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PublicAffair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從大選新聞檢視媒體亂象 [2004/5/11, 盧世祥] 台灣自1988年解除報禁以來,媒體享有「亞洲少見的新聞自由」(註一),但是新聞專業 及倫理並未同時受到重視與落實。在自由化所形成的激烈競爭環境中,新聞從業員為求快 速及獨家,往往犧牲新聞的真實完整。近年每逢重大新聞事件,新聞界的表現經常荒腔走 板;新聞愈是重大,媒體的處理愈是離譜。 新聞愈是重大媒體愈是荒唐 2003年春夏之交,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肆虐,新聞界的表現極受批評。財團法 人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觀察主要報紙其間新聞處理,指出缺失可分三類,分別為:(一)報 導不實,傳布錯誤消息;(二)聳動激情,誇大並渲染疫情;(三)侵害人權,為病患貼標籤 。具體例證,包括錯誤報導高雄長庚醫院林永祥殉職,把台北市華昌國宅案例渲染成社區 感染,傳布匿名的瓶中信指馬偕醫院SARS病患逾80人;至於「蘋果式」的誇大其詞,如以 「社區感染」、「四百居民坐以待斃」描繪華昌國宅,以「危城」形容台北市處境,以「 政府無能台大失守」做無關且過當的指控,亦到處可見。凡此因專業不足或悖離事實而導 致的新聞公害,不但抵銷其他新聞同業平實深入報導的努力,使對抗瘟疫的全民總動員事 倍功半,其因而帶來的社會焦慮恐慌且嚴重衝擊經濟等各種活動,負面效應實不亞於公眾 受到病毒的真正危害。 2004年總統大選,是整個國家社會的總檢驗,對政黨及政治人物如此,對新聞媒體亦然。 整體而言,新聞界在這次大選的表現,仍諸多荒腔走板,導致公信力進一步下降,而其中 若干惡果,亦由整體社會概括承受。 大選失去中立社會公器變調 就基本功能來說,媒體做為社會公器,在選戰中應善盡守門人的角色,平實而完整地報導 事實,積極服務閱聽人,提供公眾耳聰目明所需選舉資訊,以利其作明智抉擇。為了發揮 公器職能,新聞從業員處理大選相關新聞,允宜做負責任的旁觀者,不能介入政治。 回顧選戰活動期間,大部分新聞從業員的確相當努力。新聞機構做為公眾耳目,報導選舉 相關資訊,分析選情,調查民意,提供公眾意見交流園地,促成並主辦總統候選人辯論, 且將開票過程、結果及爭議迅速告知公眾,許多新聞從業員服務公眾不遺餘力。 不過,這場勢均力敵的選戰,演變成雙方相互攻訐、彼此侮慢的權力競逐,負面競選策略 大行其道,乃至於引起雙方支持者激情對立,政黨及政治人物固然要負最大的責任,設若 新聞媒體能信守專業倫理,善盡社會公器之責,政治惡鬥及衝突應不致發展至此。 冷靜旁觀選情專業處理根本 具體言之,許多媒體從業員不論掌握角色分寸或處理新聞,表現了諸多悖離專業倫理的作 為。以角色而言,新聞機構為了善盡報導事實的基本職責,理應與政黨及政治人物保持距 離,不做候選人或有心者的傳聲筒,新聞從業員亦不應成為意識形態或政治立場的奴隸。 冷靜旁觀選情,原是專業處理新聞一切的根本。 然而,台灣的媒體與政治之間,實務上迄今關係難以釐清。不同的是,在昔日的威權時代 ,媒體是列寧黨統治的工具,為統治者的幫凶及幫嫌。如今,隨著民主化進展而開放的媒 體,在取得高度新聞自由之後,反而由於意識形態、政治立場或只因不重專業倫理,積極 介入政治,甚或與政治人物掛鉤。 