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PublicAffair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作者 youtien (胡逆天) 看板 Youtien 標題 Re: [轉錄][轉錄]杜公立法院備詢實錄 時間 Wed May 12 01:28:09 2004 ───────────────────────────────────────   我看杜老總會想到王安石。論學問,論用功,論認真的程度,即使是討厭他 的人,也不能否定杜老的成績。讀過《周代城邦》,觀念大膽而不失精審,再看 他直來直往、不怕得罪人的個性,我認為這是一個有「氣」,有個性,企圖心強 烈的學者,這樣的人很難得,可就壞在「拗」上。王安石也是,才學一流,私德 無可挑剔,又有強烈的想好好做一番事業的企圖,而能感動天聽、得君行道,可 就壞在「拗」上。   李慶華的質詢方式誠不懷好意且不可取,杜老直接和他對幹,這樣的態度或 可讓泛綠支持者大快,但也預示著此後像這樣的找碴行為和意氣之爭會更加嚴重 。對不懷好意甚至無關宏旨的質詢,理想的回應方式是曉以大義、講清楚各事件 的來龍去脈,不過杜老在此選擇了硬頂回去。如此的傲然,表示我明白你根本是 找碴的,不值得好好講。杜老是有資格這樣看不起李,他如此回應李,如果只是 回應給李一個人,也不能說有什麼錯,只是他忽略了正在注視的旁人與媒體,不 盡然帶著成見,不一定明瞭這備詢內容中所有人事物的大眾。   杜老本土意識之強烈眾所周知,然則讀過他著作的應該都能同意,他其實不 至於犯許多人憂心的「扭曲學術/歷史為意識型態服務」的低級弊病,我說他不 會那麼犯賤。王安石也不會。現下在台灣的中國人最憂心的是民進黨人要從歷史 教育上去中國化、扭曲歷史來建構新認同。這題目太敏感了,多少學者學生緊盯 著它,一堆人時時從教科書與言論中挑毛病,另一堆人時時宣稱自己沒有這個毛 病。而這種「去中國化」現象到底是實際存在的,還是被恐慌虛構出來的?   我說都有。有品格的獨派知識份子,治台灣史或從政時不會犯這種賤,對中 華文化也會有他一番可稱允當的定位;他們儘可駁斥統派的抹黑與以偏概全,但 是他們不能否認,「去中國化」的意識、論述與傾向的確存在著、流行著、被政 客正面或反面地利用著。他們儘可批評「統派」這些質疑的愚妄與「反動」,像 王安石變法中舊黨對新黨的一概敵視、一概抹殺,但是大家要知道舊黨的反彈也 不是沒有道理的。新法實施不善、配套措施不全,事實歷歷可舉。   王安石本人的才學、私德很好,但他不會用人,也不擅長溝通宣導,所以他 用的人,並不能盡知新法的本意,對舊黨,他也沒協調好--他本人聽不進舊黨 的批評,這怎麼協調?這樣,在政治上,就會造成一種「等而下之」的流弊:他 手下的人開始有目的不純、借新法沽名釣譽或貪污舞弊的份子,他的政敵開始恐 慌而大聲撻伐。可批評的事實,是底下人沒辦好事,而舊黨批評整個政策規畫、 意識型態與主事者的問題,而變法者認為保守派把矛頭都指向他,認為是既得利 益與文化霸權心態作祟,於是政局愈發流於意氣之爭,而小人與極端派恰好在之 中混水摸魚。到底是誰錯?根源究竟在哪裡?我看關鍵是這個「拗」字。   當時舊黨肯定挖空了心思想挖王安石私德的問題,沒挖到什麼;李慶華挖到 碩士論文注釋、偷跑採認大陸學歷與書信了。其實這幾個問題,我們要為杜老說 話也都說得通;偷跑採認大陸學歷,我還要讚他能為學術不顧慮政治上的敏感問 題,藍軍如果認為應該開放採認大陸學歷,打這一點真是自毀立場的下策,要打 應該在情感上贊同他這點、在法律上點出他這點,或是把消息留給看他不順眼而 以後可能會去鬥他的綠軍。況且,事實可能並不像李說的那麼單純。   李慶華沒有說到的,最重要的問題,應該是一把手所執「本土化」大旗下, 二把手、三把手、幫閒、說客以至中層、基層執行者「等而下之」的問題。即使 杜公你在歷史、教育、政治等各方面上有你優良的見識與操守,你如何確保你底 下的人都瞭解你政策、論述的大意?執行、發展起來你又如何避免流弊?