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PH-se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澎湖時報 澎湖風情現 菊島的 文化歷史沿革 [2005/03/01]  澎湖探源  澎湖群島位於台灣海峽偏東南處,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台灣地區最早設置地方官 管理的地方。雖然澎湖地名有許多不同的看法,但最早的名稱「平湖」一辭,是在宋 朝樓鑰的「玫瑰即」一書中有所記載,日本教授藤田豊八首先訂書中的「平湖」即為 現在的澎湖。  元朝的汪大淵在「島夷誌略」提及:「彭湖,島分三十有六,巨細相間,坡隴相望 ,乃有七澳居其間,各得其名。」到了明朝中葉以後(1429),則改稱平湖為「 彭湖」,彭湖何以又稱「澎湖」?其原因不詳,但據推測,中國大陸鄱陽湖一稱彭蠡 湖,簡稱彭湖,為了與鄱陽湖有所區別而改稱為澎湖;另一個原因是清代以「三點水 」、「口」加諸字旁,表示對某人或某事的輕蔑,澎湖是否因廣衍蕭條,又僻處海外 而被冠上水字旁?或者將彭假上三點水字旁更能表現地貌。總而言之,「澎湖」這個 名稱到乾隆朝以後才成為通稱。  在南宋乾道七年(1171)泉州知府汪大猷派兵來澎短暫屯守,不久即離去,這 是首次有文獻記載的情形。元代至元十八年(1281)首先設立巡檢司,隸屬福建 晉江縣,浙是澎湖設治的開始。明初仍如元制,但在洪武二十年(1387)實施「 墟澎」政策,撤除巡檢司,將島上居民遷回福建泉州、漳州。到了萬曆二十五年(1 597)增設澎湖遊兵,春、秋兩季汛守,五年後有陳第此人隨福建都司沈有容到澎 湖剿寇,將所見所聞在萬曆三十一年(1603)著有「東番記」一書來紀錄。萬曆 三十二年(1604)沈有容諭退荷蘭艦隊司令韋麻郎一行,使之率領部隊 離開澎湖,留有台灣地區第一古碑「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說明此事件。天啟 四年(1624)明總兵俞咨皋出兵攻擊駐守風櫃尾蛇頭山上城堡內的荷蘭軍隊,迫 其撤離澎湖,轉往安平發展。  南明永曆十五年(1661)三月延平王鄭成功親自率軍到澎湖,再轉攻台灣,趕 走佔領台灣的荷蘭人,在澎湖設有安撫司;永曆三十七年(1683)明鄭守軍劉國 軒與清將施琅在澎湖海戰,失敗後逃回台灣,鄭刻塽降清,澎湖改為歷史台灣縣(今 台南)。林豪在「澎湖廳志」提到「澎湖」一名「澎瀛」,以別台灣別號「東瀛」, 澎在台西,故名「西瀛」也。  清雍正五年(1727)改設澎湖廳,一直到光緒二十一年(1895)澎湖割讓 給日本之後,才改稱為澎湖島廳,二年後又改為澎湖廳,日治大正九年(1920) 改為高雄州澎湖郡,不久後又改回澎湖廳。民國三十四年(1945)台灣光復之後 改稱為澎湖縣延續到現在。  先民足跡  澎湖早在史前時代就有人類活動,根據臧振華教授的調查發現,史前時代的澎湖, 曾經有過粗繩紋陶、細繩紋陶和素面紅灰陶三種新石器時代的人類文化遺址。粗繩紋 陶文化期出土陶器以粗繩紋為裝飾,遺址位於澎湖和白沙兩島的東岸,距今約五千年 左右,是澎湖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據考證,當時澎湖人口不多,可能是台灣西南 岸住民,季節性或短期性的來澎湖採集生活資源,因此遺址都不大,以湖西鄉 葉村 所發現的最具代表,學者簡稱為「果葉期」。  細繩紋陶文化期,陶器以較細密的繩印紋為裝飾,距今大約四千五百年左右,是澎 湖史前文化中最主要的階段。這時期的遺址大都是面積相當大的聚落遺址,顯示當時 人類,已經在澎湖長期居住生活。澎湖各大島嶼均發現此一時期的聚落遺址,其中以 馬公市鎖港里的遺址最具代表性,學者簡稱為「鎖港期」。  素面紅灰陶文化期,此時期所出土的陶器以素面紅陶和灰黑陶為主,距今大約四千 年左右。這個時期的遺址並不多,人口可能非常稀少,徐者只在澎湖發現三處,屬於 此一時期的遺址,其中以白沙島的赤崁頭遺址較具有代表性,故簡稱為「赤崁頭期」。  西元兩千年前,這些史前在澎湖出現的人類,不知何故離開澎湖,此後澎湖的人類 文化活動就出現了一段很長的空白期,直到第九世紀末以後,才開始有漢人文化出現 ,換言之,到唐朝末年或唐宋之間,漢人文化才進入澎湖。