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PH-se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要去吉貝就得去赤崁搭快艇 所以遊客對赤崁應該不會陌生 也必定耳聞過 我蒐集了一些關於赤崁的資料 整理出來給各位參考 有興趣瞭解的版友可以看看 帶朋友去澎湖玩的時候也可以說故事給遊伴聽 這是一個白沙鄉最重要的村落,村中可瀏覽的地方有~北海旅遊中心、北海遊艇碼 頭(可搭船到北海)、龍德宮、北側的下寮、後壁宮仔、崁仔頭、虎孔口、狗頭穴 遺址與石敢當、瓦硐張氏家廟。  赤崁村簡介   赤崁村位於白沙島東北端,北、東兩面,海上依序有吉貝、鳥嶼、員貝等離島 環峙;西、南面緩昇的地地,則是後寮、瓦硐、小赤崁、和岐頭拱衛。澎湖三號公 路由村落南側蜿蜒而過,西接跨海大橋、西嶼鄉,東接中正橋、馬公島,不但是北 部三個離島村落的聯絡港口,也是白沙島的陸上交通樞紐。而烏公、白公、金嶼、 姑婆、鐵砧、險礁、屈爪等無人島也都羅列在赤崁村北方的海域。   清朝時期,赤崁村稱為赤崁澳大赤崁社,據說當時曾築有一座駐兵防守的「紅 口城」據以後白沙地區的行政機關如「頂山派出所」、「白沙庄役場」等都設在赤 崁,光後後改設白沙鄉公所,於是赤崁就自然而然的成了白沙鄉的政治中心。   赤崁村的居民多是來自福建泉州,漳州及金門,時間可能可以上溯到宋末,元 初,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早期的移民多在村北的海崖南側,掘井搭寮而居, 而明朝末年,另一批逃避清兵的閩南人移入,人口才逐漸增多而形成聚落。   清乾隆三十二年,首次辦理澎湖人口普查時,赤崁澳有居民一四六戶,一千三 百九十二人(含鳥嶼社)。但是由於土地貧瘠,無法養活日漸增加的人口,所以居 民雖人口年年增加,卻也逐漸外移台灣本島,到清光緒十九年,就發現居民數不增 反減的現象了。   赤崁村的農作土地相當遼闊,村落北面有高地阻擋東北季風,(海崖的玄武岩 已風化成褐色,因此被稱為赤崁)。早期,赤崁村民多以農業為主業,三餐吃的多 是旱田所產的甘薯或高梁,漁業只是在沿海礁棚撈捕一些魚貝。如果風調雨順,尚 能勉強餬口,發生旱災時就有很多人家每天只能吃兩餐了,人口太多時,年輕人就 必須出外(台灣)另謀生計,所以在地人口始終維持在千人左右。   村落東南與西面各有約長一公里的砂灘,沿海的礁棚,魚貝資源十分豐富。北 面近海從金嶼、姑婆嶼以東,到險礁之間是重要的丁香魚場,而姑婆嶼和屈爪嶼也 是澎湖地區紫菜產量最多,品質最佳的紫菜礁。這些無人小島都是赤崁村獨享的經 濟海域,除了有兄弟之誼的鳥嶼村之外,是不容外村人覬覦的。   赤崁村的漁業以捕丁香和採紫菜兩項最為重要。但是紫菜每年只能在冬季採收 一到二次,雖然經濟價值很高,卻無法和丁香一樣當作一項主要的產業。在民國二 十七、八年左右,赤崁人用「埋罾」(一種四方形的焚寄網)來捕丁香,漁獲量很 有限;光復前後改為「畚箕罾」來提高漁獲,吸引了部份出外村民返鄉重操農漁, 人口曾增加到一千五百人左右。民國五十年以後,漁船普遍改用馬達動力,丁香漁 作漸入佳境,人人數也跟著大幅增長,攀升到兩千大關。   民國六十二年左右,赤崁漁民引進「扒網」來捕丁香,又有探魚機等現代科技 的協助,每一組網所需的人力減少,漁獲卻倍增。丁香漁作的全盛時期,全村有五 十組「扒網」漁作人力約六百人,加上岸上三十口魚灶的一百餘人工,直接、間接 從事丁香漁作的人數約佔全村的三分之一以上,所以到民國七十年後,除了民家附 近的菜圃之外,耕地就幾乎完全廢棄不用了。   隨著漁業的發展,赤崁村的漁港不斷的擴建,(遊艇碼頭闢設之後,漁港面積比 五十年代擴增了近十倍之多)。建設漁港不但影響水文,也危及了村落東方的淺灘, 以致礁棚區的螺貝減產。