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PH-se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澎湖時報 古蹟豐富菊島人文與藝術風貌 [2005/10/03]  澎湖的風、海、沙灘、玄武岩、天人菊…等迷人的天然美景,使菊島更富魅力,而質 樸且富內涵的古蹟源流,讓澎湖海島蘊藏神秘色彩的人文與藝術風貌,值得您細細探尋 其中,以及巡禮一番。 澎湖天后宮│一級古蹟  天后宮是全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媽祖廟,西元一六0四年荷蘭人第一次登陸澎湖之時便 已存在。天妃宮俗稱媽祖宮,明代稱為「娘宮」、「媽娘宮」、「媽宮」等,廟名也是 地名。  清康熙二十二年(西元一六八三),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軍進攻澎湖,打敗明鄭守軍 ,奏請康熙皇帝加封媽祖,清廷准奏,次年次年即正式加封媽祖為天后。從此,媽組宮 又稱為「天后宮」。大正九年(西元一九二0年),日本政府將媽宮澳改名為「馬公街 」,從此「媽宮」成了「馬公」。  日本大正十一年,馬公台夏郊商戶倡議,聘請潮州大木師藍木負責重建工程,將天后 宮改建成現在的巍峨風貌。民國七十四年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之精神進行修復工程迄今 。民國八十四年,澎湖縣政府委託澎湖采風文化學會負責邀集精研古蹟、歷史、建築及 文物相關人員進行展示規畫,在天后宮內設置了文物陳列室,期能將天后宮所蘊藏的豐 富文物寶藏,介紹給國人。 媽宮古城│二級古蹟  媽宮城原稱為「澎湖城」,光緒十一年(西元一八八五年)二月法軍攻佔媽宮,六月 和議成立,法軍徹退。清廷感於澎湖有設防的必要,因而築城之議四起,光緒十三年農 曆十二月,由總兵吳宏洛督建,歷時兩年,光緒十五年農曆十月竣工,總工程費約三萬 三千五百餘兩。  澎湖城城垣總長七百八十九丈二尺五寸,城垛五百七十個,厚二丈四尺,設東、南、 西、北及小南、小西六門,現在的民生路與民權路接壤處:西門為大西門,是六門中唯 一未蓋敵樓的城門,戰後改稱為中興門,與西邊城牆一起被保存到現在;南門為迎薰門 ,位在中山路與中正路口附近;北門為拱辰門,位於民生路西端與民族路的交會處;小 西門即順承門,位於中山路西端的盡頭;小南門為即敘門,位在中山路與民族路口附近 。  日本據台之後,分別在明治四十年(西元一九0七年)、昭和十三年(西元一九三八 年)兩次拆除城牆(門)以擴大馬公市區及興築馬公港,今僅西邊城垣(約為原城的四 分之一)與大西、順承二門尚保存供人懷古憑弔。 四孔井│三級古蹟  「四孔井」位於馬公市中央街北端。四孔井的開鑿年代沒有確切資料可查考,但是媽 宮自唐宋以後就是「東洋」航線的中繼站,四孔井可能因位置低窪,可匯集三方泉水而 成為過往船舶之加水站,因而逐漸被整建成大井。後來因居住在附近的居民數量逐漸增 加,為維汲水安全及秩序,乃以石板鋪蓋,上鑿四個井口,據傳中央街舊名大井街,即 因本井而的名。  四孔井深約五公尺,徑約二公尺,逢旱不涸,水質清涼,本是極為優良的飲用水源, 但自從有自來水設施以後,已變成了洗滌用的水井了。 第一賓館│縣定古蹟  「第一賓館」原稱「澎湖貴賓館」,為昭和十五年(西元一九四九年)由當時的澎湖 廳總務課所設計興建,於昭和十八年(一九四三年)竣工。以作為招待日本皇族及高級 軍官之處所。民國三十八年蔣中正總統首度來澎視查,以此處為其指揮所,其後並以該 館為其行館;民國四十七年八二三砲戰期間,蔣中正總統蔣經國進駐該賓館,並興建地 下指揮所,藉以指揮金門前線之戰事。戰後,該館繼續充作總統行館,蔣經國總統及李 登輝總統來澎視查時均曾下榻該館。  第一賓館位於廣大的庭院之中,主建築採和洋混合式樣。其室內地板抬高,平面之周 圍為走廊,中央為客房、會客室,廚房、浴廁位於外圍。第一賓館之外牆以  石砌成 ,屋內以木柱支撐屋頂木行架,內部隔間牆多為木板或萆仔壁。屋頂原為黑瓦,目前多 改為文化瓦。 金龜頭砲台│國定古蹟  金龜頭砲台是清光緒十三年(西元一八八七年)由總兵吳宏洛所建,配備有七、十、 十二吋口徑阿姆斯壯後膛砲各一門,與西嶼東砲台、西砲台同為全澎戰力最強大之砲台 。現在的金龜頭砲台,其四周土垣、砲台掩體、砲台底座尚存,入口處堡門也仍保有原 狀,土垣為玄武岩疊砌,以水泥為黏結材料,該砲台現由軍方使用,尚未對外開放。 馬公港稅關派出所│縣定古蹟  日本據台之後,為貫徹其南進政策,即積極規畫建設台灣、澎湖。明治三十年(西元 一八九七年)指定媽宮為特別貿易港,專門對大陸貿易。明治三十七年拆除媽宮城南面 城壁,建造媽宮商業碼頭,並在碼頭東側興建稅關媽宮支署,受高雄稅關的管轄。媽宮 稅關派出所的主要建築為一層樓,角隅設有二樓高之瞭望塔樓,採   石、磚造混合 結構,立面以拱圈構成。建物面積約九十九平方公尺,窗戶細部及扶壁柱細部均有其特 色。 鎖港南北石塔│縣定古蹟  澎湖多風沙、氣候惡劣,對生活造成極大的威脅,為抵抗惡劣環境,故多設置辟邪物 |石塔,作為鎮風止煞之用。  鎖港石塔由南塔及北塔二者所組成,位處舊聚落北方,近三層樓高,石塔所在處原有 一高起的小沙丘,為杜里的靠山,因強勁的東北季風吹襲而漸消失,於是當地產生一句 諺語「鎖管港了一個山,豬母水了一個垵」,沙丘被吹到豬母水(山水)的港灣去了, 所以在原址上興建兩座大石塔鎮風,以彌補「地理」之缺陷。  石塔為九層階梯狀的黑石疊砌而成的圓錐形塔,為澎湖石塔中,形式最為古拙者之一 。原為黑石建造七層石塔,民國五十一年重建後改為九層,為全澎湖最高之石塔,約十 一公尺高。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9.15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