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NewAg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一個地區的氣候是該地人們情緒張力的總和。 天氣的變化往往有助於得釋放內在壓抑的情緒。 台灣的氣候經常多颱風和暴雨,其實它們有助穩定人們情緒, 因為透過眼看狂風驟雨,大家內心的悲傷愁悶彷彿也被沖涮滌淨。 所以要改善人際關係的第一個法則是: 試著讓內在情緒與外在天氣之間取得親蜜認同。 每當內心翻湧憤怒或悲傷情緒時,要學習把它們的能量轉化來做靜心, 尤其風狂雨嘯時,試著順勢將它拋擲出去,而別發洩在家人或孩子身上, 學習讓外在天氣和內在感覺獲得親密認同。 從浸淫於其中而體認到颱風跟自己其實是一體的,當憤怒能量與大自然合一時, 內在的負面力量會從你的五臟六腑和關節中慢慢游離出來。 那份能量會與空氣中的電荷結合,取得某種情感上的認同,在大自然威力中, 體驗負面能的轉化。 一旦能量釋放,內心會獲得前所有的寧靜和從未體驗過的靈魂安詳。 那是由於負面能量徹底宣洩,內心得到平安,這時候的你也因而提昇個人存在的力量。 人常不斷累積負面情緒,在暴怒之下與人發生衝突,既傷人又傷己。 這時我們不妨做我稱為接地線的冥想和練習就是像電器的接地線。 古代人們的心靈能自然的與天氣取得認同, 但現代人較無法直覺地體驗天氣與內在情緒的關係。 其實在我們氣管內流動的氣流,與呼嘯過山谷的氣流是一樣的; 而在我們體內流動的靈魂與能量,跟大地的能量也是一致的。 所以,我們若感覺內心累積壓力或人際關係即將爆發衝突,這是個很好的練習。 人生中最影響我們情緒起伏的,可能就是人際關係,不論是工作上跟同事上司, 或家庭中夫妻親子關係,只要它們出問題,我們不僅感到不舒服,嚴重者甚至出現身心症狀。 常有人自認敏感,很在乎別人的看法。別人不經意的話語,往往令他難過許久。 其實個性太敏感,也常造成人際關係緊張。 所以改善人際關係的第二個法則是:確定自己的價值,肯定自己的存在。 要明白別人對我的看法,並不代表我真正的樣子。 而我們對別人的看法,往往代表的是我們的投射。 我們的投射物是比較接近自己的。 例如,對方的投射物是比較接近他自己而不是你。 所以第二個法則是: 任何人對你的看法,永遠只該給你當參考和建議,因為那比較代表他自己。 如果你是透過別人眼睛來肯定自己,這便是交出自己生命的主權。 這是所有人際關係中,最容易犯的錯誤; 有時我們接受太多別人對自己的投射而產生投射性認同,被他人對自己的看法, 取代自己真正的樣子。 我們再往深一層探究會發現,連你自己對自己的看法都只是自己的投射, 而不代表你真正的樣子。 有時我們對自己的看法,猶如一層泥巴敷在珍珠上。 其實不只是別人的看法,包括自己對自己對自己的看法, 也會讓我們的存在蒙塵且面目模糊。 有時我們對我們自己的看法,會讓人不斷自我扭曲。 這在心理學上叫『自我形象』,而這也是我們對自己投射產生的結果。 人若一直活在對自己的看法中,你無法真正認識自己。 其實你只活在自己是什麼樣的人(的幻像中),卻從未發現你是誰。 跳過平日你所認識所自以為的那個自己,去發現自己真面目吧! 『發現你是誰』是個奇妙的旅程。 我要告訴各位,你們認識的自己,其實離你真正的自己,還有一大段距離。 新時代大師賽斯說過: 『現在的人類不了解自己,而現在的人類,對自身價值評判和認識, 都還追不上自己真正的價值呢。』 人類是所有生物中,唯一能夠利用我對我自己的看法,或我認為我是誰, 而把自己變成我所認識的那個人。 我們今天不論變成什麼樣子,那都是因為我們過去認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而變成今天的你。 今天的你是透過你對自己的看法形塑出來的。所以唯有你自己才能決定你是什麼樣的人。 你如何看待自己,就會形塑出你今日的樣貌,而不是你本來是什麼樣的人, 所以你才覺得自己是什麼樣子。 