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NTUHistory89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枋橋建學碑 位於板橋市的板橋國小,內有一座「枋橋建學碑」,這座碑文是日本人少數留在台灣 的石碑之一,其餘的要不是被損壞,就是棄於一隅,任憑風吹雨打。光從書法藝術的角度 去看這塊碑,可以稱得上市是台灣第一名碑,因為寫此碑的書法家就是日本明治維新以來 ,日本書法界的泰斗─日下部鳴鶴先生。當時板橋仕紳林家與日本駐台總督佐久間佐馬太 關係良好,在林家表示願意捐錢辦學校時,佐九久間當然順水推舟,恭請鳴鶴寫碑,鳴鶴 先生時齡七十,筆墨精良、人書俱老,為台灣書法藝術遺留一塊極好的瑰寶,更為台灣小 規模私塾教育,邁向大規模學校教育留下極佳的歷史見證。   這塊碑已經九十年了,由白色花崗岩砌成。近三十年來由於板橋文化路的開通,汽車 一氧化碳以及酸雨已嚴重侵蝕碑面,加上人為的破壞,碑文中日本人的名字及「明治」年 號都被剜去,或用水泥塗抹,碑文被頑童以利器刮傷多處,實在令人痛心。   碑文共二十行,每行三十七個字,共六百七十八字,每字直徑五公分。碑高二一五公 分,碑寬一四五公分。字體典雅端莊、雄渾剛健,類似北魏鄭文公碑及高貞碑,格局特別 嚴謹。   藝術不應有國別種族之分,有些德高望重的書法家卻得不到應有的尊重,這次枋橋建 學碑的介紹,如果能喚起大眾對本土文物的重視,真可謂之功德圓滿了。 枋橋建學碑全文 臺灣總都府 佐久間佐馬太篆額   枋橋屬臺北擺接堡,而市肆接冠,林氏本源居之,頗負德望。先世憂文教不興刱建義 學曰大觀社,又於臺北倡建文廟,出眥助成西學堂。自改籍後,庶政鼎新,急於建學枋橋 ,則假大觀一宇,以充校舍。既歷十年,諸生日眾,而狹隘不足容矣。今林君爾嘉、彭壽 、鶴壽、嵩壽、熊徵繼先志,請捐金建學校,政府許之,乃相地于枋橋東北隅,庀材鳩工 。明治四十一年二月三日起工,五月二十五日告竣。林君立碑記其顛末,具狀乞余為文, 乃為之。記曰:前後校舍,前則一長一百二十三尺,廣二十三尺有奇,後則二長各五十七 尺,廣各二十三尺有奇,連接兩廊,前方中央架樓,高十有三尺,廣之為室六,容席一百 七十,都以煉瓦構築。雖無倫奐之美,然規制渾堅,信可經久。用工六千人,縻金二萬二 千七百九十四圓,其二千二百七十九圓為政府補助。自經始至竣工,悉合圖案,以底有成 。顧全臺學校二百二十有八,大抵為新築,如艋舺、嘉義、宜蘭諸校,輒稱壯大而成于眾 力,獨斯校成于獨力,尤為難得。允與諸校比隆,豈不懿哉。按林氏家祖石潭君名平侯, 居新莊開大姑,陷番疆,擢柳州知府,娶妻王氏封淑人,生國華字樞北、國芳字小潭。以 其地不便,移居枋橋,稱曰本源。樞北生維讓字巽甫、小潭生維源字時甫、維濂字敦甫, 父子皆授觀察。當劉撫帥省三秉臺政也,時甫為幫辦撫墾欽差,任開拓之務又致意學事, 奘勵具至,故人文漸興,頑獷之風,悉化為禮讓之俗。所謂蔚山川而開風氣者,非耶。而 斯校之成,余甚嘉其後之有志也。抑是役也,臺北廳長加藤尚志屢來視,且舉落成式。祝 曰:今校舍作新,足以勵眾,他日其必有英才勃興。仰體朝廷,覃敷教澤,而一風化之意 ,以贊盛世之治。自今而後,余於諸生有望焉諒哉。茲併記而勒于石,以成林君之志,其 亦可以風世也夫。 臺灣總都府民政長官從四位勳三等大島久滿次 譔明治四十一年八月        正五位 日下部東作 書             ┌國棟─﹝飲﹞             ├國仁─﹝水﹞             │          ┌維讓﹝巽甫﹞       林平侯﹝石潭﹞├國華﹝樞北﹞─﹝本﹞│             │          └維德             ├國英─﹝思﹞             │          ┌維源﹝時甫﹞             └國芳﹝小潭﹞─﹝源﹞│                        └維濂﹝敦甫﹞   -- 有翅膀的生物 朝向夢想飛翔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h4.s58.ts30.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