你底下 某某某幾年幾月幾日對某事如何如何,分明就是扭曲歷史與學術為台獨去中國化 張目,你碰到這種人這種事要怎麼辦?   杜老註定在這些盤根錯節的問題前面,面對反對黨與學界的質疑;他的拗, 註定會繼續被拿來做文章。你儘可以駁斥某些統派的聞風即動、造謠抹黑、無限 上綱、過度被迫害妄想,但你也應該知道有些人不是。現在的「統派」雖然不像 北宋熙寧年間有司馬光、蘇軾這種級數的君子,但也不全是見識淺陋品格低下腦 筋又糊塗的小人或迂儒。某些為杜公叫好的泛綠人士心裡所存的,和他們所抨擊 的心理,恐怕相當類似:一邊見到本土派論述,就先入為主地以為他是要去中國 化,要亡我國滅我傳統;另一邊見到統派的,也根據一般印象而認為他是舊文化 霸權餘孽要歪曲事實模糊事理。   兩邊都將對方往壞處想,兩邊都只看對方的下流,這是黨爭最大的悲哀。王 安石和杜正勝有兩點共通:他們都是當權新派的上流,而他們都拗、都得罪過很 多人。為政貴能調和折衷、通情達變,沒有一個人能夠一手規畫出完美的政策, 總要群策群力,多收集資料又善加判斷。而杜老註定被敵意環伺,在溝通、用人 與瞭解下情時,也註定會被矇蔽--每個政務官都難免如此,但以杜老的性格, 他的狀況會特別嚴重。他結怨多,所以即使他操守好,他能用的、願被他用的好 人有限,而投機份子就可能會投其所好來謀進身。即使事實不然,部裡學界又有 多少人能頂著住質疑的浪潮與內內外外不懷好意者的明爭暗鬥?   也不能歸咎於「舊黨」的「反動」心態。我們大可反對將教科書爭議與同心 圓史觀無限上綱,但不能因此把合理的質疑也污名化;是的,上流的人不會做這 種事,但是下流的人會,而且這種風氣已經存在許久,族群、國家認同又是一個 太敏感太好用的議題。   我們評估一個人事物,不能只看他本身,還要看他在外界流變的可能。基督 教很神聖,但容易被政治利用,流於反智與唯我獨尊;命理星相方術有極可觀, 但其神秘卻讓招搖撞騙之徒得以竊據。西方的哲學與科學、民主也不乏假冒偽劣 者,但它們有一套比較客觀的檢驗工具,比較容易確保正信、拆穿假貨。愈能如 此的,愈能健康發展。自然科學最長於此,人文科學較弱,而我們今日的民主政 治,則是被弄到近乎全然主觀、反智了。我們缺乏一個客觀檢驗人事物的風氣, 以致理性被泛政治的情感淹沒,更致雙方紛指對方為反理性,連上流者亦難免。   例如,同心圓史觀或可以理性討論,但它第一時間造成的,已是被不同政治 立場的人利用或撻伐。錯不在它本身,在外界,但也不能因為錯在外界,就說它 無辜,或者過度地同情、力挺它。杜老之接任教育部長,也是這樣的一個動輒得 咎的境地,即使他不挑起爭端,爭端也會因他而起。不要說這是誰的錯,說了也 不能服人、於事無補。   怎麼解決這問題?大家都會說:理性討論。但是怎麼個討論法,怎麼樣才能 理性?我也不知道。或許,我們可以從「不要只看別人的下流」做起。兩人對視 ,只看對方的腳,身體逐漸被眼睛拉低,向下沉淪,最後兩人都倒地,對方真落 入了你所說的下流,萬劫不復,掃入歷史的垃圾堆,而你也將一樣了。心存善念 ,求全責備,不要處心積慮地一意將立場不同的都歸作下流,見個徵象就衍生想 像、借題發揮,鬥垮鬥臭。   然而,杜老在答詢時選擇了硬碰硬。這場備詢暴露了當前政治的生態與惡性 對立。教育部長或許可以冷靜地站到爭端之上,分析為什麼會有這種情形,試圖 向大眾說明立場,以責善的態度下評論或謀求解決之道。這樣,我想雖然多半只 會是徒勞,還是會被惡性鬥爭淹沒,但至少可能是一點向上提升的契機。   然而,杜老選擇繼續站在對立的一端,拗而且直。這對一個學者、工匠、藝 術家或是美德,即使他的方向有錯誤;但對一個政務官來說,就很危險了。杜老 個人註定在這環境下被磨損誠可嘆,更可嘆的是這幾年的教育,恐怕仍沒有希望 擺脫政黨惡鬥。或可告慰者,杜老這樣硬碰硬的反駁,將對立更加明朗化以後, 或可造成一些啟示,或許哪一天,我們對此能有普遍的反省。   而目前我只希望,我能繼續努力不把別人往下流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58.6.150