人是不斷自我創造的動物,他不斷修正對自我的看法,而變成他眼中的自己。 因此別讓他人眼中的你,取代你眼中的自己。 一個真正很棒的人,是能看到別人生命中有很棒地方的人; 一個很偉大的人,是因為他看到所有人內心皆有其偉大之處。所以他才是個偉人。 接著我們要導入人際關係第三個法則: 試著讓身邊的人,因為與你在一起,而覺得自己很棒。 這不是要我們驕傲自大,而是覺得有能力,有自信可以把事情處理得很好。 有些父母的目的雖想讓孩子覺得很棒,但其作法卻使孩子感到自己很糟。 你若希望讓一個自我感覺很差的人變得很棒,這無異是緣木求魚。 這正是我們過去常犯的錯誤。 人時常很奇怪,以為能透過讓人覺得自己很糟糕,而使他變得很棒,這是不可能的。 我們也常如此對待自己,在內心深處明明覺得自己好糟,卻期待自己變得很好, 如果你創造這樣的假象,那只是自欺欺人。 而且你會擔心當人際關係更進一層時,被人家看穿你的虛假。 所以人際關係的第四個法則是,唯有當你能抹去別人外表的灰塵看清他內在的獨特性, 且讓周遭的人因為與你相處而感到自己很棒時,你才能成為那個發現珍珠之美人。 這絕非為了維持膚淺的人際關係而說出違心之論。 凡學過新時代理論的人都知道,真正的人際溝通的層面是在心電感應的層面; 我們接收到的是別人對我們真實的想法。 大家試著用這法則來改變跟他人的互動,去發現周遭人們身上的美善之處, 這也是賽斯一直強調的,當一個腳踏實地的理想主義者。 所有人都從現在開始,從自己所在之處, 儘量加強自己與周遭人的活力健康快樂與自發性, 必須以自己的生命,去強化所有人對存在的力量感。 你的存在是在加強整個地球和世界的力量感。 只要你盡了全力,不論怎麼做,那都是最好的。 有些父母過於恐懼孩子無知犯錯或受傷,以致扼殺孩子踏出去探索世界的勇氣。 我們應該當一個對自己產品有信心的父母,不論孩子身在何處, 都相信他的能力可以應付我們要讓孩子做自己的決定,因為親子間的衝突, 也是人際係中很重要的課題。 如果我們想變成什麼樣,那我們就投射出那個形象,所以我們時常要覺察, 自己投射給周遭人什麼。 例如賽斯曾提過,探病這件事很重要,而在這過程中又分為兩個部份。 有些人探病後,會感到不舒服,因為探病過程會喚起他對疾病和死亡的恐懼, 所以容易「煞」到。 當你進入病房時,要注意自己內心投射的是什麼。 因為生病的人很脆弱,極易接受投射和催眠的暗示。 那時人的意志雖薄弱,但潛意識卻很強。 若你習於負面思考的人,最好別去探病,因為你所付出和接觸的,都是負面能量。 所以要把好的心念投射給他,這才是最佳的禮物。世間所有一切都是能量的交流。 人際互動中,發出正面和肯定的能量是很重要。 要學習處理自己內在的恐懼和焦慮。 而不是把它投射出去,讓別人來承擔許多負面的東西。 人天生就討厭跟投射負面能量的人為伍。 而看見散發生命光明和正面力量的人,則會重新啟發我們內在青春活力的訊息。 有本暢銷書談到:人都喜歡靠近光,我們與其去尋找光,不如就讓自己變成光吧。 一個人投射出來的能量很重要,如果負面能量投射在身體上,那會造成身體的病痛, 若投射於人際關係上,則令人悲傷沮喪或爭執衝突。 我們常不自覺一直向外投射負面能量,所以人際衝突有時也是一面鏡子, 我們要開始學習覺察。 我先前說過,人際關係是靈魂的一面鏡子,而且它是累世輪迴的人際關係, 都會具體而微的濃縮在今世的人際關係中。 賽斯在【個人實相的本質】下集裡面說過: 一天是一個人從生到死的縮影,而且一天中也暗含你所有轉世的每一天。 所有過去的轉世、人際關係、以及有關於靈魂的線索,都能在這一天當中看出端倪。 彷彿是全相攝影或人身上的每一顆細胞、每一天就是看進去整個靈魂的窗口、 每一天從開始到結束,是生命中的一個小圓滿。 你只要過好生命的每個小圓滿,你就會完成靈魂的大圓滿。 從頭到尾,你只擁有這一天,這樣的生命觀,令人紮實的活在每一天。 因為從頭到尾你只有一天,所以你擁有無數天,一開始,也是結束, 每一天都是生命的第一天,也是最後一天。 