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NTUHistory89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枋橋寺廟與林家   今板橋市區較大之古老廟宇,莫不與林本源家族有關。擺接山之慈雲巖,相傳建於雍 正時期,為擺接十三莊之信仰中心。咸豐年間漳泉械鬥,為泉人所燬。枋橋信士,乃移其 佛像至接雲寺!自此兩寺合一。光緒間,林本源家建五落新大厝之時,再翻修殿宇,頗為 輝煌。又市中心區域之慈惠宮,亦為同治十二年林維源所建,廟宇亦恢宏。文昌祠,亦即 大觀書社(又稱大觀義學),為同治二年林維讓、林維源與泉州舉人莊正倡建。非僅於宗教 ,抑且於文化方面意義亦大。凡此,皆足以增加擺接(板橋)一帶人士對枋橋之向心力量。 枋橋人口與林家   道光以降,淡北械鬥連年,尤以咸豐時期為甚。臺北地區之漳泉械鬥,以漳州人少, 每戰多敗。新莊一帶漳州移民,因有林本源之大族,城堡守衛之鞏固,多來枋橋避難,由 是人口增加,經濟日益發展。由此可知,早期板橋地區人口之所以能持續增加,林家功不 可沒。 枋橋交通與林家   當時臺北地區之艋舺,已為全臺三大都市之一。有一府(臺南)、二鹿(鹿港)、三 艋舺之譽。枋橋與艋舺僅一水之隔。且湳仔溝可通行船運,由枋橋乘船至艋舺及大稻埕( 今臺北市延平北路一帶),均可暢通無阻。 據鄉老林木土氏談,至日據初期尚係如此。光緒間,林維讓復開由枋橋至艋舺之道路 。交通既便,人口既多,商業因之興盛,乃形成擺接堡內之商業中心。遠至拳山堡(即後 來的文山堡)之安坑、四城、五城等地(在今新店市),相傳亦多來此購買日常用品。見 淡新鳳三縣簡明總括圖冊擺接堡圖者,擺接堡僅有枋橋一街。昔日之枋寮街已衰退而為村 莊矣。此時為枋橋興盛時期。日人據臺之後,林本源家族,多先後內渡,而湳仔溝水運漸 次淤積,枋橋市況,亦漸次衰微,不復以前。板橋再次之發展,須待光復以後矣。 -- 有翅膀的生物 朝向夢想飛翔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h4.s58.ts30.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