旦是據目前研究所知,澎 湖到南宋以後才有漢人定居的聚落,這種聚落遺址以時板頭山所發現者為代表,所以 學者稱為「時板頭山期」。時板頭山遺址的文化曾由下而上依次由粗繩紋陶層,素面 紅灰陶曾,下部歷史層和上部歷史層所構成,上部歷史層屬南宋時代,其中出現了以 石塊鋪造的房基遺構,是目前在台澎地區所八現最早的和人遺存。  聚落墾拓  從考古資料顯示,漢人拓墾澎湖,最初可能只是把澎湖做為捕魚的基地,或暫時的 休憩地。到南宋以後才有比較多的人來澎湖定居。臧振華教授曾在澎湖發現了三十九 處和人的文化遺址,這些遺址遍佈澎湖的各主要島嶼。  俗話說:「唐山過台灣,心頭結歸丸。」元朝在至元十八年雖然在澎湖設立巡檢司 ;但是漢人拓墾澎湖的資料,除了汪大淵在「島夷誌略」中有:「自泉州,順風二晝 夜可至(澎湖),有草無木,土瘠讀宜禾稻,泉人結茅為屋居之。氣候常暖,風俗?野 ,人多眉壽,男女穿長布衫繫以土布;煮海為鹽,釀秫為酒,採魚蝦拾螺以佐食,魚 膏為油。地產胡麻、菉豆。山羊之孳生數萬為群,家以烙毛刻角為記,晝業不收,各 遂生育、工商興販,以樂其利。」簡短的描述外,就沒有更詳細而可信的資料可查考 了。  明朝建立,仍在澎湖設巡檢司,後因澎湖成為海上勢力者的捕逃淵藪,居民不法, 且抗於縣官,並與倭寇互通聲氣,明廷乃在洪武二十年(1387)放棄澎湖的主權 ,將當地居民遷回福建安置,此即所謂的「墟澎」。  萬曆二十三年(1595)福建巡撫許孚遠奏准募民開墾澎湖,但是這時後台灣海 峽已成了倭寇、海盜及西方殖民國家競逐的舞台,遷居澎湖的閩南移民人數可能並不 很多。天啟五、六年(1625|1626)及崇禎元年至四年(1628|163 1),福建先後發生的二次大饑荒,使泉州、漳州的飢民冒險橫渡海洋,大量移民澎 湖。澎湖的許多族譜都記錄了遷澎始祖這一段九死一生的逃難歷程。這時期湧入澎湖 的移民人數最為可觀,也奠定今天澎湖聚落分布的雛形。  西元1631年福建饑荒之後,到1683年明鄭政權結束之間,除了跟隨鄭軍徙 居澎湖的閩南民眾外,還有許多清廷和明鄭爭鋒下的犧牲者,也大量遷居澎湖,其中 以鄭經棄守金、廈之役時最多。依據統計,澎湖居民中的十大姓氏,大都是在這段時 間遷來的。這時期間,澎湖的聚落計有:後窟潭、西衛、東衛、烏崁、菜園、鎖港、 興仁、五德、湖西、許家、鼎灣、南寮、北寮、紅羅、港底、西溪、尖山、講美、赤 崁、瓦硐、小赤崁、鎮海、通樑、後寮、竹灣、內垵、赤馬、小池角,望安的東、西 安、將軍澳等。連吉貝、中屯和大倉等三個白沙附近的小島可能也有了移民的足跡。  澎湖的傳統聚落  澎湖傳統的聚落,大多獨立坐落於海邊的小山坳內,面朝南、西或西南,有一面或 兩面臨海。聚落大多由兩個到四個主要姓氏組成,半數聚落擁有一個大姓,例如二崁 是陳姓村,許家是許姓村,菜園里則以黃姓居多。西元1693年,澎湖開始有聚落 以「澳、社」為名,乾隆年間大約只有三十個聚落,此後人口漸漸增加,聚落分裂、 獨立,目前有九十七個聚落單元。  澎湖聚落的空間要素包括:一、社里(居住區)。二、漁撈區:海坪腳、海。三、 農業區:菜宅、園仔。四、墳墓區:墓仔埔。五、宮廟:宮廟。  澎湖古厝建築的空間單元:一、大厝身:即台灣本島所稱之「正身」,只有一道大 厝身稱「一落」,兩道稱「兩落」。二、間仔:台灣本島俗稱「護龍」,位於大厝身 前左右兩側,成對排列,左右各一稱「二櫸頭」,左右各兩間間仔稱「四櫸頭」。三 、戶庭:台灣本島稱「亭仔」,建於大厝身前方,只有屋頂,用來遮風避雨,以免直 接吹進大廳。四、牆街樓:也稱「門樓」,一落錯進門處,屋脊作法有八卦樓、師公 翹、平頂、三仙樓等。五、磚坪:澎湖間仔之間,常挑空搭建為平頂形式,上鋪尺二 紅磚,可供曝曬作物,休憩納涼之用。六、護龍:獨立於四櫸頭之外,與間仔平行單 元,台灣本島俗稱「外護」。七、天井:位於大厝身與間仔之間的戶內見天空間。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17.224.72
poetics:嚴格v.s沿革 可以請板主po標題時選一下字嗎? 163.15.209.228 03/03
poetics:不然一下子會 會錯意 麻煩囉! 163.15.209.228 03/03
ebee::P 203.70.52.19 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