只要你選定某一天,把它當做是宇宙僅有的一天,盡全力活出它的光采, 你靈魂的能量將立刻提昇,讓那天成為生命中最燦爛的一天, 從此以後的每一日,都會是如此。 人際關係的第四法則是:不管你生命中糟遇多少欺騙,試著確定人性本質是善良的。 人在試圖善的意圖時,確實可能傷害別人,可是沒有人天性喜歡傷害人。 所有的惡,都來自誤入岐途的善,是想表達善的扭曲,這是一種生命的信仰。 我們要先確立這點宇宙人生觀。 人在學習和創造,有時會做出無知和破壞之事, 若我們只是以人的行為來判定其價值和本質,那麼人將永無翻身機會。 這時一種真正新時代的包容和接納。 賽斯提到所謂的愛,是看到那個人理想的樣子, 意思是愛讓人不僅看到一個人現狀和作為,你看到的是他內在美好的版本。 人是天生就是不斷透過學習而成長的。 我們要先確定周遭的人本質是善的,不要因為他的作法難以原諒,就失去對人性的信心。 真正的信心是永遠不會喪失的。 如果我們的信心,希望和愛,還是在一種會去的狀態,那就不是真正的信望愛了。 真正的信任,是信任到那個本質裡面,與作為是無關的。 我們常是因為這樣的信任,而喚起心中最深的希望。 我永不放棄去信任人性本善的這個原則。 雖然現象與真理可能互相抵觸,但若缺少真理,現象豈值得依戀? 我想活在一個不管表面發生什麼,但生命底層的信任, 和永不放棄的愛和希望是永遠存在的世界。 這也是我想提倡的價值,更想把這個價值放在人際觀係中。 人際觀係的第五個法則:自問在這份人際關係中,自己能付出與分享什麼? 許多人希望擁有美好的人際關係,但其實他是個乞丐。 因為他只是在乞討人家的愛,關心與付出。有時在婚姻和情感關係中也是如此。 於是,人際關係變成一種交易,很多人淪為乞丐,只期待別人給他東西, 卻不反省自己能付出什麼。 這裡有句非常重要的新時代格言與大家分享: 「依照宇宙的定律,凡是你付出的東西,最後都會回到你身上。」 由這句話可以衍生出第六個人際關係法則:攻擊別人的,基本上只是在攻擊自己。 打別人右臉的,是在打自己的左臉。如果你採取以惡制惡的方法, 那麼你給出去什麼,最後還是會回到你身上。 在人際關係中,人常看不清楚這點。 這是價值關全然混淆的社會,有很多人完全在推卸責任, 認為別人可以這樣做,自己又有何不可。 但人終究必須面對自己。 人一定要學會為自己負責,否則非但人際關係一團亂,而且永遠在迷失中卻不自知。 所以,我們再回到人際關係的本質,你該怎麼做,你要如何對待人家,這代表你是誰。 所有你給出去也會再回到你身上。這是宇宙的定律。 人際關係的衝突,常肇因於人們不明白這道理。 你是為了你自己,以及你是誰而採取行動和對待別人的方法。我們要回歸自己。 賽斯說過一句話: 「在人際關係中,如果你只是等著別人給你東西,那麼會一無所獲, 但若是你付出愛和祝福,那得到的就是愛和祝福。」 於是大家拋出的東西就越來越好。讓我們都付出好的東西,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 人際關係第七法則: 我給對方的,是對方所需要,還是我給了我想給對方的。(我認為對方想該要的)。 這東西常造成人際關係和愛恨的糾結。 尤其在親子或朋友關係中,我們常弄得自己熱臉貼冷屁股,心情非常沮喪。 所以,欲避免人際關係衝突而追求和諧,其實是知易難行。 要做到這句話之前,常想先問對方: 「你覺得你需的是什麼。若有人要幫忙,你想得到的幫助是什麼?」 例如,我是家庭醫學和精神科的專科醫生。 在問診時我常問個案 「你覺得有人真的了解你嗎?周遭的人關心你的方式都是你所需要, 還是你其實承受了許多壓力?」這兩句往往會觸動病人內心而泫然欲泣。 所以,在人際溝通上,不要用猜疑的方式, 而想直接問對方:「你希望我用什麼方式對待你?」這句話是打動人心的萬靈丹。 這可能是長久以來第一次有人問他,他希望如何被對待,以及真正的需要是什麼。 過去我們可能常用自以為最好和理所當然的方式對待別人。 而現在不論自己的人際關係如何,讓我們試著問對方, 「你希望我怎麼樣對待你,你可以否告訴我內心的感受?