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PublicAffair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標題:用偏見包裝的一場荒謬運動 作者:李明璁(英國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博士候選人)    ([email protected]) 馬克思在其經典政論《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中,曾語帶諷刺卻又 極其睿智地說:「一切重大的世界歷史事變和人物,可以說都出現兩 次。第一次是作為悲劇出現,第二次則以鬧劇出現。」二00四年三 月底的台灣總統府前,才剛以「民主」、「公理」之名,藉著複製與 挪用過去悲情社運的各種符碼,上演一場看似悲劇、其實荒謬的鬧劇。 詭異的是,儘管根據民調超過六成民眾厭惡這場「運動」,但如果您 翻閱中時、聯合兩大報,卻肯定會得到一種印象:「在總統府前的集 會溫和理性,仿若一場民主嘉年華」。的確,顯而易見的,大多數聚 集群眾絕非「暴民」。儘管偶有衝突演出(砸毀中選會那次堪稱激情 代表作),但以兩大報為首的主流媒體,總會自動幫他們將形象矯正 回來。 比起電子媒體只會愚蠢地一路 SNG 到底,中時與聯合報系卻是頗具 謀略、攻於心機的媒體。於我看來,在這四年、在大選前、乃至此刻 (甚至未來),這兩大報其實一直扮演著比粗暴冒進的國親兩黨更聰 明百倍的角色。我一直認為,泛綠真正的對手與其說是國親聯盟,不 如說是以兩大報為首的文化政治權力集團(cultural-political power bloc)(周玉蔻先前踢爆「飛碟幫」與聯合報是一例證)。這 些媒體很清楚,即使他們在這場選戰「輸了」(是的,媒體的「客觀 中立」在台灣根本被當成笑話),但只要持續由他們主導議程設定 (agenda setting),就能站在論述的高點,維繫他們政經與文化意 識型態的正統性,也因此而能繼續進行一場接一場、涵蓋「台北都 會∕外省族群∕中產階級∕高等教育」等四合一身份認同的複式動員。 大選之後,當國親兩黨的領導人和其徒眾競相衝過頭時,兩大報其實 比這些政客還頭腦清楚地嗅到民意輿論對這波行動的不利,所以既然 無法順利推使王、馬即刻出來逼宮,只好快快調整策略,嘗試將抗議 群眾與連宋一干國親政客適度脫鉤(detachment)。也就是說,兩大 報開始採取一種「即使國親政客為私利,但廣場民眾卻是為正義」的 新論述。 於是,他們開始大幅報導各類「抗議民眾」(回想過去學運社運年代, 參與者未曾如此被正眼看待過),記者和撰述者努力用感性到有點肉 麻的語言,細膩描繪這些人的背景和「心情」。從傳播分類的角度來 看,與其說這些文章是報導(report)或評論(comment),不如說 更像是一種文宣(propaganda)。兩大報不斷述說群眾「都是」何等 溫和理性、有知識有教養的都會中產階級、上班族、學生、家庭主婦 等等;說他們不分族群(總是不忘刻意省籍平衡一下)、不分性別年 齡,只為找出所謂「真相」、討回所謂「公道」;說他們有多麼理直 氣壯、多麼「忍無可忍」。 兩大報還說,在群眾中很多人高舉英文抗議標語(哇!好「國際化」 哦)、很多美眉勇於秀出自己(哇!好美麗哦)、很多上班族和學生 在下班下課後不辭辛勞趕來(哇!好忘我哦)。這些媒體人甚至對比 起過去十多年來的社運,定義以前的參與者多半出身「中南部∕本省 中下階層∕低教育水平」,並據此宣稱這場「群眾運動」多麼具有歷 史性的進步意義(三月二十八日兩大報的社論堪稱此種論述之集大成 代表作)。 在這樣軟調溫情的論述轉折中,很微妙的,國親政客那些充滿仇恨血 絲的面目與煽動謠言漸漸模糊,而所謂「溫和理性中間選民的嘉年華 運動」逐漸成為版面上的主戲。尤有甚者,兩大報竟得了便宜還賣乖 地拼命吃昔日參與反對運動者的豆腐,他們道貌岸然地質問:「許信 良正於廣場絕食抗議,當年也絕食的野百合學運世代如今安在?」。 這種時空錯亂、無視目的差異的對比,實在令人匪夷所思。