媒體政治糾葛政媒兩棲迫害 於是,選戰期間,出現媒體主管強加政治立場於編採言論部門之上,引發辭職風波的案例 。與以往不同的是,無論是不認同主管這種做法,抑或稿件被刪而完全扭曲原意,甚或批 評自身媒體的新聞編輯政策者,其文章及信函都在網路廣為流傳討論。這樣的資訊透明及 網路威力,對於促進媒體內部民主及獨立,短期內也許尚難有明顯的作用,一旦蔚成風氣 ,應有裨益。(註二) 最足以凸顯媒體與政治之間糾葛的,莫過於政媒兩棲的問題。公元兩千年的大選,有若干 新聞工作者為政治人物寫書、當幕僚或跑腿,其中有的至少還向服務的媒體請假或竟辭職 。這次大選,似乎連這種形式上的分際亦蕩然,資深新聞工作者成為政治陣營的代言人, 政治人物參與並主持談話性節目。這種政媒兩棲,雖招惹爭議,當事人卻彷彿把爭議當做 爭取收視率的利器,仍公然為單一陣營幫腔助選。媒體公器私用,竟到政治人物、節目主 持人與政黨策士三位一體的地步。如此現象,也只有媒體分眾、民主尚待鞏固的社會方能 如此縱容。 媒體旁觀者角色不受重視,也反映於媒體的政治立場,從言論部門向新聞版面延伸,新聞 獨立自主的判斷被意識形態或政治立場牽著鼻子走。選戰期間,《聯合報》因新聞處理獨 厚國親陣營,被民進黨指其淪為政治宣傳單,且舉證歷歷,這家威權時代的大報似乎難以 專業回應放任政治立場或意識形態超越新聞專業,其必然的結果是主要媒體綠藍色彩分 明,新聞的公正平衡完整受到損害。新聞界不僅角色分寸逾矩,選戰期間若干媒體表現的 新聞處理基本技能、判斷及取捨,也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陳由豪案是其中之尤。 通緝犯頻爆料媒體全數買單 陳是通緝要犯,債留台灣、掏空金融的亳無誠信之人,卻從二月間不斷爆料,直指陳水扁 總統收受其政治獻金。許多新聞機構,尤其是電子媒體,對於這些基本事實視而不見,亦 不問收受政治獻金有無違法及政商勾結情事,卻對通緝犯的指控照單全收,而且把他視同 重要新聞人物,同步全程轉播其記者會,讓通緝要犯「先講先贏」。同時,閱聽大眾也看 到《聯合報》等報紙,由華府特派員專訪通緝犯,且在同一天刊出當事人委刊的揭發攻訐 廣告,如此編務與業務不分,究竟是「刊廣告、送專訪」,抑或「做專訪、配廣告」,令 人質疑。至於處理陳由豪新聞,不署名、無查證、未平衡,聳動而不實,各家媒體亦比比 皆是,同樣令人看不出處理新聞有專業水準可言。(註三) 這種不重視專業倫理的結果,顯現於新聞處理基本能力的普遍下降。大選前一週,國親陣 營有三一三造勢活動,對於參加人數的報導,大部分媒體都對主辦單位宣稱的數字亳無質 疑地接受,唯獨英文《台北時報》(Taipei Times)在引述主其事者數字的同時,加上「 確切人數難以查核,因為警方不願提供估計數字」等字眼。報導集會遊行新聞,人數估計 原係新聞處理的ABC,如今卻只有極少數媒體以平實負責的態度為之;「知之為知之,不 知為不知」的常識反而在媒體中成為珍稀之物,豈能令人對於當今新聞界的基本職能無歎 ?同樣地,對於三二七的選後凱達格蘭大道集會,《紐約時報》等外國媒體曾嘗試在主辦 單位宣稱的人數之外,為讀者依專業標準估算實際參與者,國內的媒體卻未見如此用心。 媒體在大選中的表現受到批評,不只是選戰中的上述新聞處理偏失,在投開票當天及選後 ,亦出現不少令人詬病之處。 事實上,大選投票前,由三十個民間團體組成的閱聽人監督媒體聯盟即呼籲新聞界,特別 是電子媒體,在三二○投票當日,必須負責、誠實而講求格調,在進行民調及報導開票數 字時,準確第一,不可誤導公眾。當時有人即直言,選舉日電子媒體如果濫用投票所出口 民調、開票時灌票、新聞跑馬燈亂跑,選舉之夜可能出事。