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Olympics_ISG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今晚7時30分,國際奧會主席羅格在新加坡佛萊士會議中心舉行的國際奧會第117次全會 上宣佈,倫敦成為2012年第30屆奧運會舉辦城市。經過兩年多的精心申辦,這一國際大 都市榮幸地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三次舉辦奧運會的城市。 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經歷了百餘年的風風雨雨後,已經發展成為人類偉大事業的一部 分。她已遠遠不再是單純的世界體育盛會,而是一項具有深遠影響,廣泛涉及政治、經 濟、科技、文化、教育等各領域的重大國際活動,在促進世界和平和各國人民之間的友 誼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1896年,希臘在成功地舉辦了首屆現代奧運會後,希臘國王 喬治一世親自出面,要求將雅典定為奧運會永久會址,這一要求遭到了顧拜旦的否決。 顧拜旦指出,奧林匹克運動屬於希臘,也屬於全世界,奧運會只有在不同國家進行,才 能使之具有國際性和生命力。顧拜旦的這一決策是英明的,由於奧運會在世界各地輪流舉 行,這才激發了各國人民、包括一些都市主辦奧運會的巨大熱情。 隨著奧運會影響力的與日俱增,世界各國對舉辦奧運會日益重視,都為能在自己的國家舉 辦奧運會而感到自豪。為了爭取到奧運會主辦權,各國不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與財力 ,圍繞奧運會主辦權的競爭日趨激烈,像1960年第17屆奧運會,曾有歐亞美三大洲的16個 城市同時申辦,僅美國就有7個城市提出承辦。然而,每屆奧運會的舉辦城市只能是一個 ,因此其結果往往是“一家歡樂幾家愁”。申辦奧運會的過程,實際上已成為奧運會開 幕前另一種真正高水準的“競賽”。 1984年第23屆和1988年第24屆:洛城漢城妙手回春 按傳統習慣,承辦奧運會的資金來源有三種渠道:政府資助、發行彩票和社會捐贈。1896 年,在希臘政府無力拿錢,國民捐贈又嫌不足,首屆奧運會主場地也無著落的嚴峻形勢下 ,多虧大富商阿維羅夫慷慨解襄,捐獻92萬德拉馬克的鉅額款項,奧運會才得以順利舉行 。以後的奧運會,大都以政府資助為主要資金來源。第18屆東京奧運會,日本耗資約30億 美元。第21屆蒙特利爾奧運會因負債纍纍,使得蒙市市民須交納“奧運會特別稅”,這筆 稅款直到上世紀末才交清,造出了所謂“蒙特利爾陷阱”。第22屆莫斯科奧運會,前蘇聯 雖未公佈經費數位,但估計也接近100億美元。 面對鉅額承辦費用,特別是可能造成的難以收拾的財政虧空,一些申辦國家退卻了。1976 年至1977年,美國亞特蘭大就曾打算申辦1984年奧運會,而且已經簽署了申請書,但“蒙 特利爾陷阱”的陰影終於使亞特蘭大最後放棄了申請。1980年的第22屆奧運會,只有莫斯 科和洛杉磯兩家申辦,1984年第23屆奧運會僅洛杉磯一家敢於申辦,1988年的第24屆奧運 會也只有漢城和名古屋兩城市申辦,奧運會申辦一時變得“門前冷落車馬稀”。 一位美國人以自己的聰明才智,使申辦奧運從一隻“燙山竽”變成了一隻“香餑餑”。 他就是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組委會主席尤伯羅斯。他借助商業化運作,使23屆奧運會大獲 成功, 最終贏利2.15億美元。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一次首次由民間私人主辦的奧運會。 四年後,韓國漢城透過舉辦第24屆奧運會,盈利3億美元,開創了當時官辦奧運會盈利的 先河,並使韓國經濟實現了新的騰飛。這兩座城市的成功,使得申辦奧運會的熱度急速 上升。 1992年第25屆:巴塞羅那終於夢圓 角逐1992年第25屆奧運會主辦權的城市共有6個,包括西班牙的巴塞羅那、法國的巴黎 、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澳大利亞的布利斯班、前南斯拉伕的貝爾格萊德和英國的伯明 翰。