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PublicAffair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shanvic (百萬人牽手護台灣)》之銘言: : 基本上 : 我身為台北市民 : 我反對 : 我認為合併不太好 : 因為台北市民是既得利亦者 : 我抗距 眾建諸侯少其力 這是我看國民黨統治台灣最大的感覺 (沒有什麼證據,只是聽到的一種說法) 首先先提到一個論點 是中國的省區劃分(這我記得是錢穆說的) 中國在宋之前的地方區域劃分大抵是用經濟區域或是地理區域劃分 元代之後 逐漸轉為政治劃分 省與省間「犬牙交錯」 以政治的力量劃定省區 這樣以省為單位要反叛中央 不容易成功 如果要以經濟區域或地埋區域劃分 很可能因為一個獨立的經濟區同時有兩個政治領袖 也容易相互牽制 (好像和元代異族入侵有關 他們認為不按照經濟區域或是地理區域劃分 這樣統治中國久了 中國會產生更大的分化) 之後明清都是皇權獨大時代 延用這樣的方法 也可以削弱地方權力 形成中央集權的帝國 地方無法獨自生存 所以把國中教的以省為主的地理課本 和高中教的 以地理區為主的地理課本對照一下 可以稍稍看出端倪 四川盆地 不是全部劃為四川省 蘇北的人文和山東比較接近 但卻讓一個長江川過省的中央 成為江蘇省 很多地方可以看出端倪... 回到台灣 民國三十九年(好像四十幾年又有重劃一次) 小小的台灣 被劃為二十一縣市(日治時期,以五州為主) 二十一縣市內又被劃分為更小的鄉鎮 這和日本的統治思維是不一樣 日本劃分台灣為五州 有按照水文地理劃分 可以比較能夠管理台灣的水資源(畢竟,以農業來說,水資源很重要) 內部更小的單位 也有依據族群劃分 同樣一區的移民如閩客、甚至漳泉等 會劃為同一區域(當時是農業社會,人口流動還不大) 或許是日本人認為 不管怎麼樣 日本都是少數(比例遠比之後的外省vs本省來的少) 把同樣經濟體(依水資源的利用)歸在同一區 比較能開發出殖民地的資源 把同樣一個族群劃為同一區 只要能掌握當地的保正 就能有效的控制該區 國民黨來台灣後 卻用了在大陸時期的思維 把台灣更細分為二十一縣市 眾建諸侯 多幾個縣長 造成更多的地方派系 中央更能掌握地方 (因為地方力分則弱) 如果當時是延用日本的五州 那整個台北縣市+宜蘭縣+桃園縣的區域 是給一個民選首長來管 很容易形成葉爾欽效應(這邊的人口,大概佔台灣的一半吧) 以最近幾年發生的事來說 台北縣台北市爭翡翠水庫 還有統籌分配款大餅的分配等等 台北市市長從陳水扁到馬英九 都對中央有微詞 事實上台北市從開始回復到民選市長開始 扁馬都常常砲打中央 地方派系經過五十年按二十一縣市的體系運作 原則上已經很難挽回了(除非真的有人「敢」這麼幹) 不信你看看 台北縣市已經被分化的差不多了 大概我高中的時候 有人建議把基隆併入大台北地區 結果市議員大半反對 說這樣會降格是屈辱 不要說國民黨爛 民進黨就算執政 也是屁不敢放一個 包括台中縣市整合 還有當年民進黨在野時畫出的那個「美麗藍圖」 (我記得好像是三都制 四大區域還是啥子玩意兒...) 到現在也不知道被陳水扁放到那邊去了 (可能和尹清楓命案的錄音帶一樣 搬家的時候丟掉了吧) 要討論台北市台北縣該何去合從 不如討論整個台灣的行政區域要不要一併調整 比較具有宏觀的視野 不過 我覺不管是藍還是綠 只要在政見上提這一條 大概會被所有的地方既得利益者抵制 那....可能也不用選了 所以只能開開小支票像是什麼台北縣要不要升格啦 台中縣市要不要合併啦 這種東西意思意思一下 還有 我覺得就算台北縣升格或是大台北地區合併 中央還是會把資源挹注在台北都會區 很現實的一點 重點發展 至少台灣還能保有一個像樣的競爭力 把資源分散 很可能大家都一樣 反而對整個國家不利 指標性新聞是前一陣子 民進黨南部七縣市首長(應該是七縣市啦) 聯合詢問陳水扁 為什麼執政四年 南部的建設經費也沒大幅增加多少 有些事 就算換個黨執政 地區發展的慣性還是存在.... 這是我最大的感想 : ※ 引述《hippo (大村鄉盛產葡萄)》之銘言: : : 要讓小馬在合併後再當一次大市長 : : 然後神長就可以選大總統了 : : 高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7.37.20
rekoh:推...深有同感 推 163.22.18.97 03/02
burgess9:推 推 61.62.164.57 03/02
richardtotor:有獨特見解 推 推218.172.214.186 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