因為我想進一步了解你。」 每個人都希望彼此被了解和接納,被人家用自己所喜歡的方式對待。 所以,不要吝惜向他人釋放「我想進一步了解你」的訊息。 尤其是經營親子關係時,要抱持著「孩子,你希望爸媽以什麼方式對待你?」 「孩子,爸媽想更了解你」的態度,用不帶批判的方式來經營親子和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最大的殺手就是批判。 人際之間保持距離是出於防衛,因為我們不知人家如何看待或是否會傷害我們。 所以,宇宙的另一項法則是:如果你不想成為別人批判的對象, 不願被他人價值觀的框架限制住,那就要試著以較彈性和接納的態度, 來面對周遭的人。 因為,凡是你投射出去的"批判",最後必然彈回你身上。 因此,不肯讓別人好過的人,自己的日子必然難過。 在我的門診中,有許多是夫妻離異或外遇的案例,有些人們在傷害對方時, 內心會生起報復的快感,但只要你拋出去是負面的情緒, 那麼人類整體生命的價值必然下降,最後你一定會感受到牽連。 所以在人際關係中,你給出去的,一定回到你身上,凡有作用力,必有反作用力。 我身為心理治療師,每天都在聽別人訴說內心秘密,有些可能從未向他人提起過。 每當我坐在諮商室,常感到這份工作很神聖,而自己猶如大地之母。 坐在我面前這孩子,可以把內心秘密全盤托出,我的身份彷彿是他們的靈魂的守護神。 他們可能犯下各種錯,而我雖告訴他們這樣做不對,內心卻沒有任何批判。 因為在心理治療中的你,不論呈現出何種面貌,都不會受到批判。 這並非是非不分或麻木不仁,而是人需要這樣子被對待。 做錯事的人需要的不是被批判或指責,而是想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 該如何面對自己,或面對自己所做的事和傷害的人。 或許有一天,當我也碰到難以面對自己的時刻,我也會希望得到他人包容和了解, 和以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因此,在諮商室中我是以個案為中心, 以他生命的最大利益和成長為考量,這其中不帶任何批判色彩。 我們應該把此觀念運用到人際關係中。 所以,人際關係的第八個守則:我們要常透過對方的角度來看待事情。 若某件事牽涉五個人,那我們要做心靈練習, 分別想像這五個角色會如何看待此事。 你不能永遠只堅持自己觀點,而應該包容他人,如此,你才是生命開闊的人。 我常覺得人際關係是要把別人含納到你的立場裡面,在其中尋得一個妥協點。 人際關係是為了讓你擴展你的觀點,直到你的存在和觀點, 能夠包含對方的存在和觀點,然後你才能從人際關係中解套。 人是奇怪的動物,當人發現別人在為自己著想時,就會也開始替對方著想。 所以,接下來我們談人際關係的第九守則:試著放掉自己的立場和對自己觀點的執著。 唯有跳到對方的立場,然後再跳回來看整件事, 你做的決定和採取的行動,才會也考慮別人。 這樣的人際關係慢慢擴大之後,整個人類的大愛才會出現。 現今人類處在一個你爭我奪的高度競爭社會, 個人主義高漲,整個社會陷在惡性和負面循環中。 每個人都抱著「既然別人不為我著想,我就拼命為自己著想」的偏狹心態, 那種原道善良的風氣幾已不存。我也很期待新時代的思想和精神能改變這個社會。 這一切要先從體驗於人際關係開始。 如果彼此的互動關係是,對方感受到自己的立場被人了解, 那麼他也會甘心樂意做任何事。 我們以醫療糾紛為例,其實它也是一種人際關係。 若醫生非常有自我保護,即使病人死亡非其過錯,家屬往往仍會怒告他。 因為醫生沒從家屬立場體驗其心情。 反之,有時雖醫療上雖有疏失,但由於你關心人家感受,反而贏得家屬諒解。 沒有人會蓄意報復,負面行為往往只為爭一口氣而已。 人際衝突常肇因於我們落入對錯二分法的思維方式。 有時為了堅持自己是對的,我們根本拒絕從對方角度來看事情。 我常覺得在衝突中唯一避免去問的,就是對與錯。 