為爭辦這屆奧運會,各城市各顯其能,共耗資5200萬美元。而巴塞羅那花費了14 00萬美元,居各城市之首。巴塞羅那市政當局和市民的種種努力,使國際奧會成員受 到感動,這為巴塞羅那最後的成功奠定了有利的基礎。1986年10月17日,第91屆國際 奧會全會在瑞士洛桑舉行。經過三輪投票,巴塞羅那擊敗了實力強勁的巴黎,成為第 25屆奧運會舉辦城市,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奧運主辦夢終於實現。 1996年第26屆:亞特蘭大上演奇跡 名不見經傳的美國亞特蘭大在1996年奧運會競爭中一舉擊敗奧運會的“故鄉”雅典,上 演了奧運會申辦史的最大輪表決中,最大奇跡。 申辦1996年奧運會的有希臘的雅典、澳大利亞的墨爾本、加拿大的多倫多、英國的曼徹 斯特、前南斯拉伕的貝爾格萊德和美國的亞特蘭大。6城市中以雅典的呼聲最高,因為 在不少人的心目中,1996年第26屆奧運會的最佳舉辦地應該是雅典,因為百年奧運只 有在她的故鄉舉行,才最有意義。多倫多和墨爾本也較為看好。起初,亞特蘭大並不是 熱門城市,因為美國洛杉磯剛剛舉辦了奧運會,12年內由一個國家舉辦兩屆奧運會,似 乎不通情理。為改變劣勢,亞特蘭大組委會頻頻出訪,有的官員竟訪問了40多個國家。 同時還廣泛邀請國際體育界領導人訪問亞特蘭大,給來訪的客人們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 象。與亞特蘭大的情況相反,原來為人們普遍看好的雅典的情況則有些不妙。那段時間 ,希臘出現了政治、經濟的動蕩和不穩定局面。國際奧會的委員們對雅典能否辦好奧運 會產生了懷疑。亞特蘭大的咄咄逼人和希臘的遇到的麻煩,逐漸改變了國際奧會委員們的 感情和態度。儘管在投票前三輪表決中,雅典處於領先,但從第四輪開始,前三輪落選城 市的份額絕大多數投給了亞特蘭大。在第五輪表決中,亞特蘭大以51票對35戰勝了雅典, 獲得1996年第26屆奧運會主辦權。 2000年第27屆:悉尼兩票險勝北京 1990年7月,鄧小平同志在視察亞運村時說:“辦完亞運就要辦奧運。舉辦奧運會,對 振奮民族精神,振興經濟都有好處。”1991年12月3日,成功地舉辦了1990年第11屆亞運 會的中國北京,正式向國際奧會申請舉辦2000年第27屆奧林匹克運動會。 除了中國北京外,加入到這屆奧運會申辦之列的還有德國的柏林、澳大利亞的悉尼、意 大利的米蘭、英國的曼徹斯特、巴西的巴西利亞、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和烏茲別克斯坦 的塔什幹,後三座城市後來退出了申辦行列。經過近兩年的精心準備,各申辦城市在19 93年9月23日發起了最後衝刺。是日,在摩納哥蒙特卡洛舉行的國際奧會第101次全會將 選定2000年奧運會舉辦城市。五個申辦城市的陳述報告結束後,即進入緊張的投票程式 。前三輪,北京分別得了32票、37票和40票,一直居於領先地位。悉尼則緊隨其後,前 三輪投票數分別為30票、30票和37票。在最後一輪投票中,北京遺憾地以兩票的微弱劣勢 不敵悉尼,與2000年奧運會舉辦權擦肩而過。投票結束後,許多委員們說這是歷來選舉奧 運會舉辦城市中競爭最激烈的一次,作為首次參加申辦的城市,北京能得到43票,雖敗猶 榮。不少人對悉尼和曼徹斯特聯手對手中國表示憤慨,加拿大籍資深委員龐德說,這一天 是我最悲哀的一天,我為一些委員作出這樣的選擇難過。許多委員勸慰北京奧申委官員, 希望不久能在申辦戰場再次見到你們。申辦不僅是為了中國,也是為了整個第三世界。 2004年第28屆:奧運家庭重返故鄉 1997年9月5日,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在瑞士洛桑舉行的第10全委會上,選定希臘雅典作為 2004年第28屆奧運會舉辦權。在經歷了百餘年的風雨後,奧運會終於重返自己的故鄉。 上次申辦的失敗,希臘政界吸引了攻關和組織工作方面的不足,聘請了一位航運界億萬 富翁的妻子安耶洛普洛斯擔任組委會主席。安是位精力旺盛、魅力十足且活動能力極強 的中年女子。她在多次攻關中不斷強調,由雅典舉行奧運會不僅具有特殊的意義,而且 雅典是一個完全具備舉辦奧運會能力的現代化歐洲城市。安出色的交際能力,加上國際 奧會7年前欠了希臘人一份感情債,使得雅典在競選中始終扮演著一號角色。