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NTUcours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josephtyw (JosephWang)》之銘言: : ※ 引述《lemondrink (the Apprentice)》之銘言: : : 我認為你本段混淆了「效率」(efficiency)與「公平」(equity)的概念 : : 大四需要畢業學分,大一需要修某些學分以利轉系 : : 他們都同時「需要」一塊經濟大餅的某個東西。問題是,這塊餅應該切開分給誰? : : 有關這樣的爭執,應該是一種對於「公平」的訴求 : : 我知道經濟學上習慣用equity,但我更傾向用fairness來指涉這個想法 : 剩下一個選課名額,但是兩個人都需要,這只是說明「選課資源稀少」, : 還沒有牽涉到公平的問題。 : 表面上來看,兩個人的「需要」沒辦法比較,但是其實是可以的: : 只要有一個人願意犧牲某些其他的權益來換取選到這門課的權利, : 但另一個人不願意,我們就能夠判斷出來第一個人「比較需要」。 這樣的回答很漂亮,但感覺充其量純屬經濟學教科書版本的答案。 這裡犧牲的是等量的權益?還是相較於其稟賦相同百分比的權益? 限定在貨幣價值衡量?還是願意思考藉由其他價值衡量的可能性? 白話點簡單設例的話,家財萬貫者願意犧牲一萬元選王教授您的實驗經濟學 跟要靠就學貸款的一般子弟「只能」願意犧牲一百元相比,誰比較需要呢? : 這裡可以不涉及金錢,甚至不需要是虛擬貨幣。 : 舉例來說,我們可以讓每位同學把一門課列為「我最需要的課程」, : 搶課時,當一位同學把該課列為「最需要」,但是另一位同學沒有的時候, : 我們就能夠判別第一個人「比較需要」,因為他放棄了『把別門課列為 : 「最需要」的機會』。 這裡橫豎怎麼看都僅係扁平化需求的面向, 終究是得回到以虛擬貨幣甚至金錢衡量的準則罷了。 : 回到大四vs.大一的問題,如果有人大四了,「非選到這門課不可」, : 那他自然會願意放棄更多權益(把這門課列為「最需要」)來選這門課。 : 如果有人大一要轉系,但是不一定非要選到這門課,反正來日方長, : 那他自然不會願意放棄更多權益(例如:把這門課列為「最需要」)。 : 有些人大四比大一需要,也有些人大一比大四需要, : 單純地說「大x優先」自然不能照顧到每個人的狀況, : 但是觀察每個同學「願意放棄什麼」來選課,就能夠判斷了。 同意『單純地說「大x優先」自然不能照顧到每個人的狀況』這一句 然而對於觀察願意放棄什麼便能判斷此句仍持保留態度。 理由同上,這同樣只是扁平化、同質化了需求面向, 單純以「願意放棄什麼」來判斷並非必然錯誤, 但同一門課從大一到大四可能對其需求的原因各不相同 縱認需求可同質化「以便分析」,但在課程瞭解存有資訊不對稱之情形下 我相當懷疑現行的選課制度能夠真實呈現出堪作比較之機會成本。 機制設計若能這麼順利按理論達成,還需要搞啥總統制、內閣制、雙首長制呢? : : 同時你也混淆了「效率」(effciency)與「效益」(utility)兩者 : : 就我的理解,你想論證的是: : : 讓想選課的人選課,所能達成的效益 >>> 退選讓選課系統重新以規則篩選 : : 至於想選課的人如何選到那門課, : : 他用的是什麼手段,你不在乎,這樣嗎? : : 我認為,這樣的想法,隱含了一種將效益最大化的想法 : : 為了追求效益的最大化, : : 而讓效益最大化的「目的」合理化了「手段」,這樣對嗎? : 這裡本來就是討論「選課制度」的設計,例如允不允許私下交易。 : 因此,本來就是就「不同的制度」來討論,不涉及對制度的道德判斷。 : 我可以有我先驗對某些制度的喜好,但是在這裡討論因為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的偏好, : 因此我暫時放下這些個人的喜好,單單從比較不同制度的Pareto efficiency著手。 : 如果你要「先驗地」認為某些制度(手段)比其他制度(手段)好,藉此區分效率與效益, : 那請先說出你的先驗假設。 : 另外,「手段」本身本來就是會影響「效益」,因此,即使是最單純的效益極大化, : 還是不可能不在乎手段。 : 舉例來說,如果台大初選改成人工選課、先交先選,那初選當天肯定大排長龍, : 甚至有人會想要漏夜排隊。但是「漏夜排隊」這種手段,沒有對任何人的效益有幫助, : 是極大的浪費。因此,任何效益極大化的制度設計者都不會認為這種制度值得鼓勵。 雖然這樣講似乎有些不太禮貌,但還是請您先注意, 這裡不是王教授您的經濟學原理課堂。 經濟學用的Pareto improvement並非舉世所有人都要俯首接受的第一準則。 有些人的字典式偏好就是以平等為首時,這樣丟出一段討論只是雞同鴨講。 我認為您應先說明這僅屬經濟學理論範疇內最廣為接受的critirion為宜, 免得可能會有人認為您是在作邏輯上恆真的真理陳述句。 另就您舉的例子來說,漏夜排隊對於時間成本相對較低、本身稟賦亦少的學生來說 真沒有任何效益可言嗎?選課可交易之制度恕我直言, 敢情基本上對本身先天資源充足的學生大為有利吧? : : 台大是國立大學, : : 台大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學費便宜、又號稱他提供了最好的教育 : : 政府之所以成立國立大學,不就是一種社會福利嗎? : 根據wikipedia對social welfare的定義: : A social welfare provision refers to any program which seeks to provide a : minimum level of income, service or other support for many marginalized : groups such as the poor, elderly, and disabled people. : 因此,國立大學並不是社會福利的一種。 根據中華民國憲法第十三章第五節教育文化與增修條文第十條, 若要目的性解釋,國家對高等教育所提供的資源又源何不算社會福利? 在同樣脈絡的定義下進行討論固然重要, 但講白點,為什麼非要照您的或wiki的定義來走? 法律學背景、社會學背景甚或教育背景下可能各有其定義, 為何不是您去瞭解、進入別人的先驗假設而只是丟出一段wiki, 究竟想說明什麼呢?權威效應? : : 選到課卻又想要退選的人,他不應該把原本屬於「每個人」的機會, : : 退還給選課系統, : : 為什麼不該退還?又為什麼「可以」賣了? : : 那原本就是公共財呢。 : 這裡本來就是討論選課制度的設計。 : 因此,本來就是比較不同的制度。 : 如果您對特定選課制度有偏好,請說明你的先驗假設和理由,不然我們很難討論。 : 另外,根據wikipedia,「公共財」的定義是: : http://en.wikipedia.org/wiki/Public_goods : 課程有容量限制,並非上述定義的公共財。 : (如果您有其他定義請先說明,以免雞同鴨講。) : : 經濟學或許解釋了人類行為的原因, : : 然而本系列討論的,原本就是「應不應該轉賣」的「應然問題」 : : 人類行為的原因可以被解釋, : : 並不代表, : : 因為可以被解釋,他就是合理的。 : : 一個生長在墨西哥貧民窟的殺人犯, : : 他的犯罪行為或許是可以被解釋的、甚或被同情的, : : 但難道「可以被解釋」就蘊涵了「他殺人犯罪」的正當性嗎? : : 同樣地,解釋了這些賣課同學的行為,就蘊涵了賣課的正當性嗎? : 當我們能夠解釋在某些制度下,人們對制度的反應, : 我們就能夠評估制度的好壞。 : 現行的制度讓同學有賣課的「空間」,卻又禁止交易,這只是鼓勵黑市而已。 : 因此,這不是一個好的制度。 : 如果您真的認為應該杜絕黑市,那就應該要在避免在制度設計上留下「賣課空間」。 這裡其實似乎有一個思考上的分歧點: 您認為選上的課為可以交易之商品,故為何不可交易? 但許多人反對的原因在於不認為課程本身屬於可交易之商品, 充其量是表彰其具有接近某類知識的權利。 當然這裡可能涉及反對者本身之倫理學或道德理念即是。 好比器官買賣或複製人,就即期「效益」上為何不可開放市場?不可生產? 但現實中卻有千絲百縷交錯糾結的利害關係及宗教等因素要作考量 您的後文提到: 「這裡討論的並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討論一個「選課塞車」的問題如何解決。 