衝突是為了導向一種了解和交流,是關點的擴大。 而不是陷入誰對誰錯的爭執中,否則這樣雙方各據一詞,永遠沒完沒了。 所以面對人際衝突,唯一解決之道; 當雙方觀點都被彼此了解,心中的憤怒和不滿自然煙消雲散。 人際關係地第十個原則:給予別人肯定,去喜歡別人。 我們常被自己的角色所欺騙,以為母親包容小孩, 父親養家或上司體諒員工都是理所當然的,但其實我們可以隨時同理他人的處境和感受。 他們可能是你的父母,朋友,老闆,或你所敬重的人。 別以為自己輩份或職位較低就妄自菲薄,認定自己人徵言輕,影響力有限。 其實你可以同理任何人,別被自己的身份和角色給騙了。 何謂同理?同理就是以小搏大。當一個人被同理了,他也會反過來同理你。 而當你開始同理別人時,你們之間的關係也會改變。 每個人都希望別人能同理自己,所以,我們將心比心,就應該先去同理別人。 我們對他人的關心是沒有方向,不分位階的,它可以朝任何方向發展。 問:同理與同情有何不同? 答:我在(邁向內在朝聖之旅)那本書中有提到同理與同情之間的區別。 我在此稍作說明:同理是以對方的角度來看對方的生命。 例如,看見乞丐時,我們會蹲下來跟他聊天,在他身邊去了解他的處境; 而同情是以我的位階和立場來看待對方,所以我同情可憐的處境,我跟他是分開的。 這兩者是完全不同層次的感受。同理是一種深層的了解。 沒人喜歡被同情,但喜歡被人家同理。 問:當人開始出現負面情緒,雖然已經察覺到,但卻無法轉化它時, 應該如何找到適當的方法時,該怎麼辦? 答:除了到縣立板橋醫院的身心科來找我的門診之外,我這裡還提供另一個方法。 因為我們強調身心靈整體的發展,所以總是會講些玄秘的方法供各位參考。 我們就先講憤怒或溝通。 有時出現人際關係障礙,但對方並不想聽你解釋, 或你認為目前不是合宜時機來跟對方溝通。 所以,我們在跟人家溝通,要掌握一個極重要原則, 也就是人際關係守則第十: 在跟對方溝通的時候,要真實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去指責和怨怪是對方的錯。 因為人在面臨他人指責時,第一個反應是防衛和反擊。 把自己心門打開,說出內心真實感受。 例如,若先生晚回家,進門便被老婆劈頭痛罵, 那麼他極可能轉身就走人,這情況屢試不爽。 但此時若你誠懇表明自己每日獨守空閨的恐懼,寂寞,讓他明白你雖外表堅強, 但其實也有脆弱,受傷的時刻,讓他知道你需要他。 表達你的需要而非一時指責對方。因人在面對指責時往往會逃避。 一個工作賣力卻未受到上司青睞的員工, 其實可以誠實告訴老闆:我需要得到你的肯定。 所以,在人際溝通上,直接告訴對方你真實的感受,把心敞開是很重要的。 問:若遇到凡事都喜歡先為你安排好的親人,而你若稍微表達不滿或不從, 他們就以「我這樣做一切都為你好」來當藉口,請問你如何面對此情況? 答:沒錯。他們也常指責別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彷彿一切是對方的錯, 而被人家如此對待的人,由於無力反駁,又不得不接受,所以很容易得憂鬱症。 憂鬱症的人,常是受到這種對待,他被太多的愛淹沒了,陷在兩難之中。 若不接受對方,會便視為不知感恩,彷彿世界末日,於是你就學乖順服了。 這是一種情感的未分離現象。 在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一種選擇,因為你選擇留在他身邊,表示只有你並未背叛他。 但對你而言,你付出的是失去自主權的代價。 碰到這情況該怎麼辦? 我們剛才所說的那句話,其實正可以讓對方好好的去思考: 「如果你真的愛我,你要不要多了解我?能否試著以我能接受的方式來待我或愛我?」 「若你真的愛我,請給我我所需要的,而不是你所想給的」 或許有人認為這樣說會傷了對方的心,但如果你確信對方是真的愛你, 那麼他會希望你快樂的。 如果你犧牲了自主權,持續地不快樂下去,勉強留在對方身邊, 到最後會把兩個人都毀了。 