而西方的海灘在闢建「地下水庫」之後,更造成了魚苗的匱 乏。再加上網目細如蚊帳的「扒網」,對丁香魚大小不分,一網打盡的濫捕,終於導 致丁香魚源枯竭的惡果,從民國七十六年以來,許多剩餘的漁業人口,就都必須出外 兼模版工人才能維持生計了。最近這十來年,人口外移的現象愈加明顯,目前村中已 很少見到年輕人的蹤影了。 -------------------------------------------------------------------------------- 赤崁魚香            資料來源:縣立文化中心 龍德宮的故事~   赤崁村還沒建廟前,只在海崖下最東邊的民宅祀奉水仙尊王。大約在清朝康熙末 期,才在張百萬捐出的一片濱海土地上(今址)修建龍德宮。背山面海,以員貝嶼為 朝山,廟前擁有三重水的龍德宮,舊貌已不可考。民國廿三年次改建之後,就以木刻 石雕而馳名了,七十年次起又以七年之功,耗資七千餘萬元改建成佔地二六○坪,正 殿二樓,偏殿四樓的今貌。 三太子的故事~   哪吒三太子本是商朝陳塘關總兵李靖的第三子,輔佐姜太公滅商,被玉帝敕封為 中壇元師。明朝末年降駕赤崁,諭示以村民林庚釣魚時撿回的一塊入夜就大放毫光的 浮木,雕塑金身,再託夢以鼻頭三點汗珠為記,破除台南師傅佔為己有的覬覦。建廟 之際,又親自到唐山購買木材、石料,並施法由海流運回赤崁,靈聖事蹟傳頌不絕。 下寮的故事~   赤崁村北側,有一片高高的海崖(俗稱為「崁」)。上面覆蓋的多孔狀玄武岩及 亞多孔狀玄武岩,歷經千百萬年的風化,由於鐵質的入侵及氧化作用,產生紅土地。 早期,海水可以一直漲到現在的村廟附近,各姓氏的先民多在這海崖南坡搭寮而居( 習稱為「下寮」)。像著名的傳奇人物「張百萬」的故居就在現在的龍德宮北側。 民宅的故事~   赤崁村海濱的土地有限,在人口不斷增加後,民居只好往北、西、南三面的坡 地發展。日據時期形成了北、中、南三甲。全村除了涂姓人家在廟後面蓋的一棟日 式洋樓外,都是傳統的三合院建築。全村共有近二十棟蓋有透亭的合院,透亭兩側 建成來樓,做為儲藏室、或臨時臥室。目前傳統民宅多已改建為樓房,但是多數都 還保存著舊有的門面,聊供後人憑弔。 崁子頭的故事~   崁仔頂在日據時期,有一棟發佈空襲及颱風警報用的監視所。海崖北面有一個 俗稱「虎空口」的海蝕洞,裡面有日本人挖的三條防空洞。東端本來有一塊形似狗 頭的岩塊。大約五十多年前,西嶼鄉籍的「凸喜」父子,開帆船到赤崁來賣地瓜籤 時,凸喜的兒子與人打賭,踢斷了狗頭岩,村民在罰肇事者向神明懺悔並買水泥來 修補坍塌的岩石後,又請乩童在那塊石頭下方安置了三面石敢當來押壓煞氣。 張百萬的故事~   澎湖唯一的傳奇人物~張百萬,本名張隱,原籍福建彰州府彰浦縣。生於明萬 曆三十六年(一六零八年),卒於清康熙五年(一六六六年),享年五十九歲。約 於明崇禎十年(一六三七年)東渡澎湖,卜居白沙赤崁澳(今龍德宮北側),以捕 魚為生。當他在姑婆、屈爪等無人島發現島上有天然紫菜後,就鼓勵村民共同前往 採收,頗得村民的感戴。   張百萬後來在赤崁創設店肆,又經營台閩航運,專門收購赤崁一帶的銎香魚「 月奚」、珠螺「月奚」等土產銷往外地,回程再運回雜精、布匹和什貨。後來生意 越做越大,最盛時曾擁有龜仔船(三桅帆船)十三艘,進而開發鹿港與閩廈之間的 貿易,並且在鹿港、彰化一帶購置產業,設立行郊。一時號稱台澎首富,因而獲得 了「張百萬」的盛名。   張百萬從一介小民變為巨商的緣由,自來眾說紛紜,有金嶼拾獲烏金說;有命 帶大富大貴的隱格說;有地理風水說。但是這些傳奇事蹟,都沒有史料可考,只能 聊供後人的助談,已無從查考。 以上資料來源:澎管處、澎湖縣政府及縣立文化中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66.86.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