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NTUJapan08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稍微爬梳一下這個問題 如有誤處請指正 ※ 引述《kojimakenta ()》之銘言: : 趁著大家關心系學會議題的同時 : 提出一個議題跟大家分享 : 想必大家都知道學校現在打算新建人文大樓 : 基地是現在的洞洞館位置 : 這個話題在各系掀起廣泛的討論和關心 : 身為被學校"宰割"的系之一 : 日文系外來也將被搬遷到人文系館裡面 事實上不被宰割,日文系的態度(系辦以及教授們)都算是積極希望進駐人文大樓。 原因詳如後述 : 希望大家不管支不支持這個計畫 : 都可以付出一定程度的關心 : 原先的計畫是要蓋出10幾層的大樓 : 並且保留現有的農陳館 這個案子的來龍去脈是,宏碁董事長施崇棠原本欲捐錢給電機系蓋系館, 但當時李嗣涔校長基於他選舉時的政見(要給文學院蓋大樓)以及電機系系館已經很多 於是建議施崇棠將錢捐給文學院,施崇棠接受建議後, 捐了5.4億給文學院興建人文大樓用(取五四的人文精神) 最早的計畫是蓋兩棟大樓(在目前洞洞館以及普通後面舊台文所那塊地) 以舒緩文學院不敷使用的空間需求 (文學院是給歷史、外文、中文,校史館給外文、日文使用,但空間不足 多數教授的研究室與其他教授共用,兩人共用空間更加狹窄, 加上有時兩位並非同一系的教授,有時使得教授反而不想在研究室內做研究 且上學年及這學年更有文學院教授的研究室遠在後門的國青大樓 教授散落學校各處,學生無自習室、無足夠系學會空間 目前是挪用學生自習室作系學會,也就是金貓使用) 但這個蓋兩棟大樓的計畫不久就因幾個原因而被迫取消 一是蓋兩棟大樓不僅5.4億不夠用,且文學院早已散落各處,蓋兩棟大樓不能解決此問題 另外,普通後面舊台文所的那塊地, 被學務處搶去蓋新教學大樓(也就是目前正在動工中的大樓) 於是文學院的大樓只剩下校門口的洞洞館三合院可以使用 洞洞館是仿三合院的現代主義式建築,其中的農業陳列館(面向新月台那棟) 是由建築師貝聿銘的弟子,張肇康建築師所建,融合現代主義與中國傳統元素, 可以說在台灣建築史上頗有地位,但另外兩棟(目前哲學系與人類系) 則是由其他建築師仿照農陳館而建 為何會想要拆除洞洞館,實際上是因為 洞洞館與椰林大道上整齊的建築(校史館、文學院、一號館、二號館、行政中心)格格不入 且洞洞館內通風、消防、使用的狀況皆時有教授批評之聲,加上已算老舊 原先便決定將洞洞館三棟樓全數拆除,以興建大樓 但2007年1月11日,台北市文化局邀請建築學者漢寶德 與古蹟學者李乾朗、馬以工、張崑振實地會勘後, 決議洞洞館中的農業陳列館為歷史建築,不得任意改動 因此,新的人文大樓所能使用的空間便減少(地基少了農陳館那一塊) 但文學院的空間需求評估並未因此而減少, 稍微用數學算就知道,如果每層樓的底面積減少,那麼為符合空間需求 樓勢必往高處發展 這可說是人文大樓興建的來龍去脈 也是為何會蓋高的原因 : 但我個人十分不認同這個計畫 : 第一個原因是建築本身的設計 : 10樓高的巨大量體對校門口的景觀形成壓迫 : 也和椰林大道的景觀格格不入 : 大家應該很容易注意到椰林大道周遭的房子 : 昭和年代的也好、民國的年代也好 : 多是高度不高但地基很寬大的建築 : 並且是以磚紅色的為主 實際上,日治時期建築皆是文藝復興式建築(文學院、校史館、行政大樓) 其特色是使用十三溝面磚,建築有拱窗,有門廊,兩側對稱有秩序 : 絕對不是隨便一棟水泥大樓 靠近總圖附近的水泥大樓群(也是校園建築較混亂處)多約是民國五六十年代 迅速發展時的產物 :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對校門的景觀的影響 : 