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NTUniNews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工商時報   焦點新聞   910826 失業是總體經濟百患之源  于國欽  這一年來,台灣失業率大致維持在五%左右,雖未再明顯提升,但失業對總體經濟的 負面作用,正逐漸擴大、蔓延之中,其中最明顯的是國內穩定的中產階級正漸漸消失, 高低所得差距急速拉大,甚至已有一百三十四萬戶家庭儲蓄率由正轉負,這可以說是一 嚴重警訊。  失業是總體經濟的百患之源,失業率升高是經濟動能喪失的起點、而非終點,一九二 九年,當時的美國總統胡佛(Hoover)不了解這個道理,低估了失業對總體經濟的影響 ,終致美國經濟跌入惡性循環的大蕭條(Great Depres sion),胡佛忘了失業者也是消 費者,當人們失去工作,沒有能力消費時,工廠生產的貨品無處銷售,一旦發生信心危 機,股市崩盤、企業破產、銀行倒閉等災難也排山倒海而來。  過去一年,台灣失業人數由三十萬升至五十萬人,遭失業波及的家庭人數逾一百一十 萬人,多數失業者甚至已淪為「長期失業者」,這使得多數原具購買力的中產階級失去 消費意願,這也是為什麼今年以來製造業景氣雖已回溫,但民間消費成長仍創下近四十 六年來次低的原因。  歷年來,台灣民間消費占GDP的比重達六成五左右,消費對經濟成長深具貢獻,惟 如今大批中產階級、小康之家面臨失業,微薄的收入、緊縮的荷包,勢將使得整體經濟 失去向上提升的動能。尤可畏者,多少社會摩擦、勞資衝突、家庭悲劇由此而起,若不 思患預防,其後果實不堪想像。  值得注意的,是國內產業結構、就業結構正急速調整,這一調整不僅使就業結構重分 配,更促使所得重分配。從民國九十年的統計可以了解,國內許多小康家庭的收入正迅 速減少,但高所得家庭的收入仍在增加,這就是為什麼台灣所得差距,在過去一年擴張 程度幾乎是過去十三年擴大總和的原因,情況嚴重,不言可喻。  美國總統羅斯福歷經三○年代大蕭條的慘痛經驗後,曾表示:「在一半繁榮、一半破 產的國家裡,是不能達到持久繁榮的。」,台灣今日失業升高已導致貧富兩極化,政府 的產業政策若仍僅僅著眼在產能、技術、全球佈局的刻板思維,而不兼顧就業的創造, 台灣經濟想走出衰退,達到持久繁榮,可謂是緣木求魚。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1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