅花的九重葛,透過木門望出去,似乎更具 有田園風味。花圃中還設有一個賞花臺,秋天在臺上一面賞花,一面飲酒作詩,其中樂趣 ,大概只有當事人才能完全領會了。 定靜堂 定靜堂就在月波水榭的旁邊,是園中佔地最廣的四合院建築。又名花廳,是一座紅磚 四合院建築,佔地312平方公尺,前庭很大,左右各有一個月洞門,還有兩個蝙蝠形和 兩個蝴蝶形的花窗,「蝠」、「蝴」都與「福」字諧音,而四福就是「天官賜福」的意思 ,這一類吉祥的圖案在傳統建築裏用得很多。這是因為中國人比較含蓄,喜歡吉祥福氣, 卻不好意思明說,就用這些象徵吉祥的圖案表現出來。 定靜堂是取大學篇「定而能後靜」的語意而命名,設備豪華,藏古畫珍品極多,是林 家招待賓客、盛大晏會的地方,以前曾陳列古董字畫供賓客們觀賞。 定靜堂前廊有各種圖形的磚砌圖案,如八角形、長六角形等,八角形就是辟邪的八卦 ,長六角形象徵長壽的烏龜。兩側還有磚雕圖案,這是嶺南特有的民間藝術,每件作品都 由八塊方磚併合而成,仔細的看,還能看出併合的痕跡呢。 觀稼樓 觀稼樓又稱小樓,也是2層樓建築,登樓可望觀音山下遼闊十里的田園莊稼,阡陌相 連。故名「觀稼樓」,觀稼樓面向榕廕大池的庭園裡有書卷形的矮牆,高低起伏,兩旁有 八卦門,門旁有代表福祿壽喜的吉祥瓜果。以三開間起造,前有軒亭,後有庭院,於日據 時期倒毀,不留片甲。;而今卻是高樓節櫛比,當年的情景只能憑想像補綴了。 重建後 的觀稼樓,陳列著林家花園的立体模型,及林家舊有的建材與家具,可讓遊客對林家的今 昔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榕蔭大池 榕蔭大池,呈不規則形,中有小島及半月橋,設有泛舟碼頭,池北有仿漳州的假山景 物,或謂仿大屯觀音山,池周建重亭(釣臺)、八角亭、斜亭、三角亭及菱形亭,而觀稼 樓後鑿有海棠池,與大池之水相連。 橫虹臥月 林家花園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這座號稱「台灣第一座陸橋」的建物了!陸橋面對來青 閣,上面題有四字「橫虹臥月」,點出陸橋造形如一彎彩虹。陸橋通到觀稼樓的樓上,洞 窟則通到觀稼樓的樓下,十分別緻。洞窟通道較為低矮,長得稍高的就得彎腰而行。再走 到底有個猴洞,是養猴子的地方。如此,行行走走,真有置身於深山洞窟的錯覺! 重亭 榕蔭大池旁的小徑盤旋曲折,有時明明看到眼前無路可走,可是一個轉折,卻又出現 一條路,真像走入迷宮,十分茫然迷幻。其實這塊地方並不大,由於假山的錯落,以及「 橫看成嶺側成峰」的變化,就產生了豐富多變的景象,這就是中國園林「小中見大」造園 的巧妙手法運用。大池的北半周模仿漳州龍溪的山水,敷設假山,層巒疊翠,表現中國山 水意境,也溶入了林家族人的思鄉情懷。 假山中有石室、隧道、小徑、觀景臺,並栽植了花木和盆景。假山旁有個塔形建築, 稱為「惜字亭」,又名「敬字亭」,凡是字紙都不隨便丟棄,一定撿到字紙籠裏,然後放 在惜字亭中焚化,先民尊敬文字,由此可見。榕蔭大池由池中的方亭和半月橋分隔為兩邊 。池上的半月橋、步道,都用石材做成。繞池的涼亭有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菱形 、八角形等,形態變化多端,沒有一個是相同的。這些亭子分別題有「雲錦淙」「海堂池 」「釣魚磯」「梅花塢」等楣額,有些還有聯句點綴,更是顯得高雅。榕蔭大池有了這些 亭子的點綴,更加美輪美奐了! -- 有翅膀的生物 朝向夢想飛翔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h4.s58.ts30.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