參加最後 角逐的還有阿根廷的布宜洛斯艾利斯、南非的開普敦、意大利的羅馬、瑞典的斯德哥爾摩 四座城市。在最後的投票競選中,雅典自始至終處於領先地位,並在第四輪中以66票比41 票擊敗羅馬。現任國際奧會主席羅格當時說:“我們把希臘人送給我們的東西回贈給了他 們。希臘傳統所具有的特殊價值產生了影響。”時任國際奧會副主席霍爾德說:“讓雅典 舉辦奧運會,國際奧會還清了欠希臘人的歷史帳。當雅典第二次提出申辦時,我們沒有理 由再拒絕。” 2008年第29屆:世界選擇中國北京 和雅典一樣,中國北京經過四年休整後東山再起,並在第二次申辦中一舉獲勝,贏得了20 08年第29屆奧運會的主辦權。 1999年4月7日,經中國奧會批准,北京市正式向國際奧會遞交申請書,由此拉開了申辦大 幕。與八年前相比,中國的經濟實力再上一個臺階,進入世貿組織已成定局,國際地位越 來越重要。北京奧申委也適時地亮出了“新北京,新奧運”的申辦口號,一下子就吸引了 世人的目光。經過國際奧會的篩選,中國的北京、日本的大阪、法國的巴黎、加拿大的多 倫多和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從10個申辦城市中脫穎而出,升級為候選城市。2001年5月間 ,國際奧會公佈了對5個候選城市的考察報告,北京、巴黎和多倫多成為三個大熱門。在 申辦的關鍵時期,國外各種反華勢力給國際奧會施加壓力,要求“考察”中國的人權狀 況。薩馬蘭奇領導的國際奧會及時地作出了公正的回應:申辦奧運會只談技術準備情況 ,不涉及政治。北京有驚無險地度過了“政治”關。經過精心準備,進入後期階段北京 的申辦形勢逐漸被外界所看好。 對國人來說,2001年7月13日是一個難忘的日子。是日,國際奧會第112次全會在莫斯科舉 行。北京和其他四個城市為了爭奪舉辦權,展開了最後的爭奪。在陳述報告中,何振梁先 生以英、法兩種語言交替作了發言,打動了不少國際奧會委員的心,一位委員說:“何先 生的肺腑之言,使我幾乎要掉淚了。”有的委員說:“何打動了我們所有人。”據說,澳 大利亞游泳名將奧尼爾原先並不喜歡北京,她聽了北京的陳述報告後改變了態度,將自己 的一票投給了北京。 功夫不負有心人!北京在第一輪就取得了44票,超出處於第二位的多倫多22票。第二輪, 北京贏得56票,以超過半數票的優勢提前勝出。一位奧林匹克的統計專家感慨地說:“獲 勝者與第二名的差距達到34票,這也是奧運會史的一個世界紀錄。”等待了整整八年後, 中國北京終於贏得了奧運會主辦權,世界奧林匹克史由此翻開了新的一頁。 2012年第30屆:倫敦三度摘得花冠 和近幾屆一樣,2012年奧運會主辦城市的競爭演繹得扣人心弦。共有九個城市加入申辦行 列中,她們是法國的巴黎、英國的倫敦、西班牙的馬德里、俄羅斯的莫斯科、美國的紐約 、德國的萊比錫、古巴的哈瓦那、巴西的巴西利亞、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去年5月,經 過國際奧會的初選,前五個城市成為候選城市。 這五個城市均來自於發達國家或體育傳統大國,擁有一流的硬體和舉辦大賽的經驗,被外 界譽為“歷屆申辦城市中整體水準最高的一屆。”為了奪得奧運會舉辦權,五個城市作了 精心準備,亮出了各乍的城市優勢,以各自方式詮釋了奧林匹克理念。投票前,硬體高人 一籌的巴黎一直是公認的頭號大熱門,名勝古跡密布的倫敦後勁十足,投票前其風頭幾乎 趕上了巴黎。擁有91%民眾支持率的馬德里則被視作一匹大黑馬。今天上午,五個申辦城 市在新加坡展開最後的衝刺。在各申辦城市進行完陳述報告後,國際奧會委員投出了自 己的一票。這場角逐進行了驚心動魄,前三輪的投票結果和外界的預測如出一轍,莫斯 科、紐約、馬德里先後退出賽場,呼聲最高的巴黎或倫敦這兩座城市將角逐2012年奧運 會花冠。在第四輪投票中,後來居上的倫敦擊敗了巴黎,笑到最後。 一場特殊的競賽在塵土飛揚的“賽場”上畫上了句號。面對欣喜若狂的倫敦申奧委成員 們,其他四個城市的申奧代表並沒有表現黯然的神情,他們大度地走上前慶賀倫敦的成 功。確實如此,能走到奧運會申辦行列之中本身就是勝利者,巴黎等四座城市的表現極 好地詮釋了流傳近一個世紀的奧林匹克格言——“重要的是參與”。(王全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04.103.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