第二是校園的歷史脈絡 : 我並非反對創新或是支持一昧的仿古 : 但是一棟好的建築物除了機能 : 他要能夠融合人與環境的關係 : 必須尊重這個環境本來既有的歷史脈絡 : 而今天這個高量體的現代化建築 : 儼然像是向校園的舊有建築挑戰 : 宣告高層建築的時代來臨 : 有人質疑這樣的高度會對景觀造成影響 : 而學校的答覆既然是 : 未來舊建物一棟棟拆建後 : 建築的平均高度會提升 : 因此景觀影響只是過渡期 不是學校的答覆,而是文學院空間規劃小組對此計畫持的態度 目前文學院要蓋大樓,先由文學院內部的空間規劃小組提供空間需求評估給建築師 (人文大樓是由觀樹基金會(施崇棠私人基金會) 與建築師簡學義(建築風格是清水混凝土式建築,代表作品是鶯歌陶瓷博物館) 兩方合作設計) 建築師這方設計好案子後, 會通過「校園規劃小組」評估(校規小組可以提出意見但不一定具有效力) 最後送到校發會,通過即可開始興建大樓 其實為什麼這個案子會拖這麼久,是因為校規小組一直對人文大樓的設計不滿意 最早的設計是延續洞洞館三合院的理念,蓋成四合院形式的大樓(口字型的四棟樓) 樓高是十樓、七樓、五樓,加上農陳館三樓 但由於文學院空間需求增加,及校規小組不通過計劃案, 於是才有各種設計案,直到目前的23層大樓設計案 這樣來說,感覺歸根究柢就是文學院需求過大 至於為什麼文學院空間需求會如此大呢? 因為按照文院空間規劃小組的安排, 新的大樓蓋好後,將會有 日文、外文、人類、哲學、語言所、台文所 等系所進駐 且是全數進駐,於是日文系原先在校史館的研究室與系辦將會歸還給學校 (外文原先在文學院及校史館的空間也將讓出,使中文系、歷史系教授能有單人的研究室 台文所已經拆除,原先洞洞館的人類及哲學也會變成新空間) 而空間需求最大的系便是外文系(有一百間研究室,每間六坪大) 另外,人類系因為有許多貴重考古文物,也會需要空間作展示保存 於是空間需求便急劇增加 其實教授也分成很多派,有的教授因為目前研究空間狹窄,便非常期待新大樓 但也有教授甘願留在有歷史意義的空間,不願進駐人文大樓,如外文系張小虹教授 但就行政單位的立場而言,當然是不要個別處理,直接一併進入人文大樓最方便 也有的教授因為其行政立場,而急切希望新大樓通過,有新空間,可能也可以增加政績 於是各種條件下,就產生了許多矛盾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文學院是學校裡的弱勢力,沒有錢沒有地 但學校發展、膨脹,學生變多、教授變多,空間需求也變多 如果要蓋一棟大樓,其實是不一定有這麼多問題的 可惜因為要蓋在大門口,所以有重要入口意象的意義 也與周圍的歷史建築有和諧不和諧的問題,以及天際線的問題 其實蓋高樓也不好,想想要到高層樓(日文系在六七八層)一定得要搭電梯, 大樓又得要有空調,如此一來耗電, 且建築不一定通風,另外走廊寬窄、採光、鄰近新生南路噪音等 解決的了空間需求,但一定又會有更多問題 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生一塊地給文學院 但就因為我們是弱勢,所以只能無可奈何 而且,即使反對了大樓,但是文院的空間需求問題還是存在 最根本的問題學校無法解決,或文學院內部無法自行檢討空間需求評估 一切就是空轉 加上貶值的問題,當初的5.4億現在恐怕也已不夠蓋大樓 另外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 如果要拆洞洞館,那人類系與哲學系將會被臨時搬遷到水源校區 可是水源校區的配套建設也沒有動工 另外,人類系搬遷目前存放在系館裡的貴重文物到水源恐會損壞, 所以可能會借放在校史館後棟,如此一來大樓在興建過程中, 必然多多少少會影響到日文系 且文物搬遷,據人類系估計需要三年時間 也就是說,要先等三年讓人類系將文物搬遷完畢,才能進行拆除人類系館、哲學系館, 來興建大樓 如此看來,其實極有可能在各方空轉下,加上資金不足 最後都是一場空 也因此,這次23層樓的計畫才會有教授如此強烈支持,也有教授如此反對 不過,日文系更可以說是弱勢文學院中的弱勢 除了歷史不夠久遠,教師、學生人數也都稱不上是大系 於是我們發聲的空間又更小了。 