試想,如 果連我那些「台北都會∕外省族群∕中產階級」的知識份子朋友,都 直呼「受不了」而跟我發出以下憤怒:「要抗議要惡搞要煽動,隨便 他們,如今我們除了隱忍又能怎樣?這樣的包容、等待還不夠嗎?為 何還要被反過來將我們倒打一耙?」那麼,可以想見這些媒體口中 「中南部∕本省中下階層∕低教育水平」者,他們怨憤的心情該有多 難受。這般由兩大報帶頭,把自己絕對正當化、「有水準」化、甚至 抬舉到一個無可質疑的道德高位,其所造成的社會問題就是:沈默 (而反對他們如此作為)的多數人民,再一次間接而莫名其妙地被污 名化(還真是無奈,他們可是什麼都沒做啊)。 身為一個關注族群問題的社會研究者,我凝視著那些抗議人群,回溯 其情感結構(structure of feeling),絕對能理解他們心情。儘管 不能苟同,卻深知必須包容。但讓我最痛苦難過的卻是,主流媒體與 政客的表現。他們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你幫我修飾形象、我幫你創造 話題,你幫我設定論述、我幫你帶來觀眾。更諷刺的是,為了「穩定 大局」,一切反對他們的不滿與批判都必須壓抑。於是,在這不過短 短的一週,所有普世價值全被顛倒著重寫,「民主」、「公道」、 「理性」、「真相」、「正義」,被輪流拿到廣場上、放在媒體上, 包裝漂亮地予以濫用和錯用。甚者,過往前仆後繼流血流汗的社會運 動,更被兩大報拿來當作襯托「三二七集會有多光榮偉大」的背景。 看著如此荒謬、錯亂、虛擬的「民主」戲碼,我真覺得這一天,堪稱 台灣政治史上最為「魔幻」的一刻。 如今,我憂心的反倒不是扁政府的信任基礎和統治正當性(這是綠營 政客在乎而不是我關切的危機所在)、也不是政黨傾向的分歧對立 (藍綠各有死忠也算民主常態);我更感到害怕而無奈的是:由媒體 設定方向、政客嘶吼動員,兩者持續不斷建構(延續過去五十年)深 化的階級偏見。這是一種多重的階級偏見,不只是社經地位也是文化 資本多寡的歧視,源自前述「台北都會∕外省族群∕中產階級∕高等 教育」複合霸權(multi-hegemonic)的認同型構(但我必須強調, 這麼說絕不是指所有具有上述身份者,就一定具有這種帶著優越意識 的複合認同),以及相應的一種「看不起中南部∕本省中下階層∕低 教育水平者」的自戀主義(narcissism)與權勢失落感(例如在聯合 報的網路留言中就有人說:「這些沒文化、沒水準、只會盲目崇拜阿 扁的南部人竟然決定了我們的命運」)。 不過短短的一週而已,多數人們為了國家安定而隱忍噤聲、而說服自 己只以坐視嘲諷的姿態面對這場鬧劇,結果呢?天知道我們已經賠上 了多少、要花多大力氣才能挽回的制度信任以及理性對話空間?這的 的確確是場災難,不只是政治上的騷動或股市裡的低迷而已,而是媒 體的徹底墮落、歷史的徹底錯亂、以及社會的徹底撕裂。而這些煽動 與製造偏見者,總能撇清一切責任、然後伶牙俐齒地說,這場災難阿 扁要負責、民進黨要負責、沒水準的中南部選民要負責(看到媒體不 斷暗示著這種偏見,身為台北人的我實在感覺無比羞恥)。 試問這種自戀、浮誇、污名他者的論述和「運動」,到底在哪一點意 義上,有什麼「進步」可言?也試問在這種媒體霸權的結構下,一個 具有同理心、就事論事、公平對話的市民社會如何可能?就此而言, 媒體改造絕對是下一波民主改革的首要關鍵。而焦點問題絕不像親綠 媒體(如自由時報)所經常粗暴指控「兩大報是統派媒體」這般簡單 (這不也是另一種危險的民粹動員)。對台灣如此「自由放任」的媒 體環境來說,藍綠統獨各為其主,在我看來沒什麼大不了也並非媒體 首惡。個人以為,真正鞭撻著台灣社會的,其實更是媒體挾其文化資 本與論述霸權,繼續不斷生產之(如前文所述)文化與經濟複合的階 級偏見。親愛的朋友,我們不得不正視、反省此一敏感問題,如果我 們希望,真正平等的族群∕南北和解早日降臨這塊島嶼。 [20040326-01]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2.178.156.191
stink:這太難了...爆爆藍看不懂... 推 210.85.165.5 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