因為當病症爆發後,你會加倍報復對方,也會把所有責任推到對方身上, 不斷找他麻煩,直到自己成為燙手山芋,造成彼此強烈的愛恨糾葛。 解決之道要從兩方面著手。 一是從自己這方面,另一個是從對方那邊著手,但重點是肯定彼此間的友愛。 新時代另一個很重要的宇宙定律:當你問出一個問題時,其實答案就在旁邊。 我試舉金庸的武俠小說為例。 在(神雕俠侶)中,楊過後來是被情花刺傷,而情花的解藥叫做斷腸草。 凡是毒物出現的地方七步內,必有解藥。 這句話蘊含兩個極深奧宇宙智慧的暗示: 其一是如果你心中存在一個問題,那答案就在問題的背後。 這時你必須學習把問題放掉,以便讓答案浮現。 在心中形成問題之後,就把它放掉。 因為答案跟問題是同時產生的,猶如正子和負子是同時產生的一樣。 所以,當你心中有問題,要告訴自己,答案就在旁邊。其實我們內心深刻明白這點。 其二是當你生命遇到困難時,你需要的解決之道和線索,必然就在附近。 宇宙是如此豐盛,你所需要的一切都會出現在生命中。 人在碰到困難和困境時,生命中的貴人和解決困境的線索,必然都是在身邊。 這已經是一種玄妙的宇宙理論。 當一個人不知如何是好時,可能信步走到便利商店買份報紙,而發現答案就在其中。 上帝是不著痕跡的,而線索卻處處可尋。只是你必須知道,應該把眼光放在何處。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請大家記住這個宇宙原則: 你所需的一切,都在你的身邊;你所需要的人,也一定在你的身邊。 當你有需求時,宇宙會很巧妙地把這東西安排到你手中。 但因你如此執著地看待問題,以致答案在你身邊,卻也會被你輕易忽略。 因為你全然陷在痛苦中,雖然轉個身就可看見解決之道,但你卻沒回頭。 生命是如此豐富,它絕非一場殘酷的現實,而我們都是被祝福的。 不論在你出生前或死亡後,你都得確信自己是被祝福的。 就如同我完全確信自己是個完全被祝福的人。 問:請問若遇到家庭暴力,或兩性關係中的性暴力脅迫, 你覺得以暴制暴是贏得尊嚴的好方法嗎? 答:聽說最近家暴法的層級又提昇了,已經賦予警察進行逮捕家暴現行犯的權力。 碰到這類問題,我會建議直接訴諸法律來解決,尤其是性暴力。 若面臨即刻的安全威脅,那麼處理上有輕重緩急之別。 你得先確定安全獲得保障,些後再談其他問題。 在我的門診中,有許多家暴的個案。我不太鼓勵以暴制暴。 因為基本上,暴力不是一種力量,它是無力感的結果。 當一個人感覺沒有幫自己的力量存在,也沒任何有效的解決之道時, 才會被迫採取暴力。 所以,暴力不是解決事情,它只帶來更大的破壞和毀滅。 暴力是因為看不見事情有任何出口,連溝通管道都已經封閉,所以才出現暴力。 它是無力感和絕望的結果。 若你問是否能採取以暴制暴的方法,那我要建議你, 是否要去處裡心中的憤怒和委屈? 因為這樣的人似乎內心處在很不平衡的狀態下, 而想為自己出口氣,讓自己平衡一下。 但去傷害對方,到頭來並不會讓自己真正平衡。 所以,我們得先從平衡自己著手。 第一先保障人身安全,其次是尋求法律途徑。 我曾經處理過一個家暴個案,有個先生每次酗酒便會勒住太太脖子, 然後從房間拖到客廳,而他任由先生施暴。 有一次才國中二年級的兒子受不了,便衝進廚房拿把菜刀對準他爸爸。 我後來有請社工人員介入,但我真正治療的對象是這位媽媽。 我告訴這位媽媽: 「如果你再不建立起保護自己的能力,仍沒能力停止自己被暴力對待, 那麼接下來可能面對孩子拿刀砍死父親的人倫慘劇。」 所以,這位媽媽必須堅強起來。一個女人有許多方法可以讓自己免於暴力威脅。 而一個人是如何讓自己淪為持續的受暴者?有些女人可以保護自己完全不受侵犯。 其實,個人絕對具有保護自己的能力。 所以,在這個案中,得先讓這位媽媽,具備保護自己的能力。 然後再利用中途之家或其它法律途徑來處理。 我其實有千百種方法自我保護的,而暴力往往是最不得已才採取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