因此,不管你認為選課或教育的目的是什麼,都還是必須面對某些課塞爆的問題。」 然而現實上卻難以在不論及這些目的的情況下來面對。 若前提已將教育當作可供交易的商品,OK, 那用貨幣價值反應真實需求確是新古典經濟學一脈的SOP(標準程序)。 但若前提認為教育係屬在法律及社會學脈絡下的廣義社會福利, 應賦予與個人稟賦多寡無關、平等接近之資源時,討論黑市就顯得奇怪了。 當然要論現實的話,自社會主義國家其歷史觀之,黑市確實未嘗真正禁絕。 但若要以此推論甚至證成此類交易之正當性,似仍有所不足。 也請不要拿美國啦、史丹佛等校直接來當例子, 雖然本校追求卓越前進百大,也不代表世界只存在這一種邏輯運作之合理性。 : : 你前面提過,「好」與「不好」是規範性的(normative),那是倫理學的領域, : : 很不幸地,倫理學總是如此essentially contested : : 比如說, : : 要如何去界定一門課「好」或「不好」呢? : : 又要從誰的觀點去界定呢? : : 既然無從界定好與不好--憑什麼某門課的代價,就是要花比較多錢? : : 此外,每個老師都花時間教課備課, : : 難道真的有老師會自願承認,其他老師的課真的比他的課更值錢嗎? : 這裡的「更好」有加引號,就單純指「熱門的課」。 : 沒有超過容量的課程沒有稀少性的問題,大家都選得到。 : : 又要問一個經典問題, : : 一門課程帶給學生的收穫是無形的, : : 真的可以用金錢去衡量所謂「課程」這種抽象的東西嗎? : 我不能代替別人決定他們的收穫能不能用金錢衡量。 : 但是我可以從他們「願不願意犧牲其他權益來換取選課」來間接推論。 : : 我認為所有引發爭議的點,在於公平問題 (fairness) : : 有關於課程的這塊大餅要怎麼分才公平。 : 在各式各樣的公平標準下,其實還是有一些「共識」存在的,比如說: : 再「公平」的標準,也不會認為應該故意把每個人都分發到他的第二志願, : 把每一個人的第一志願都分給別人。(因為可以把大家都重新分發,大家都更好。) : 在這樣的「共識」下,還是有一些東西可以不涉及公平來討論。 : 「賣課空間」就是一個這樣的問題:「有人拿到他不想要的課、有人想要課沒選到」。 : 因此,一個制度一方面出現許多「賣課空間」,又禁止交易,這只是讓黑市盛行。 : 如果你認為交易沒什麼不對,直接允許交易就能解決問題。 : 如果你認為交易有問題,那就應該思考如何減少「一開始的賣課空間」。 : 光是大喊「禁止交易」是最糟的做法,因為既沒有解決「賣課空間」的問題, : 那些真想交易的人還是會找黑市。 : : 這方面,還牽涉到很多學生無法解決的問題, : : 比如說,最直接的原因,課程需求遠遠大於供給,為什麼? : : 學校是否開設了過多性質類似的系所?是否招收了太多學生? : : 或系所沒有足夠經費聘請老師來教授各類基礎課程? : : 學校的通識學分規定、系所的學分規定是否間接了引發這些衝突? : : 這些制度層面的問題,直接影響了人在制度底下的行為與決策。 : : 我們只能期望,有朝一日這種供需不均的制度能夠改善, : : 否則情況還是持續。兩系大戰、賣課行為未來還是會發生。 : 這是另一個問題:如何把餅作大。 : 這涉及老師開課、學校排課的制度設計問題,學生們目前能夠使力有限, : 因為目前教育經費分配的制度讓學校只需要照顧到「教育部官員」的需要, : 而非「在學學生」的需要。有興趣可以另外討論。 : 以此淺見,謹供參考。 在此或有另外一個解決的思考面向: 顯然課程大綱的設計只填補了一部份資訊不對稱造成的pooling equilibrium, 如何讓選了某門課的學生在瞭解該門課的內容外, 一方面讓其明白該門課的時間價值。 (舉例來說修了財務管理後可以在以後幫助我考某些證照或國家考試、 修了個經可以幫助我考研究所等,雖然最後都會在高點重修一次就是XD) 另一方面重新設計教學評鑑系統與透明化, 使其機制至少較現在更能有效去主觀化地呈現教學面貌。 當然,這可能又是另外一個更大更複雜的討論即是。 ※ 編輯: Matoi 來自: 140.112.4.235 (09/29 20:41)
skipeco:除了行文方式有些情緒外...內容及論理相當的棒! 09/30 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