然而,聽者藐藐,儘管選後的 紛亂局面,肇事者是政治人物,若非電視台以聳動不實資訊挑動選民緊張神經,政客要興 風作浪,實難完全得逞。 根據財團法人廣電基金所做的紀錄,三二○當天電視台灌票嚴重而全面。除了三立及公視 ,其餘九家電視台開出的最高灌票數,都超過中央選舉委員會的最後計票結果,因而各台 幾乎都必須把票數倒縮,出現票數不增反減的荒謬現象。同時,中選會第一批票將近五時 方開出,有的電視台當時卻已開了一千萬張票,其作假情況極為明顯,而且灌票與實際輸 贏大勢悖離,眾家電視台明顯出現相互參考甚或抄襲票數的現象。 灌票其實只是凸顯新聞界集體作假風氣的一斑,並且在激烈的選戰之中愚弄公眾。事實上 ,這種虛偽而不負責任的媒體文化,同樣存於其他媒體。例如,報界迄今只有《蘋果日報 》一家加入稽核發行數字的公信組織ABC(AuditBureauofCirculations)。這原係文明社會 報業的基本制度,台灣卻要靠外來的報紙率先落實。相形之下,亦即其他報紙的發行數字 ,都是自己宣稱而未對讀者及廣告主善盡誠信透明之責,其實也是一種集體作偽。此外, 台灣亦唯《蘋果日報》一家每天固定刊登「錯與批評」的更正欄,明白顯示媒體普遍不願 負責任面對出錯的心態,實無視「誠為上策」的永續經營之道。 媒體在大選期間所顯露的許多專業偏失,即令於選後,仍繼續出現。媒體處理三二○之後 總統府前的抗爭新聞,長時間以SNG(衛星新聞採訪)車亳無平衡、查證現場即時報導,記 者亦常有乖離旁觀者而參雜群眾情緒的狀況,不但有虧守門人職守,間接引發社會情緒, 助長紛擾,亦排擠其他新聞。與灌票一樣,新聞界在選後均未就此有自我檢討或向公眾主 動做負任交代的表示。 不僅如此,四月十七日,亦即選舉將近一個月之後,閱聽人監督媒體聯盟呼籲公眾及廣告 主,對於其中表現較為離譜的中天及年代兩家電視台進行抵制,新聞界亦欠缺反躬自省, 其或責怪中選會開票太慢,或將灌票歸諸電腦技術錯誤,或將新聞自由無限上綱,或竟對 閱盟成員展開抹綠的人身攻擊,很少有就公民團體的他律進行理性回應。其等而下之者, 甚至與政治人物唱和,對閱盟成員及行動做泛政治的人格暗殺。 新聞界害群之馬的這種唯我獨尊且欠缺理性反應,正凸顯建構於威權時代而取得自由未久 的媒體產業,尚未能在競爭的環境中邁向理性、正常而產生足夠的公信力。媒體炒作新聞 近年屢次在民調中被指為台灣社會面臨的主要危機,只是這種病徵的具體例證。令人關切 的是,由於這種媒體亂象而導致公眾長期暴露於不實及扭曲的資訊之中,對於台灣社會的 傷害幾乎無日無時無之,這次選後的紛擾,其實正顯示其負面效應已讓整體社會付出代價 。 年輕的民主台灣,需要從提升媒體的專業倫理及公信著手,進行改革。否則,坐視一個被 視為亂源的「第四權」時時扭曲資訊,台灣邁向民主鞏固的崎嶇之路,必將增添許多石頭 。 註一:無疆界記者組織(Reporters sans frontieres)2004年5月3日發表年度報告「全 球新聞自由現狀」。 註二:與媒體對抗(www.socialforce.org)網站有這方面的貼文及討論。 註三:財團法人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報紙觀察報告(四)」—「陳由豪政治獻金事件」新 聞處理分析,2004年3月。 〔資料來源:台灣日報〕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59.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