要說如何改善,其實我想只能等待時間的流變吧。 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中間恕刪 : 因次我對新的人文大樓有以下建議 : 一是新館設計 : 無論拆除洞洞館或是部分保留 : 新的建築要維持在椰林大道的高度 : 建築物可以向下延伸但不宜向上發展 : 大家可以參考兩間大學如何維持高度 : 一個是韓國的梨花女子大學 : http://tinyurl.com/ry5raq : 另一個是東京大學的福武ホール : http://tinyurl.com/oqwswz : 東大的福武ホール : 為了讓建築低於樹木而下埋地下 : 一方面地下室有冬暖夏涼的特點 : 另一方面地面層低於植被可以減少熱島效應 : 這和高層建築屋頂種種花草 : 就宣稱是綠建築有很大的落差 這可能受制於經費、就有地基, 且原先規畫的大樓就已包含兩層地下室 : 其二是校園整體規劃 : 今天學校拿到一筆錢所以蓋人文大樓 : 改天拿到另外一筆錢又蓋另外一棟 各系所目前欲蓋大樓皆會通過校規小組評議 雖然並沒有很嚴格規定,但應該也不至於如此隨便 但下述: : 但是大樓跟大樓之間的關係越來越薄弱 : 後門附近的博理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 博理館本身可能是很好的建築 : 但是放在那個位置就顯得很突兀 其實是凸顯了有錢的大系所有更多地,也可以出更大的聲音 : 因此校園的整體規劃要有個藍圖 : 醉月湖以後要便怎樣 : 椰林大道以後要便怎樣 : 之間應有的關連性必須被注意到 : 然後等經費到位後一階段一階段的達成 : 而不是短視的拿到錢就瘋狂建設 : 今天學校的考慮就是要一次滿足 : 讓文學院都塞到新大樓裡面 : 所以才會需要這麼大的空間 : (據說現在要設計成23層的摩天大樓) 以如上述 : 假設、假設、假設、 : 如果新的系館讓人類哲學先用 : 中文日文先忍一忍 : 在另外一個地方另建系館 : 多少可以解決量體不足的問題 問題是,這可能是文院有史以來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得到如此大筆經費 許多教授也才會因此這麼著急 : 這個作法重點在於 : 事前就有完整的整體規劃 : 讓其他系也有很好的歸宿才行 : 例如改善校史館的空間等等... : 而顯然學校從來沒有完整的規劃 : 所以才會造就今天電機四個館 : 文學院沒地用社科院四散各處 : 三是競圖 : 這個要求似乎有點困難 : 困難點在經費 其實不是經費,而是因為捐錢者的私人基金會有設計師 所以當然較不可能公開競圖 : 但還是希望學校往這個方向嘗試 : 現在似乎是有內定的事務所的樣子 : 鼓勵本土設計師很重要 : 但是能夠適切的符合學生教師的需要也要兼顧 : 也就是當不同的團隊互相切磋的時候 : 比較容易產生好的作品 : 國內競圖國際競圖都是很好的考慮 : 而且競圖的過程也可以成功達到行銷學校的目的 : 正好符合校長進百大的願望 : 希望學校能在挪出一點經費往這個方向發展 : 以上個人小小拙見 : 希望能引起系上同學的共鳴 : 下台一鞠躬~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18.85
very1ghost:好詳細……大推。 05/11 2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