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Oasis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maohuang/file_combine.php?File=163347_2001 -01-03_21-33-42 黃茂昌看電影 一個年輕電影製片的e-mail: Studio Films vs. Independent Films 親愛的Sian: 與台灣拍電影和愛電影的青年朋友們比較起來,我好像是唯一對今年studio films(大片廠,或俗稱八大出品的電影)盡領奧斯卡風騷的情況拍手叫好的人。 其實奧斯卡也沒什麼,不過是一群人投票前後的各種行為與活動罷了。大大小小的獎 不外是靠一群特定的人在投票或討論表決後產生。(十幾人組成的坎城評審團,雖由 各國的權威人士組成,其客觀性真會比五千人的美國影藝學院高嗎?《櫻桃的滋味》的 藝術成就真勝過《鐵達尼號》嗎?)所有的論戰最終都將歸結於主觀的判斷,最客觀的 反倒是每年三月由Showest頒出的票房傑出貢獻獎:盈收數字歷歷在目,公正得很。 我很欽佩這個協會很直接的把賺錢當作一種非常嚴肅而正經的事,而不是披 上一件神聖的外衣,為電影藝術做出偏心的評斷。對Showest來講,觀眾永遠是對的。 我之所以「拍手叫好」,不是因為我比較喜歡studio films,而是看到那些長久以來打著 獨立製片的旗幟,不屑studios的電影人和支持他們的觀眾(很奇怪,這群觀眾稱自己為 藝術電影觀眾,難道抵制studio films就表示自己懂得藝術嗎?) 終於受到了一點小小 的嘲諷。studios樹大招風,成為箭靶在所難免。其實大家心知肚明, 所謂獨立製片, 不外是憑著「有別於」(independent「FROM」)studios films的招牌來引人注意。studios重娛樂,獨立製片公司為了凸顯自己,經常援用 「藝術內涵」以正其身。其實認真分析,獨立製片的產品從開始到完成並無多一分或 少一分製造「藝術」的機制。也許一些很好的腳本不適合在studios發展;或是某些 電影工作者在獨立製片的環境中能得到較多的創作自由。但這只能證明,獨立製片的 原料和生產線的調配與studios有所不同,不足以證明誰的藝術性較高。我喜歡Miramax (又譯:米拉麥斯)出品的電影。大家都把它當作是獨立製片的龍頭老大,但我只能說 Weinstein(又譯:溫斯坦)兄弟(Miramax的老闆)是非常傑出的商人,ꘊ成功地打出一片江山,而其經營電影帝國的野心和霸氣與獨立製片並無二致。更何況, Miramax 的後台老闆是Disney。什麼獨立製片、什麼 Independent Spirit Award (又譯,獨立精神獎,在奧斯卡前兩天頒獎,有意互別苗頭),許多independent film distributors的 背後其實都是studios或大財團在撐腰,大家 睜眼說瞎話罷了。 大獎小獎,反正只要有名有目,行銷人人會做,媒體自然會爭相報導,一般消費者則 趨之若鶩。 常有人問我「獨立製片」的定義為何,一直到最近我才有了個最確實,聽起來卻也最含糊 的答案:「那就是如果妳覺得它像部獨立製片,那它就是了。」換句話說,獨立製片作為 一種 「包裝方式」的意義要遠比是否在「studio系統外籌資與發行」的事實大得多 (兩年前的《Big Night》被視為獨立製片界的重要作品,而去年的《桃色追捕令》則是個 不折不扣的好萊塢主流片。但實際上兩部電影都是由Rysher Entertainment策畫並出資 拍攝。在我看來,這個公司「獨立」得很,愛怎麼樣就怎麼樣。再舉一例: 《變種人》看似一部劇情膚淺,內容貧乏的studio film,然而背後出錢的 J&M Entertainment是個英國公司,與八大根本扯不上關係)。反正拍電影,就是找錢、 花錢、然後希望觀眾出錢消費,最後再把錢還給最初出錢的人。在商言商,所有的生意 不都是這麼,獨立製片(不論是Miramax或是年輕導演用自己銀行存款拍的片子)也不例外。 所以,大家何不放下箭弩,多看看各類的作品,讓電影回到電影的文本上。 電影史的發展原是一個消長的過程。台灣的電影過分強調藝術性與個人風格已然太久, 也許該往另外一端挪一點吧! 祝妳工作愉快!下次再聊。 黃茂昌於LA 註:Sian與黃茂昌皆是在美電影界工作的台灣青年 原刊載於《中國時報》娛樂周報1998.04.18 標題:大片廠比較商業!獨立製片就比較藝術嗎? ---------------------------------------------------------------------------- 另外是素人同擊(http://www.comixbook.com/)上的討論回應: @ 多米尼 其實這篇文章是討論美國的獨立製片和片廠電影的啦 片廠指的就是八大,(不是楊登魁的電視台喔! 奇怪幹嘛要取名八大?) 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大電影公司, 什麼20世紀福斯, 哥倫比亞三星, 米高梅, 環球啊等等等 反正我們所稱呼的娛樂大片, 大概99%都是片廠電影吧! 選這篇文章的原因是起因於 我們常常都會對於"藝術電影"或是"娛樂片"這些個名詞有些迷思 我覺得原因可能是美國這些大電影公司在投資拍片的時候,商業上的考量佔了非常重要的 地位, 加上他們又常常做全球發行,所以他們拍片的題材或是內容發揮上有很大的限制 獨立製片或是其他國家的電影工業再大也不可能大過好萊塢了吧, 所以反而常會有 令人驚艷的創意出現 可是你說這種二分法好像也不是那麼絕對 我覺得黃先生這篇文章把那其中的迷思點出來了 雖然他講的是片廠和獨立製片, 不過講成是娛樂和藝術電影, 也沒有差到太遠 @ Jonathan 其實標題應該改成「咁有藝術電影蓋高上」比較貼切吧 我覺得這篇文章點出一個蠻重要的概念 電影就是脫離不了其商業性格 賠錢的生意沒人作 就算是藝術價值再高的作品 投資人所希望的還是這部電影能夠賺錢 只不過根據這部電影能吸引的觀眾族群 定出不同的行銷策略 就像聞天祥常常說的 國內大多數人總以為侯孝賢蔡明亮伍迪艾倫是賠錢貨 但是在法國或日本 某種程度來說他們都是極為賣座的呢 所以不要以為侯孝賢沒事都在喝西北風 他背後可是不乏願意出錢的老闆 這是電影的一個面向 但是回到電影本身的形式內容則又是另一個面向了 其實若能夠看到極具創意風格特殊內涵深刻的電影 無論是來自片廠或是所謂獨立製片 不管是影迷或是評論都會不吝給予掌聲 只不過片廠為求利益的極大值 不免過度重複某些美學技巧 而排擠掉許多另類的創意 甚至在商業機制的操弄之下 將追求利益凌駕在電影美學之上 獨立製片當然也並不是光環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台北常見到的小型影展 標榜非主流卻不一定是好電影的保證 所以終究還是回到電影美學上面才比較客觀吧 ------------------------------------------------------------------- Cheers! Patsy "Gallagher" -- Your eyes Are telling lines from some of the stories on the way It's so nice --Thank You for the Good Times, Oasis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56.20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